山东工商学院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实践创新平台

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再升级

2024-09-18 作者: 邢金钰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邢金钰
   本报通讯员 王 矗 巩姝言

  “我们研发的智能环保数据采集传输仪(以下简称“环保数采仪”),可适配国内外500余种监测仪器,用于获取各种仪器采集的废气、废水等污染数据,经分析处理后上传至各级环保监管部门,为监管部门和企业提供数据支撑,助力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教研室主任何凯介绍。
  何凯领衔的研究团队打造的环保数采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于2020年通过了中国环境保护协会认证,获得了环境监测领域市场准入资格。“截至目前,该产品已覆盖全国26个省市,有1000余套投入使用。环保数采仪1分钟可以采集、传输1000余条监测数据,极大地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何凯介绍,老师学生共同参与其中,不仅让成果落地转化,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研发能力。
  谈及产教融合,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培强介绍,学院深化产教融合,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探索产教融合赋能“新工科”人才培养新路径。学院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领衔的科研团队,依托山东省未来智能计算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智能脑计算前沿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构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实践创新平台,为信息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近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承担了3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0余项省部级课题,以及3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项目;获得了10项国家发明专利,承担了20余项地方企业委托的重大课题。此外,学院的多项科技成果已成功实现转化,并应用于多家企业,有效推动了新业态产业的发展,为企业创造了超过15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刘培强表示:“烟台市信息类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渐进入融合期,需要树立更高的技术壁垒。学院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与企业进行沟通对接。学院教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陈小波,便借此契机与山东汉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开深入合作。”
  “我们本次乘坐的自动驾驶巴士是烟台智慧交通专项的重点建设成果之一,2辆纯电自动驾驶巴士在智慧交通智能网联示范路双向10公里路段内,进行开放道路运行,实现多个沿海观光景点的自动驾驶接驳应用。”陈小波在自动驾驶巴士试驾现场介绍。自动驾驶巴士配置5个激光雷达、2个毫米波雷达以及4个摄像头等感知设备,最远感知距离超200米,可实现车身周围360度无盲区感知。
  “我们主要负责环境感知的技术部分,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来克服单一传感器性能的不足,使车辆具备行人及车辆避让、自动变道、自动转向、红绿灯识别等基本功能,还能应对各类城市复杂交通场景,例如穿行人车混杂的路口、后车加塞、‘鬼探头’等。”陈小波表示,将自动驾驶核心关键技术与智慧港口相结合,不仅符合国家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重要战略,而且将有效支撑烟台港的智能化建设和国际化现代综合性港口发展目标的实现。
  “学院注重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强化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行业合作,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刘培强告诉记者,“学院还与山东捷瑞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现代产业学院,深度探索校企双向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校企实验室共建、师资互派、双向授课、实习实训等,不断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提档升级。”
  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践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理念,先后与浪潮、捷瑞、海颐等多家企业签订就业实习基地30个。其中,“山东工商学院——山东捷瑞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获批为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优秀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培养的本硕学子先后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ACM程序设计竞赛等国家、省级奖励600余项。
  □ 本报记者 邢金钰
   本报通讯员 王 矗 巩姝言

  “我们研发的智能环保数据采集传输仪(以下简称“环保数采仪”),可适配国内外500余种监测仪器,用于获取各种仪器采集的废气、废水等污染数据,经分析处理后上传至各级环保监管部门,为监管部门和企业提供数据支撑,助力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教研室主任何凯介绍。
  何凯领衔的研究团队打造的环保数采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于2020年通过了中国环境保护协会认证,获得了环境监测领域市场准入资格。“截至目前,该产品已覆盖全国26个省市,有1000余套投入使用。环保数采仪1分钟可以采集、传输1000余条监测数据,极大地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何凯介绍,老师学生共同参与其中,不仅让成果落地转化,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研发能力。
  谈及产教融合,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培强介绍,学院深化产教融合,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探索产教融合赋能“新工科”人才培养新路径。学院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领衔的科研团队,依托山东省未来智能计算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智能脑计算前沿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构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实践创新平台,为信息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近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承担了3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0余项省部级课题,以及3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项目;获得了10项国家发明专利,承担了20余项地方企业委托的重大课题。此外,学院的多项科技成果已成功实现转化,并应用于多家企业,有效推动了新业态产业的发展,为企业创造了超过15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刘培强表示:“烟台市信息类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渐进入融合期,需要树立更高的技术壁垒。学院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与企业进行沟通对接。学院教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陈小波,便借此契机与山东汉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开深入合作。”
  “我们本次乘坐的自动驾驶巴士是烟台智慧交通专项的重点建设成果之一,2辆纯电自动驾驶巴士在智慧交通智能网联示范路双向10公里路段内,进行开放道路运行,实现多个沿海观光景点的自动驾驶接驳应用。”陈小波在自动驾驶巴士试驾现场介绍。自动驾驶巴士配置5个激光雷达、2个毫米波雷达以及4个摄像头等感知设备,最远感知距离超200米,可实现车身周围360度无盲区感知。
  “我们主要负责环境感知的技术部分,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来克服单一传感器性能的不足,使车辆具备行人及车辆避让、自动变道、自动转向、红绿灯识别等基本功能,还能应对各类城市复杂交通场景,例如穿行人车混杂的路口、后车加塞、‘鬼探头’等。”陈小波表示,将自动驾驶核心关键技术与智慧港口相结合,不仅符合国家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重要战略,而且将有效支撑烟台港的智能化建设和国际化现代综合性港口发展目标的实现。
  “学院注重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强化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行业合作,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刘培强告诉记者,“学院还与山东捷瑞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现代产业学院,深度探索校企双向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校企实验室共建、师资互派、双向授课、实习实训等,不断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提档升级。”
  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践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理念,先后与浪潮、捷瑞、海颐等多家企业签订就业实习基地30个。其中,“山东工商学院——山东捷瑞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获批为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优秀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培养的本硕学子先后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ACM程序设计竞赛等国家、省级奖励6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