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街角直播,何以流行?

2024-08-29 作者: 石念军 来源: 大众日报
   □ 大众新闻记者 石念军

  当下,直播业态几乎无处不在。甚至不需要打开手机,只要在城市的公园、街角走一走,便可看到形形色色的直播场景。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娱乐消遣之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直播从业者,开始把街角直播当做内容创新、场景打造的新渠道,试图以街角直播进行新的尝试。
  只卖场景、不卖产品,流量时代赋予“新街头艺人们”崭新的变现方式。而在街角直播流行之后,区域管理者如何与时俱进地有效管理,直接关系街角直播的未来之路。
随处可见的直播
  傍晚,行走在大明湖畔,超然楼广场附近大约200米的范围内,接连可见三组直播者。
  甚至不是简单的一部手机、一个支架、一个人,而是明显有着内容规划的团队作战。其中有两组主要是唱歌,边弹边唱,中间夹杂着串词主持,看上去就跟演播室现场一样,场景虽异,形式趋同。
  另一组的阵仗更为庞大,俨然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团队。由灯光装置和人员座位隔离开的一片数十平方米的公园空间,十几位不同年龄段、不同口音的歌手、舞者轮番上阵,完全就像是排练有序的综艺节目现场。
  来来往往的游客,不时驻足观看。目测足有两百人之众。与综艺节目不同的是,在节目穿插期间,主持人很少与现场观众互动,但格外注重与线上直播间里的粉丝互动。显然,在他们看来,更重要的是平台直播间里的流量声浪。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菏泽市区的赵王河畔。夜色下的赵王河畔,不时可以听到嘹亮的歌声,等临近一看,歌者面前都支着一部手机。一半是自娱自乐,一半是试水流量。攀谈之中,直播者多以自娱自乐作答,但也能感觉到,此前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流量故事,或多或少也在刺激着他们的心脏。
  在以往的印象里,直播总是发生在直播间里。而今,随处可见的直播行为,充分显示着直播对于大众流行文化的影响深度。如业界所言,移动互联网时代,任何行业都可以重新做一遍。眼下的事实似乎正说明,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做着触碰流量密码的尝试与探索。这种影响是表层的,更是观念性的、潜意识化的。
新型“地摊经济”
  有一段时间,“地摊+直播”模式风起云涌。其核心概念是,以线下的地摊销售,构成线上的内容场景,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的双向引流,以倍增的流量汇聚达成销售业绩的爆量可能。
  从形式上来看,设在公园、街角的直播间,也是一个“摊位”。但其本质的不同在于,“地摊+直播”模式之下,是有真实产品销售功能的摊位,而前述“直播摊位”,在线下是没有产品销售的。其盈利的核心构成乃是流量奖励、粉丝打赏和直播间橱窗销售分佣。
  其业态的本质相同点在于目的都是流量变现,区别是变现的渠道不同。但也恰恰是因为这种形式上的不同,让直播者几乎不费任何周折,就可以在任何一个闹市场所,随便找到一个“摆摊之地”。
  直播还可能被认为是增加了景区的场景内容。在这一点上,就跟广场舞团队很难被驱散的道理是相似的。毕竟从形式上看,线下既无商品交易又无叫卖声的行为,如何被定性为经营行为呢?尽管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商业业态。
  也正是藉由这种“似是而非”的新型业态,街角直播行为可以出现在很多场景,甚至以免费的形式分享闹市或是景区的流量红利。
  话说回来,地摊总是摆在流量的汇聚之地,没有人会选择在人丁稀少的地方做生意。以直播为业态的新型地摊经济,本质上还是地摊流量思维的延续,区别只在于从“占据优势地段卖产品”转变为“只卖场景、不卖产品”,借助技术手段改良了服务业态,实现了对线下流量的无偿分享。
场景即内容
  直播业态之下,最难的是高质量内容的持续输出能力。如我们所见,各大平台上不时就会有博主“一夜蹿红”“一曲爆红”,比如凭借“在小小的花园里挖呀挖呀挖”出圈的幼儿园老师,在转型职业主播之后并没有实现稳定的流量红利,核心就在于对绝大多数突然走红的博主而言,高质量内容的持续输出能力,是一种近乎天然而又普遍存在的巨大缺陷。
  把直播间架进公园、繁华街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困扰博主们的内容输出痛点。因为,对于街角直播而言,场景即内容。公园、闹市等地千变万化的人流背景,随时为直播者提供新的场景,而这些场景又天然成为内容的一部分,从而让内容创新成为水到渠成的轻松之举:只要现场的观众不断变化,自己的内容就不需再变。这实际暗含了从1到N的可能性空间。
  在直播场景下,时聚时散的围观者,天然丰富着直播间的内容形态。流量时代,各大平台都是高度标签化的虚拟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出现在直播间里的每一张脸,都会为直播间打上一个标签。出现的人越多,标签就会越来越集中,最终提高直播间的流量辨识度。
  尤其是在流量规则之下,线下观众的不可控性,本身就给直播者带来了触碰流量密码的不同可能。就像我们在很多顶流事件中所看到的,一个人突然火了,从全国各地前来围观的人,会迅速成为围绕主角的新场景、新内容和新话题。对于绝大多数直播者而言,这种不可控的可能性,反而暗藏着“出圈”的最大可能,大家争相参与这种尝试,让其成为一种普遍的选择,也就不难理解。
  其实,所有的直播都是一种场景的构建与分享。唱歌也好,跳舞也罢,所有的直播本质上都是给大家营造一种理想化的想象。真正触碰人心的往往不是表演者的表现本身,而在于此情此景是不是更容易让人触景生情。街头性的直播场景选择,其天然的生活化场景,显然更容易让人感同身受,从而成为更优质的天然内容。
规矩当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流量时代,包括平台和用户,其实都在追求一种东西,那就是“分太迟,只争秒”。千变万化的业态之变、形态之变,正让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愈加狂热和急功近利。从很大程度上说,平台的乱象由此生成,个体的荒诞求怪行为也是因此。不自知、不可控的流量规则,日益刺激着人们的流量饥渴,也催生着覆盖多元的“流量观”。在这种情况下,线下直播管理,理应走在线上平台治理的前面,为直播业态的良性发展肃清环境、夯实基础。
  在某地采访时,有一个街角直播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且思考良久。市区广场上,一位中年男子,踩着红地毯,走向香案,然后焚香祭拜。定睛观看了很久,直到走到其香案的另一侧看到架起的手机,才让人意识到,这也是在直播。问了旁边的人才知道,这是以当地风俗文化展示为核心内容的直播者。
  风俗固然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此表演方式是否合适?
  街角直播,规矩当立。以经营性与否而论,现行的城市管理条例,尚有不匹配的管理措施。但如果对于新形态、新业态,一味放任不管,显然也不符合治理能力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有例可循的是,当深圳东门步行街摇身一变成为“网红直播一条街”,当地管理部门及时出台规定,推行“备案制”,对扎堆而至的直播需求,按照报备区域、时段和内容分别准予实施。如此,既解决了“一管就死”的问题,又避免了一哄而上的乱象。
  在街角直播越来越普遍的当下,各地不妨学一学深圳东门步行街的这一经验。就街角直播的长期发展而言,这不是限制,而是呵护。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
   □ 大众新闻记者 石念军

  当下,直播业态几乎无处不在。甚至不需要打开手机,只要在城市的公园、街角走一走,便可看到形形色色的直播场景。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娱乐消遣之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直播从业者,开始把街角直播当做内容创新、场景打造的新渠道,试图以街角直播进行新的尝试。
  只卖场景、不卖产品,流量时代赋予“新街头艺人们”崭新的变现方式。而在街角直播流行之后,区域管理者如何与时俱进地有效管理,直接关系街角直播的未来之路。
随处可见的直播
  傍晚,行走在大明湖畔,超然楼广场附近大约200米的范围内,接连可见三组直播者。
  甚至不是简单的一部手机、一个支架、一个人,而是明显有着内容规划的团队作战。其中有两组主要是唱歌,边弹边唱,中间夹杂着串词主持,看上去就跟演播室现场一样,场景虽异,形式趋同。
  另一组的阵仗更为庞大,俨然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团队。由灯光装置和人员座位隔离开的一片数十平方米的公园空间,十几位不同年龄段、不同口音的歌手、舞者轮番上阵,完全就像是排练有序的综艺节目现场。
  来来往往的游客,不时驻足观看。目测足有两百人之众。与综艺节目不同的是,在节目穿插期间,主持人很少与现场观众互动,但格外注重与线上直播间里的粉丝互动。显然,在他们看来,更重要的是平台直播间里的流量声浪。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菏泽市区的赵王河畔。夜色下的赵王河畔,不时可以听到嘹亮的歌声,等临近一看,歌者面前都支着一部手机。一半是自娱自乐,一半是试水流量。攀谈之中,直播者多以自娱自乐作答,但也能感觉到,此前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流量故事,或多或少也在刺激着他们的心脏。
  在以往的印象里,直播总是发生在直播间里。而今,随处可见的直播行为,充分显示着直播对于大众流行文化的影响深度。如业界所言,移动互联网时代,任何行业都可以重新做一遍。眼下的事实似乎正说明,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做着触碰流量密码的尝试与探索。这种影响是表层的,更是观念性的、潜意识化的。
新型“地摊经济”
  有一段时间,“地摊+直播”模式风起云涌。其核心概念是,以线下的地摊销售,构成线上的内容场景,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的双向引流,以倍增的流量汇聚达成销售业绩的爆量可能。
  从形式上来看,设在公园、街角的直播间,也是一个“摊位”。但其本质的不同在于,“地摊+直播”模式之下,是有真实产品销售功能的摊位,而前述“直播摊位”,在线下是没有产品销售的。其盈利的核心构成乃是流量奖励、粉丝打赏和直播间橱窗销售分佣。
  其业态的本质相同点在于目的都是流量变现,区别是变现的渠道不同。但也恰恰是因为这种形式上的不同,让直播者几乎不费任何周折,就可以在任何一个闹市场所,随便找到一个“摆摊之地”。
  直播还可能被认为是增加了景区的场景内容。在这一点上,就跟广场舞团队很难被驱散的道理是相似的。毕竟从形式上看,线下既无商品交易又无叫卖声的行为,如何被定性为经营行为呢?尽管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商业业态。
  也正是藉由这种“似是而非”的新型业态,街角直播行为可以出现在很多场景,甚至以免费的形式分享闹市或是景区的流量红利。
  话说回来,地摊总是摆在流量的汇聚之地,没有人会选择在人丁稀少的地方做生意。以直播为业态的新型地摊经济,本质上还是地摊流量思维的延续,区别只在于从“占据优势地段卖产品”转变为“只卖场景、不卖产品”,借助技术手段改良了服务业态,实现了对线下流量的无偿分享。
场景即内容
  直播业态之下,最难的是高质量内容的持续输出能力。如我们所见,各大平台上不时就会有博主“一夜蹿红”“一曲爆红”,比如凭借“在小小的花园里挖呀挖呀挖”出圈的幼儿园老师,在转型职业主播之后并没有实现稳定的流量红利,核心就在于对绝大多数突然走红的博主而言,高质量内容的持续输出能力,是一种近乎天然而又普遍存在的巨大缺陷。
  把直播间架进公园、繁华街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困扰博主们的内容输出痛点。因为,对于街角直播而言,场景即内容。公园、闹市等地千变万化的人流背景,随时为直播者提供新的场景,而这些场景又天然成为内容的一部分,从而让内容创新成为水到渠成的轻松之举:只要现场的观众不断变化,自己的内容就不需再变。这实际暗含了从1到N的可能性空间。
  在直播场景下,时聚时散的围观者,天然丰富着直播间的内容形态。流量时代,各大平台都是高度标签化的虚拟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出现在直播间里的每一张脸,都会为直播间打上一个标签。出现的人越多,标签就会越来越集中,最终提高直播间的流量辨识度。
  尤其是在流量规则之下,线下观众的不可控性,本身就给直播者带来了触碰流量密码的不同可能。就像我们在很多顶流事件中所看到的,一个人突然火了,从全国各地前来围观的人,会迅速成为围绕主角的新场景、新内容和新话题。对于绝大多数直播者而言,这种不可控的可能性,反而暗藏着“出圈”的最大可能,大家争相参与这种尝试,让其成为一种普遍的选择,也就不难理解。
  其实,所有的直播都是一种场景的构建与分享。唱歌也好,跳舞也罢,所有的直播本质上都是给大家营造一种理想化的想象。真正触碰人心的往往不是表演者的表现本身,而在于此情此景是不是更容易让人触景生情。街头性的直播场景选择,其天然的生活化场景,显然更容易让人感同身受,从而成为更优质的天然内容。
规矩当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流量时代,包括平台和用户,其实都在追求一种东西,那就是“分太迟,只争秒”。千变万化的业态之变、形态之变,正让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愈加狂热和急功近利。从很大程度上说,平台的乱象由此生成,个体的荒诞求怪行为也是因此。不自知、不可控的流量规则,日益刺激着人们的流量饥渴,也催生着覆盖多元的“流量观”。在这种情况下,线下直播管理,理应走在线上平台治理的前面,为直播业态的良性发展肃清环境、夯实基础。
  在某地采访时,有一个街角直播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且思考良久。市区广场上,一位中年男子,踩着红地毯,走向香案,然后焚香祭拜。定睛观看了很久,直到走到其香案的另一侧看到架起的手机,才让人意识到,这也是在直播。问了旁边的人才知道,这是以当地风俗文化展示为核心内容的直播者。
  风俗固然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此表演方式是否合适?
  街角直播,规矩当立。以经营性与否而论,现行的城市管理条例,尚有不匹配的管理措施。但如果对于新形态、新业态,一味放任不管,显然也不符合治理能力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有例可循的是,当深圳东门步行街摇身一变成为“网红直播一条街”,当地管理部门及时出台规定,推行“备案制”,对扎堆而至的直播需求,按照报备区域、时段和内容分别准予实施。如此,既解决了“一管就死”的问题,又避免了一哄而上的乱象。
  在街角直播越来越普遍的当下,各地不妨学一学深圳东门步行街的这一经验。就街角直播的长期发展而言,这不是限制,而是呵护。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