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全媒

大国重器带你走近“新”山东

2024-09-06 作者: 巩姗 来源: 大众日报
  □大众新闻记者 巩姗 张子良 李钦鑫
         谢巨洋 申家鑫

  “刚下线的盾构机,就让我第一时间见识了?”
  “看完直播就想去!‘耕海一号’让枕海入眠不是梦。”
  “没想到矿井下是这样,这场直播真是主打一个‘零距离’展示!”
  海洋牧场什么样,什么是算力“最强大脑”,“盘古大模型”如何助推矿山智能化升级……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鼓舞人心,一件件“大国重器”振奋人心,彰显了“山东制造”全新智慧和硬核实力。近期,“大众”新媒体大平台推出“‘达’开眼界·大国重器”系列直播,让人眼前一亮、大开眼界。
  一场场直播里,能看到什么?答案是,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的最新成就、最靓故事、最活现场、最佳一线。
  你知道“山东造”盾构机是如何生产和工作的吗?“大家好,我现在是在济南重工的车间,一台盾构机即将下线,一起来见证这一时刻。”
  8月2日上午10:00,大众视频工作室“‘达’开眼界·大国重器”首期直播为观众揭开盾构机的神秘面纱。演播室里,主持人向观众介绍有着国风麒麟形象,火红涂装的盾构机,名叫“山河号”,它被用于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工程施工,这是目前世界在建工程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当然,除了这个破纪录的大家伙之外,济南各地铁建设现场都有“山东造”盾构机的身影。随后画面一转,直播现场的记者声音响起:大家看,总装车间内这台正在进行总装验收的盾构机直径有6米多,咱们济南地铁使用的盾构机全部都是由济南重工提供的。当了解到,一台现代盾构机通常有两三万个零件时,观看直播的网友也不禁感叹:这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
  目光转向胶东半岛,大风大浪下的“耕海1号”怎么那么稳?在烟台莱山区渔人码头外侧、“四十里湾”海域,距离海岸线2公里处,坐落着一处美丽的海上牧场,一头是三片花瓣组成的“海上花”,一头是五角造型的“海洋之星”,从空中看,犹如一条海上的璀璨“项链”,它的名字是“耕海一号”。作为全国首个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海上风大浪大,登上平台后却感到如履平地?”面对记者发出的疑问,山东海洋集团耕海科技公司安全管理部高级经理赵全福介绍,“耕海1号”二期的抗风能力可以达到12级。“整个平台的建设很像搭积木,从最下面一层层建立起来后,再在船坞中注水,使平台可以漂浮在海上。由拖船拖到烟台海域,实现整体的坐底。”不仅如此,记者还发现,在中控室的一个个屏幕上,能直观看到鱼儿在这片海域内自在遨游。而谁能想到,在2019年,这里还是一片“海下荒漠”,当时的海底呈“粉质泥沙”状,海底见不到鱼虾,甚至连贝类、螃蟹都成了稀罕物。如今,伴随着“耕海一号”的建设,原本的“海下荒漠”也变成了“绿水青山”。
  下矿直播是一种什么体验?记者在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兴隆庄煤矿有新发现,“盘古大模型”是由华为云开发的人工智能,在矿山领域有着超强实战应用,已在山能集团的30多个矿井开始规模使用。“这是我第一次进行矿井下的直播,既兴奋又有点紧张。”带着忐忑的心情,记者在专业的矿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作登记、换工服、穿雨靴、佩戴探照灯……最终换上一整套沉甸甸的装备,耐心听完注意事项后,跟随工作人员下矿。先上罐笼,随后前往地下350米左右的矿洞,好在整个下降的过程与乘坐电梯无异,并没有明显失重的感觉。更让记者惊讶的是,主矿洞附近灯光很亮,感受几乎与脚踩地面相当,并没有想象中的幽闭狭小。“尽管矿洞下的环境已经很不错,但对完成拍摄来说,还是有不小的挑战。”记者回忆起,为了获取更好的直播画面效果,在现场增加了灯光师一角,移动拍摄下,灯光师需要与摄像师步伐一致,并根据现场光线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尽量还原正确曝光,这一过程并不简单。虽然井下有通风,但是温度也将近40摄氏度。“那一场直播,我们在井下一共待了四个多小时,快结束时每个人的衣服裤子都已经湿透了。”向观众直观展示井下作业场景的同时,记者也感慨收获了一份难忘的职业体验。
  镜头深入、现场直击,不论是下矿洞,还是登海上平台,在“‘达’开眼界·大国重器”系列直播中,记者敏锐捕捉激动人心的环节,细腻呈现现场氛围,与观众共同见证并感受大国重器所蕴含的磅礴力量,让科技的温暖触手可及,让创新的火花照亮未来之路。目前,“‘达’开眼界·大国重器”系列直播全平台观看次数、评论、点赞、分享数等均创平台直播类产品新高。
  “达”开眼界,大众新闻记者带你大开眼界。
  □大众新闻记者 巩姗 张子良 李钦鑫
         谢巨洋 申家鑫

  “刚下线的盾构机,就让我第一时间见识了?”
  “看完直播就想去!‘耕海一号’让枕海入眠不是梦。”
  “没想到矿井下是这样,这场直播真是主打一个‘零距离’展示!”
  海洋牧场什么样,什么是算力“最强大脑”,“盘古大模型”如何助推矿山智能化升级……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鼓舞人心,一件件“大国重器”振奋人心,彰显了“山东制造”全新智慧和硬核实力。近期,“大众”新媒体大平台推出“‘达’开眼界·大国重器”系列直播,让人眼前一亮、大开眼界。
  一场场直播里,能看到什么?答案是,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的最新成就、最靓故事、最活现场、最佳一线。
  你知道“山东造”盾构机是如何生产和工作的吗?“大家好,我现在是在济南重工的车间,一台盾构机即将下线,一起来见证这一时刻。”
  8月2日上午10:00,大众视频工作室“‘达’开眼界·大国重器”首期直播为观众揭开盾构机的神秘面纱。演播室里,主持人向观众介绍有着国风麒麟形象,火红涂装的盾构机,名叫“山河号”,它被用于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工程施工,这是目前世界在建工程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当然,除了这个破纪录的大家伙之外,济南各地铁建设现场都有“山东造”盾构机的身影。随后画面一转,直播现场的记者声音响起:大家看,总装车间内这台正在进行总装验收的盾构机直径有6米多,咱们济南地铁使用的盾构机全部都是由济南重工提供的。当了解到,一台现代盾构机通常有两三万个零件时,观看直播的网友也不禁感叹:这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
  目光转向胶东半岛,大风大浪下的“耕海1号”怎么那么稳?在烟台莱山区渔人码头外侧、“四十里湾”海域,距离海岸线2公里处,坐落着一处美丽的海上牧场,一头是三片花瓣组成的“海上花”,一头是五角造型的“海洋之星”,从空中看,犹如一条海上的璀璨“项链”,它的名字是“耕海一号”。作为全国首个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海上风大浪大,登上平台后却感到如履平地?”面对记者发出的疑问,山东海洋集团耕海科技公司安全管理部高级经理赵全福介绍,“耕海1号”二期的抗风能力可以达到12级。“整个平台的建设很像搭积木,从最下面一层层建立起来后,再在船坞中注水,使平台可以漂浮在海上。由拖船拖到烟台海域,实现整体的坐底。”不仅如此,记者还发现,在中控室的一个个屏幕上,能直观看到鱼儿在这片海域内自在遨游。而谁能想到,在2019年,这里还是一片“海下荒漠”,当时的海底呈“粉质泥沙”状,海底见不到鱼虾,甚至连贝类、螃蟹都成了稀罕物。如今,伴随着“耕海一号”的建设,原本的“海下荒漠”也变成了“绿水青山”。
  下矿直播是一种什么体验?记者在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兴隆庄煤矿有新发现,“盘古大模型”是由华为云开发的人工智能,在矿山领域有着超强实战应用,已在山能集团的30多个矿井开始规模使用。“这是我第一次进行矿井下的直播,既兴奋又有点紧张。”带着忐忑的心情,记者在专业的矿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作登记、换工服、穿雨靴、佩戴探照灯……最终换上一整套沉甸甸的装备,耐心听完注意事项后,跟随工作人员下矿。先上罐笼,随后前往地下350米左右的矿洞,好在整个下降的过程与乘坐电梯无异,并没有明显失重的感觉。更让记者惊讶的是,主矿洞附近灯光很亮,感受几乎与脚踩地面相当,并没有想象中的幽闭狭小。“尽管矿洞下的环境已经很不错,但对完成拍摄来说,还是有不小的挑战。”记者回忆起,为了获取更好的直播画面效果,在现场增加了灯光师一角,移动拍摄下,灯光师需要与摄像师步伐一致,并根据现场光线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尽量还原正确曝光,这一过程并不简单。虽然井下有通风,但是温度也将近40摄氏度。“那一场直播,我们在井下一共待了四个多小时,快结束时每个人的衣服裤子都已经湿透了。”向观众直观展示井下作业场景的同时,记者也感慨收获了一份难忘的职业体验。
  镜头深入、现场直击,不论是下矿洞,还是登海上平台,在“‘达’开眼界·大国重器”系列直播中,记者敏锐捕捉激动人心的环节,细腻呈现现场氛围,与观众共同见证并感受大国重器所蕴含的磅礴力量,让科技的温暖触手可及,让创新的火花照亮未来之路。目前,“‘达’开眼界·大国重器”系列直播全平台观看次数、评论、点赞、分享数等均创平台直播类产品新高。
  “达”开眼界,大众新闻记者带你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