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齐鲁门户,医养之都”,济南市槐荫区——
乘势而上 争当强省会建设排头兵
2024-09-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槐荫区作为省会中心城区之一,依黄河而居、临玉清湖畔、育小清河源,坐拥京沪高铁五大枢纽站点之一的济南西站,北连京津冀,南接沪宁杭,西通中原和关中,是省会的重要“门户”和“窗口”,正加快建设“齐鲁门户,医养之都”。
如今,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800亿元大关的槐荫,面对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强省会战略交汇叠加的历史机遇,立足“125510”发展思路,聚焦“五大主战场”,全面构建“342”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打造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一流城区,争当强省会建设排头兵。
□刘雨晴 蔡超
激发枢纽经济活力
开放,是槐荫与生俱来的城市基因。120年前,胶济铁路通车,济南自开商埠,槐荫成为对外开放的“内陆经济特区”;16年前,随着京沪高铁济南西站开工建设,其枢纽经济优势开始显现;如今,伴随“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正式开建,济南西站片区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繁华街区人流如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京沪、济郑等高铁线路的贯通运营,槐荫区已成为京津冀、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省会“1+6”都市圈战略交汇点。济南西站途经线路京沪高铁、济郑高铁、石济客专和胶济客专,日常开行班次近400趟,直达366个地市或站点,覆盖26个省会城市、4个直辖市,日均迎送客流量约10余万人次,是全市流量最大的高铁站,是山东省首个实现地铁、高铁、长途客运、市内公交“零换乘”的交通枢纽。
依托于四通八达的交通,槐荫区以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为目标,为走出去开拓广阔的市场大开开放之门,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推动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流量”变“留量”,将济南西站商务区建设成为槐荫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增长极和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核心承载区,打造宜商宜业宜居宜游的“枢纽之家”。
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以西站片区为核心区域,瞄准“大窗口、大交通、大文旅、大会展、大商务”五大功能组团,依托辖区内60余座高品质写字楼,提升精准招商水平,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统筹推进片区一体规划、一体开发,形成高端资源要素配置新高地,进一步服务济南都市圈建设。
从整体战略部署上看,济南西站商务区建设已成为槐荫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增长极、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区。下一步,槐荫区将继续推进“京沪系”楼宇和产业园招商运营,打造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一流城区的新商务区,传承槐荫的商务基因。
塑强现代产业优势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兴”成为槐荫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槐荫区通过塑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点燃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对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槐荫区提出了构建以医养健康、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三大产业为主导,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商务会展、汽车消费四大产业为特色,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两大产业为支撑的“342”现代化产业体系。截至2023年底,“342”现代化产业体系行业增加值实现402.6亿元。
为加快“342”现代化产业体系落地实施,槐荫区高效地组织推进体系,将“五大主战场”作为支撑槐荫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明确了每个主战场的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并分别组建了由区级领导牵头的指挥部,集中智慧、集中力量、集中资源,以实体经济发展带动片区产业能级跃升。
其中,济南国际医学中心更加注重项目先行,今年1—8月,新签约项目32个,新开工项目6个;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更加注重招商先行,运营“京沪系”楼宇8座;智能制造产业区更加注重产业先行,组建全市首只半导体产业发展基金,华信工业碳化硅、山东鲲鹏计算机等14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
为夯实产业基础,槐荫区充分发挥“双招双引”生命线作用,创建由投促部门牵头、9个现代化产业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的“1+9”产业招商机制,发布“宜商槐荫”十八条,今年以来签约落地产业项目48个。
此外,为完善产业结构配套,槐荫区持续巩固医养健康、先进材料、智能制造、汽车消费、商务会展等产业和二机床、中车山东机车等企业的优势领先地位,着力推动以山东天岳为龙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高水平建设微生态生物医学山东省实验室等158家国家、省、市级创新平台。
聚焦重点项目建设
谋项目就是谋未来。今年以来,槐荫区把攻坚重点项目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坚持项目为王,谋“新”重“质”,不断深化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后劲,推动槐荫实现高质量发展。
槐荫区将2024年确定为“抓项目强产业深化落实年”,全员上阵抓项目,掀起了一场“项目大会战”。今年上半年,4个省级、30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工率分别达到100%、93%,104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项目投资完成率达到70%。全区总投资3150亿元的196个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围绕重点项目建设,槐荫区聚焦新产业,将医养健康、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作为主导产业;聚集新技术,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山东创新中心、齐鲁中科现代微生物技术研究院三大国家级科技平台在槐荫聚势成峰。
项目谋划是项目建设的“先手棋”。槐荫区建立“街道提需求、部门抓对接、专业机构抓策划、项目主体抓落地”的闭环推进机制,用活用好“5444”项目谋划法,提高谋划策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精准性。今年上半年,槐荫区新谋划储备重点项目191个,总投资1097.48亿元。
为引进优质项目,槐荫区开展“招大引强攻坚行动”,相关部门先后赴京津冀、长三角等地精准招商,开展各类招商活动32场,签约落地通用环球眼科医疗总部、上药(山东)医疗器械、合生汇商业综合体等重点项目49个,计划总投资282亿元。
如今,槐荫区创新活力持续涌动,项目建设呈现出提质增效的态势。下一步,槐荫区将以项目为依托,发挥产业、平台、人才优势,辅导和扶持企业打通从项目研发到中试,再到项目产业化的发展链条,澎湃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赖以生存的土壤,更是项目发展与招商引资的“稳定器”。近年来,槐荫区不断拓展数字政务和宜商服务的创新领域,探索 “齐鲁之窗”“宜商中心”“槐小花”三大政务服务品牌整体联动新模式,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我之前刚在这办理了公司营业执照,工作人员了解到我有社保登记的需求,顺便帮我开通了社保网上服务。以后社保业务可以和审批等业务一起办,真是太方便了!”在槐荫区“齐鲁之窗·宜商服务中心”内,张扬先生现场体验了新推出的社保助企驿站服务。
在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方面,槐荫区以“极简”审批为出发点,大力推行“口述申办”“延时服务”等便利化举措,创新打造大型酒店、医院、康养中心、人力资源公司等12个行业领域的“一件事·打包办”齐鲁之窗服务样板,提供链条式审批服务,全流程跟踪帮办,切实提升审批服务效能。
槐荫区探索省市区三级联通“一站办”,做大“齐鲁之窗·宜商服务中心”跨域通办辐射半径。目前已实现省会经济圈、京沪高铁沿线、黄河流域的130多个区县“跨域通办”,涉及800多项省市区三级公共服务事项。
为给企业提供宽松便捷、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槐荫区研究出台了优化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细则,完善项目供地、手续审批、项目开工、入库纳统“四个并联”审批联动机制和要素保障机制,并在全省首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宜商服务系统,出台“宜商槐荫十八条”,全要素打造“宜商槐荫”品牌,全面构建“近悦远来、活力充沛”的发展环境。
做好优化营商环境这盘“硬菜”,人才保障不可或缺。槐荫区在人才引进上聚合新力量,现有海内外院士12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6人、省级领军人才275人、市级领军人才320人。上年度新引进博士生230人、青年人才1.5万人,全区人才总量达到22.6万人。
建设健康医养高地
济南精准医学产业园一期引进凡知医学、沃科海思等40余家医疗健康企业,山东省质子中心二期工程——重离子项目加速推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等6个重点项目开工……黄河之畔、京沪之间,一座孕育着新动能、新活力的“医养之都”正拔节生长。
济南国际医学中心作为山东省和济南市落实落地“健康中国”战略重大健康产业项目,一直以来锚定“高端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定位,致力于打造以医为核心、医教研产养融合发展的医疗健康创新高地。
济南国际医学中心启动以来,槐荫区相关部门、医学中心管委会相关部室主动融入发展大局,积极开展上门服务工作,通过政策解读、业务跟进、现场办公等,用真情帮助企业解难题,用实招助力企业行稳致远,用实际行动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眼下,俯瞰济南国际医学中心,一个又一个重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山东创新中心、齐鲁中科现代微生物技术研究院三大国家级平台先后落户,阿瑞尼塔心肺CT中国总部、中瑞国际特医食品产业园等项目陆续签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质子中心、济南精准医学产业园一期等20余个重点项目建成运营。
随着高端医疗项目的不断落地,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汇聚,现代化医疗产业布局日益壮大,济南国际医学中心正崛起成为以医为核心、医药结合、医工结合、医信结合、医养结合的医疗健康产业聚集的新高地。
济南市槐荫区
齐鲁之窗政务服务
济南西站
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
济南精准医学产业园
济南国际医学中心济齐路沿线
如今,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800亿元大关的槐荫,面对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强省会战略交汇叠加的历史机遇,立足“125510”发展思路,聚焦“五大主战场”,全面构建“342”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打造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一流城区,争当强省会建设排头兵。
□刘雨晴 蔡超
激发枢纽经济活力
开放,是槐荫与生俱来的城市基因。120年前,胶济铁路通车,济南自开商埠,槐荫成为对外开放的“内陆经济特区”;16年前,随着京沪高铁济南西站开工建设,其枢纽经济优势开始显现;如今,伴随“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正式开建,济南西站片区摩天大楼鳞次栉比、繁华街区人流如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京沪、济郑等高铁线路的贯通运营,槐荫区已成为京津冀、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省会“1+6”都市圈战略交汇点。济南西站途经线路京沪高铁、济郑高铁、石济客专和胶济客专,日常开行班次近400趟,直达366个地市或站点,覆盖26个省会城市、4个直辖市,日均迎送客流量约10余万人次,是全市流量最大的高铁站,是山东省首个实现地铁、高铁、长途客运、市内公交“零换乘”的交通枢纽。
依托于四通八达的交通,槐荫区以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为目标,为走出去开拓广阔的市场大开开放之门,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推动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流量”变“留量”,将济南西站商务区建设成为槐荫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增长极和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核心承载区,打造宜商宜业宜居宜游的“枢纽之家”。
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以西站片区为核心区域,瞄准“大窗口、大交通、大文旅、大会展、大商务”五大功能组团,依托辖区内60余座高品质写字楼,提升精准招商水平,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统筹推进片区一体规划、一体开发,形成高端资源要素配置新高地,进一步服务济南都市圈建设。
从整体战略部署上看,济南西站商务区建设已成为槐荫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增长极、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区。下一步,槐荫区将继续推进“京沪系”楼宇和产业园招商运营,打造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一流城区的新商务区,传承槐荫的商务基因。
塑强现代产业优势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兴”成为槐荫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槐荫区通过塑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点燃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对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槐荫区提出了构建以医养健康、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三大产业为主导,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商务会展、汽车消费四大产业为特色,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两大产业为支撑的“342”现代化产业体系。截至2023年底,“342”现代化产业体系行业增加值实现402.6亿元。
为加快“342”现代化产业体系落地实施,槐荫区高效地组织推进体系,将“五大主战场”作为支撑槐荫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明确了每个主战场的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并分别组建了由区级领导牵头的指挥部,集中智慧、集中力量、集中资源,以实体经济发展带动片区产业能级跃升。
其中,济南国际医学中心更加注重项目先行,今年1—8月,新签约项目32个,新开工项目6个;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更加注重招商先行,运营“京沪系”楼宇8座;智能制造产业区更加注重产业先行,组建全市首只半导体产业发展基金,华信工业碳化硅、山东鲲鹏计算机等14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
为夯实产业基础,槐荫区充分发挥“双招双引”生命线作用,创建由投促部门牵头、9个现代化产业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的“1+9”产业招商机制,发布“宜商槐荫”十八条,今年以来签约落地产业项目48个。
此外,为完善产业结构配套,槐荫区持续巩固医养健康、先进材料、智能制造、汽车消费、商务会展等产业和二机床、中车山东机车等企业的优势领先地位,着力推动以山东天岳为龙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高水平建设微生态生物医学山东省实验室等158家国家、省、市级创新平台。
聚焦重点项目建设
谋项目就是谋未来。今年以来,槐荫区把攻坚重点项目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坚持项目为王,谋“新”重“质”,不断深化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后劲,推动槐荫实现高质量发展。
槐荫区将2024年确定为“抓项目强产业深化落实年”,全员上阵抓项目,掀起了一场“项目大会战”。今年上半年,4个省级、30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工率分别达到100%、93%,104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项目投资完成率达到70%。全区总投资3150亿元的196个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围绕重点项目建设,槐荫区聚焦新产业,将医养健康、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作为主导产业;聚集新技术,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山东创新中心、齐鲁中科现代微生物技术研究院三大国家级科技平台在槐荫聚势成峰。
项目谋划是项目建设的“先手棋”。槐荫区建立“街道提需求、部门抓对接、专业机构抓策划、项目主体抓落地”的闭环推进机制,用活用好“5444”项目谋划法,提高谋划策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精准性。今年上半年,槐荫区新谋划储备重点项目191个,总投资1097.48亿元。
为引进优质项目,槐荫区开展“招大引强攻坚行动”,相关部门先后赴京津冀、长三角等地精准招商,开展各类招商活动32场,签约落地通用环球眼科医疗总部、上药(山东)医疗器械、合生汇商业综合体等重点项目49个,计划总投资282亿元。
如今,槐荫区创新活力持续涌动,项目建设呈现出提质增效的态势。下一步,槐荫区将以项目为依托,发挥产业、平台、人才优势,辅导和扶持企业打通从项目研发到中试,再到项目产业化的发展链条,澎湃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赖以生存的土壤,更是项目发展与招商引资的“稳定器”。近年来,槐荫区不断拓展数字政务和宜商服务的创新领域,探索 “齐鲁之窗”“宜商中心”“槐小花”三大政务服务品牌整体联动新模式,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我之前刚在这办理了公司营业执照,工作人员了解到我有社保登记的需求,顺便帮我开通了社保网上服务。以后社保业务可以和审批等业务一起办,真是太方便了!”在槐荫区“齐鲁之窗·宜商服务中心”内,张扬先生现场体验了新推出的社保助企驿站服务。
在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方面,槐荫区以“极简”审批为出发点,大力推行“口述申办”“延时服务”等便利化举措,创新打造大型酒店、医院、康养中心、人力资源公司等12个行业领域的“一件事·打包办”齐鲁之窗服务样板,提供链条式审批服务,全流程跟踪帮办,切实提升审批服务效能。
槐荫区探索省市区三级联通“一站办”,做大“齐鲁之窗·宜商服务中心”跨域通办辐射半径。目前已实现省会经济圈、京沪高铁沿线、黄河流域的130多个区县“跨域通办”,涉及800多项省市区三级公共服务事项。
为给企业提供宽松便捷、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槐荫区研究出台了优化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细则,完善项目供地、手续审批、项目开工、入库纳统“四个并联”审批联动机制和要素保障机制,并在全省首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宜商服务系统,出台“宜商槐荫十八条”,全要素打造“宜商槐荫”品牌,全面构建“近悦远来、活力充沛”的发展环境。
做好优化营商环境这盘“硬菜”,人才保障不可或缺。槐荫区在人才引进上聚合新力量,现有海内外院士12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6人、省级领军人才275人、市级领军人才320人。上年度新引进博士生230人、青年人才1.5万人,全区人才总量达到22.6万人。
建设健康医养高地
济南精准医学产业园一期引进凡知医学、沃科海思等40余家医疗健康企业,山东省质子中心二期工程——重离子项目加速推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等6个重点项目开工……黄河之畔、京沪之间,一座孕育着新动能、新活力的“医养之都”正拔节生长。
济南国际医学中心作为山东省和济南市落实落地“健康中国”战略重大健康产业项目,一直以来锚定“高端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定位,致力于打造以医为核心、医教研产养融合发展的医疗健康创新高地。
济南国际医学中心启动以来,槐荫区相关部门、医学中心管委会相关部室主动融入发展大局,积极开展上门服务工作,通过政策解读、业务跟进、现场办公等,用真情帮助企业解难题,用实招助力企业行稳致远,用实际行动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眼下,俯瞰济南国际医学中心,一个又一个重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山东创新中心、齐鲁中科现代微生物技术研究院三大国家级平台先后落户,阿瑞尼塔心肺CT中国总部、中瑞国际特医食品产业园等项目陆续签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质子中心、济南精准医学产业园一期等20余个重点项目建成运营。
随着高端医疗项目的不断落地,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汇聚,现代化医疗产业布局日益壮大,济南国际医学中心正崛起成为以医为核心、医药结合、医工结合、医信结合、医养结合的医疗健康产业聚集的新高地。
济南市槐荫区
齐鲁之窗政务服务
济南西站
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
济南精准医学产业园
济南国际医学中心济齐路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