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周末人物

教师的文化使命

2024-09-13 作者: 师文静 来源: 大众日报
  □ 师文静
大众新闻:为何要做学术型语文教师?
  ◥程翔:我一直对学术研究非常感兴趣,我认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学术阵地、学术成果。我的书里有相当一部分是《论语》《诗经》《说苑》等古代文化典籍研究,下了非常多的功夫。一名中国语文教师,一定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
  语文老师走上学术之路很难,这样的老师也很少,但并不等于中小学教师就不可以做学问。国内外中学老师作学术研究的成功案例很多。
  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浅层次教学,应该建立在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如果不作研究,教学跟着“教参”跑,教师就只是“教参”的传声筒,只能照本宣科,甚至教了一辈子,都没有教对。只有把课文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运用的艺术手法等研究透彻,才能领悟文章的深层意蕴。
  语文教学看似一个学科教学,其实它对学生的认知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如果教学不作学术式研究,很容易出现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对《雷雨》的解读,包括对朱自清、鲁迅作品的解读,都是有问题的。老师们讲鲁迅的《祝福》会给学生留下一个印象,那就是礼教是吃人的。从文章的表面来看,或从鲁迅的创作意图看,这种理解不能算错,但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礼教的主要功能是育人,不是吃人。鲁迅的文章,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这是鲁迅伟大的地方。礼教、程朱理学究竟是怎么回事?要全面了解,简单地否定不是严谨的治学态度。语文老师讲授课文,一定要独立思考,深入研究,把握规律,掌握手法。
大众新闻:你提出教师应该是“文化人”,
这怎么理解?
   ◥程翔:“文化人”这个概念,包含很多,是希望语文教师能以教育家的眼光、学术研究的眼光甚至是作家的眼光来要求自己,要对中外文化有一定了解,知道文化育人的重要性,还要去研究文化、发展文化、创造新文化。作为一名中国教师,要赓续中华文脉,以文化人。这是文化人的使命。教师一旦具有了文化使命,就实现了职业自觉。
  “母语强则国家强”,母语教育和国家命运之间有深厚关系,一个语文老师要懂得母语的重要性。语文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考一个好分数,语文教育首先定位是母语教育,母语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
  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课程标准,语文教育都有明确的使命任务,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给学生们以美的熏陶,对学生心灵、情感、思想产生积极健康的影响。语文教育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工具性是我们拿它进行听说读写、进行交际,人文性就是给学生以精神滋养,点亮学生灵魂之灯。
大众新闻:你认为教师应当有“课堂作品”。
你为何给出这样的提法?
    ◥程翔:作家的价值体现在文学作品上,艺术家的价值体现在其艺术作品上,一名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有自身的价值体现,这就是“课堂作品”。教师站上讲台,把课上好,就等于作家写出一部好作品。好的课堂,可以用书面形式相对固定下来,让别人参考、借鉴,产生辐射影响。一名老师教学几十年,可以积累一批“课堂作品”,这是其专业发展的价值体现。
  我提“课堂作品”,是基于对语文教师工作特点的反思。比如教《荷塘月色》一文,有的老师一天时间迅速备课,两个课时教完,就不管它了,三年之后还得重新备课。没有对课文进行深入研究,日常教学是蜻蜓点水式的,是浅表化的。如果有积累“课堂作品”的意识,就会要求自己深入研究每一篇课文,教过了,但不放过;研究透,写出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不断打磨、润色,形成独属于自己的课堂作品。有了这个意识,教师就不会产生职业倦怠,每堂课都是新的,都在创造中。“课堂作品”可以让教学精、深、透,弥补了中学语文教学浅表化的短板。做到这一点,就是教师职业觉醒的表现。教师能积累一批课堂作品,就是一个教学专家了,会越来越自信。
大众新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进
入中学教书。他们给初高中教学带来什么优势?
  ◥程翔:博士进入中学教书现象在一二线大城市的名校很常见,一般学校还不行,二三线城市很多中学还没有博士教师。在北京的一些中学不足为奇,像我所在的北京101中学,现在有70多位博士毕业生成为各科老师,人大附中有更多的博士毕业生担任老师,甚至还有海归博士、博士后等。
  知名中学条件好、平台大,再加上近年来教育不断改革,为博士教师提供了很多发展机会。比如担任学生研究性学习导师、开设校本选修课、承担学科竞赛辅导工作、主持科研课题等。名校都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博士教师学术背景好、学术造诣高,可以给学生开各种选修课。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有力补充,可以满足学生丰富多样的个性化需求。
  博士教师的优势是专业精深、站位高,一旦适应中学教育,后期发展不可限量。他们学术水平高,可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准。从全球基础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未来高中名校,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学术水平。
  博士教师也有不足,并不是说学历高就一定能胜任教育工作。有时恰恰相反,有的博士还不如本科毕业生。博士研究得太专业,有些人的性格比较内向,不适合跟孩子打交道。
大众新闻:近来,中小学教材修订,语文课改
下的任务驱动、群文教学、大情境、大单元等
概念引发家长和教师的关注?你对此怎么看?
  ◥程翔:这些问题我都写过文章进行讨论。温儒敏老师作为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也很尊重一线老师的个人选择,他在《用好语文统编教材》《温儒敏谈读书(增订本)》等书中,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指出要辩证看待“大单元”“大概念”“大情境”等概念,对单篇教学、群文教学、精读、略读等问题也作了解读,帮助一线教师明确思路、打消顾虑,切实用好教材、上好语文课。
  我觉得“大单元”可以搞,也可以不搞,没有必要一刀切,课程标准也没有要求老师们必须搞大单元教学。“大情境”“大单元”等语文教学提法,对一线语文老师来说还比较新,他们就会疑惑是不是传统教学方式不能用了,会有一些焦虑。我认为这都很正常。
  同时也提醒我们,课程标准修订也好,专家学者的阐释解读也好,面对一线老师时,尽量不要用新概念、新术语。这会影响教师教学。语文教学的话语体系要有传承,不宜来回变。
  对于新课改,我赞同温儒敏老师的观点,老师们觉得怎么顺手就怎么教,只要认准了语文教学重点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即可。不管是按照“大单元”组合方式,还是以单篇方式教学,都是可以的,达到目的就行。课程标准主要的功能是确定教学内容,至于教学方式方法,应该放手让一线的老师自己去选择。
大众新闻:自媒体信息时代,大家面临着
信息狂轰乱炸,怎样做新时代的语文老师?
  ◥程翔:面对海量信息,一定要有定力。信息量虽然大,但真正和自己有关系的信息不多,有价值的信息也不多,大量的信息是重复、无聊的垃圾信息,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学会屏蔽和拒绝。信息时代应该是主动把握信息,而不是让信息控制自己,更不能淹没自己。
  现在很多人聊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很多人关注人工智能将来能不能替代教师,我认为实现不了。智能机器人再发达,它能实现立德树人吗?ChatGPT能创作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来吗?从人的情感深度、思想复杂性来讲,特别是从青少年的成长培育来看,教师工作是永远不可替代的。
  语言是人类伟大的发明,语文教育事业极其重要;语文教师肩负赓续中华文脉的使命。我希望老师们能从这个高度去认识语文教育。
  □ 师文静
大众新闻:为何要做学术型语文教师?
  ◥程翔:我一直对学术研究非常感兴趣,我认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学术阵地、学术成果。我的书里有相当一部分是《论语》《诗经》《说苑》等古代文化典籍研究,下了非常多的功夫。一名中国语文教师,一定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
  语文老师走上学术之路很难,这样的老师也很少,但并不等于中小学教师就不可以做学问。国内外中学老师作学术研究的成功案例很多。
  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浅层次教学,应该建立在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如果不作研究,教学跟着“教参”跑,教师就只是“教参”的传声筒,只能照本宣科,甚至教了一辈子,都没有教对。只有把课文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运用的艺术手法等研究透彻,才能领悟文章的深层意蕴。
  语文教学看似一个学科教学,其实它对学生的认知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如果教学不作学术式研究,很容易出现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对《雷雨》的解读,包括对朱自清、鲁迅作品的解读,都是有问题的。老师们讲鲁迅的《祝福》会给学生留下一个印象,那就是礼教是吃人的。从文章的表面来看,或从鲁迅的创作意图看,这种理解不能算错,但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礼教的主要功能是育人,不是吃人。鲁迅的文章,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这是鲁迅伟大的地方。礼教、程朱理学究竟是怎么回事?要全面了解,简单地否定不是严谨的治学态度。语文老师讲授课文,一定要独立思考,深入研究,把握规律,掌握手法。
大众新闻:你提出教师应该是“文化人”,
这怎么理解?
   ◥程翔:“文化人”这个概念,包含很多,是希望语文教师能以教育家的眼光、学术研究的眼光甚至是作家的眼光来要求自己,要对中外文化有一定了解,知道文化育人的重要性,还要去研究文化、发展文化、创造新文化。作为一名中国教师,要赓续中华文脉,以文化人。这是文化人的使命。教师一旦具有了文化使命,就实现了职业自觉。
  “母语强则国家强”,母语教育和国家命运之间有深厚关系,一个语文老师要懂得母语的重要性。语文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考一个好分数,语文教育首先定位是母语教育,母语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
  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课程标准,语文教育都有明确的使命任务,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给学生们以美的熏陶,对学生心灵、情感、思想产生积极健康的影响。语文教育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工具性是我们拿它进行听说读写、进行交际,人文性就是给学生以精神滋养,点亮学生灵魂之灯。
大众新闻:你认为教师应当有“课堂作品”。
你为何给出这样的提法?
    ◥程翔:作家的价值体现在文学作品上,艺术家的价值体现在其艺术作品上,一名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有自身的价值体现,这就是“课堂作品”。教师站上讲台,把课上好,就等于作家写出一部好作品。好的课堂,可以用书面形式相对固定下来,让别人参考、借鉴,产生辐射影响。一名老师教学几十年,可以积累一批“课堂作品”,这是其专业发展的价值体现。
  我提“课堂作品”,是基于对语文教师工作特点的反思。比如教《荷塘月色》一文,有的老师一天时间迅速备课,两个课时教完,就不管它了,三年之后还得重新备课。没有对课文进行深入研究,日常教学是蜻蜓点水式的,是浅表化的。如果有积累“课堂作品”的意识,就会要求自己深入研究每一篇课文,教过了,但不放过;研究透,写出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不断打磨、润色,形成独属于自己的课堂作品。有了这个意识,教师就不会产生职业倦怠,每堂课都是新的,都在创造中。“课堂作品”可以让教学精、深、透,弥补了中学语文教学浅表化的短板。做到这一点,就是教师职业觉醒的表现。教师能积累一批课堂作品,就是一个教学专家了,会越来越自信。
大众新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进
入中学教书。他们给初高中教学带来什么优势?
  ◥程翔:博士进入中学教书现象在一二线大城市的名校很常见,一般学校还不行,二三线城市很多中学还没有博士教师。在北京的一些中学不足为奇,像我所在的北京101中学,现在有70多位博士毕业生成为各科老师,人大附中有更多的博士毕业生担任老师,甚至还有海归博士、博士后等。
  知名中学条件好、平台大,再加上近年来教育不断改革,为博士教师提供了很多发展机会。比如担任学生研究性学习导师、开设校本选修课、承担学科竞赛辅导工作、主持科研课题等。名校都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博士教师学术背景好、学术造诣高,可以给学生开各种选修课。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有力补充,可以满足学生丰富多样的个性化需求。
  博士教师的优势是专业精深、站位高,一旦适应中学教育,后期发展不可限量。他们学术水平高,可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准。从全球基础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未来高中名校,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学术水平。
  博士教师也有不足,并不是说学历高就一定能胜任教育工作。有时恰恰相反,有的博士还不如本科毕业生。博士研究得太专业,有些人的性格比较内向,不适合跟孩子打交道。
大众新闻:近来,中小学教材修订,语文课改
下的任务驱动、群文教学、大情境、大单元等
概念引发家长和教师的关注?你对此怎么看?
  ◥程翔:这些问题我都写过文章进行讨论。温儒敏老师作为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也很尊重一线老师的个人选择,他在《用好语文统编教材》《温儒敏谈读书(增订本)》等书中,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指出要辩证看待“大单元”“大概念”“大情境”等概念,对单篇教学、群文教学、精读、略读等问题也作了解读,帮助一线教师明确思路、打消顾虑,切实用好教材、上好语文课。
  我觉得“大单元”可以搞,也可以不搞,没有必要一刀切,课程标准也没有要求老师们必须搞大单元教学。“大情境”“大单元”等语文教学提法,对一线语文老师来说还比较新,他们就会疑惑是不是传统教学方式不能用了,会有一些焦虑。我认为这都很正常。
  同时也提醒我们,课程标准修订也好,专家学者的阐释解读也好,面对一线老师时,尽量不要用新概念、新术语。这会影响教师教学。语文教学的话语体系要有传承,不宜来回变。
  对于新课改,我赞同温儒敏老师的观点,老师们觉得怎么顺手就怎么教,只要认准了语文教学重点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即可。不管是按照“大单元”组合方式,还是以单篇方式教学,都是可以的,达到目的就行。课程标准主要的功能是确定教学内容,至于教学方式方法,应该放手让一线的老师自己去选择。
大众新闻:自媒体信息时代,大家面临着
信息狂轰乱炸,怎样做新时代的语文老师?
  ◥程翔:面对海量信息,一定要有定力。信息量虽然大,但真正和自己有关系的信息不多,有价值的信息也不多,大量的信息是重复、无聊的垃圾信息,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学会屏蔽和拒绝。信息时代应该是主动把握信息,而不是让信息控制自己,更不能淹没自己。
  现在很多人聊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很多人关注人工智能将来能不能替代教师,我认为实现不了。智能机器人再发达,它能实现立德树人吗?ChatGPT能创作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来吗?从人的情感深度、思想复杂性来讲,特别是从青少年的成长培育来看,教师工作是永远不可替代的。
  语言是人类伟大的发明,语文教育事业极其重要;语文教师肩负赓续中华文脉的使命。我希望老师们能从这个高度去认识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