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强调身心平衡与和谐,认为情志舒畅、生活规律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中医新解“松弛感”

2024-08-15 作者: 田可新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田可新
   本报实习生 周芯民

  巴黎奥运会落幕了,“法式松弛感”成了人们口中的热词。其实,“中式松弛感”这个词以及相对应的生活观念已悄然流行多时。其中包含着国人对“松弛感”诸多特有的理解和表达。而中医强调身心平衡,认为情志舒畅、生活规律是保持健康的关键,这也与“中式松弛感”所追求的内心宁静、顺应自然不谋而合。
  骨子里的“心之所向”
  有人说,松弛感是当代都市快节奏生活的衍生品,是人们纾解压力的理想状态。其实不尽然,这并不是新产物,而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心之所向。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虽然没种好豆,却勾勒出中国乡土怡然自乐的田园风情。“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于良史夜游春山,是以何种悠闲才能掬水如捧月,沾花以香衣?回看古人的生活状态,我们会不由得欣羡从前慢的松弛感。
  松弛感也是化解逆境、抗压的有效方法。古语有云,“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意味着不露锋芒,与世无争,顺应时势,灵活应变。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时,先贤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和与从容,以独特的智慧和态度诠释着松弛感的真谛。
  欧阳修虽出身寒门,仕途波折,还曾因参与“庆历新政”被污蔑而贬谪滁州。但他没有抱怨,在《醉翁亭记》中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初到滁州时,他也曾郁郁寡欢,但看到王太守祠中碑文所写“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后,豁然开朗。之后他在滁州实施宽和的政治主张,调养生息,还与民同游、同乐。他在文中描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展现出了一种松弛自在的状态。他喜欢喝酒,但是饮少辄醉。他还特别喜欢花,并且劝大家,“白发带花君莫笑”。他的这分松弛感源于他对得失的不在意,始终保持自我,不内耗不纠结,笑对命运起伏。
  苏轼的“松弛感”源于人间烟火气。他爱吃且会吃,被贬黄州时,他琢磨猪肉的做法并大获成功,还写了《猪肉颂》。在惠州,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即便到了环境艰苦的海南,他也能发现生蚝的美味,并写信给儿子提供食用指南,还开玩笑让儿子保密, 免得他人来抢。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写出了松弛感的最高境界。此外,他的“游”也洒脱至极,无论贬谪到何处,都能施然从容、自得其乐。
养慎实现综合养生
  在中医药文化中,松弛感更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体现。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心的平衡与和谐是健康的关键。当一个人处于紧张、焦虑或压力过大的状态时,中医认为这会导致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种“恬淡虚无”的心境类似于一种松弛的状态,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
  所以,从中医理论来看,松弛感首先体现在“情志”的调节上。中医将人的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认为过度的情绪波动会损伤相应的脏腑。例如,过度的愤怒会伤肝,过度的思虑会伤脾。因此,保持情绪的稳定和适度,避免大喜大悲、大忧大怒,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这种对情绪的把控,就是一种内在的松弛,让情志处于一种平和、稳定的状态,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和脏腑的正常功能。
  名医都看重并倡导松弛感的生活观念。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养生要“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其核心思想也是让人减少情绪波动和欲望追求,达到一种相对松弛、平和的心态。
  《伤寒杂病论》中还强调了“养慎”的概念,也与“松弛感”有关。中医眼中的“养慎”指一种全面而综合的养生观念,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保养和谨慎对待身体,如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适度,避免过度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不过饥过饱;注意居住环境的舒适和卫生,避免长期处于潮湿、寒冷或闷热的环境中;特别是在情志方面,要保持心情的舒畅和平和,减少精神压力和焦虑,学会调节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如读书、绘画、散步等放松身心,以达到情志的稳定。
  在传统养生观念中,松弛感也有助于人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即人的生活应与自然的节律相适应。在松弛的状态下,人们更能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作息,使身体的阴阳平衡得以维持,正气充足,从而抵御外邪的侵袭,这些都是达到身心松弛的重要途径。
  激发松弛感,中医药的“神操作”也特别多样。“名医华佗所倡导的五禽戏,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使人在运动中放松身心。《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许多具有安神、养心功效的药材,如酸枣仁具有养心补肝、宁心安神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虚烦不眠、惊悸多梦等症状,可帮助缓解焦虑,使人心情平静,达到松弛状态;柏子仁,养心安神,用于阴血不足、虚烦失眠、心悸怔忡等,能让人的心境更加平和,等等,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医对于通过药物辅助达到身心松弛状态的重视。”知名药学家对记者说。
追求内在的举重若轻
  松弛感在一定程度上是好事,但也需讲求适度和平衡,如果松弛变成了懈怠、懒散,长期缺乏适度的运动和精神上的积极进取,可能会导致气血运行迟缓,脾胃运化无力,从而出现身体虚弱、精神不振等症状。中医讲究阴阳平衡,松弛与紧张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平衡。在面对重要事务或紧急情况时,适当的紧张可以激发人体的应激能力,调动气血和脏腑的功能来应对挑战。但在事情过后,又能迅速恢复到松弛的状态,避免紧张情绪的持续积累对身体造成损害。
  需要警惕的是,走红的“松弛感”有演变成一种凸显自己格调而刻意效仿的文化象征之势,似乎与文化、与养生关联意义不大。带着“松弛感”标签的这类养生,也趋于成为一种景观感十足却十分散装的炫耀,最终流于表面。比如有些网红Citywalk中以整齐的动作在大街上游荡,在大多数人看来,也不过是看似放松的紧绷感,追逐的还是流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聪颖提示,“真正的松弛感在于内在,是举重若轻、淡定舒展、乐观从容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当下提倡松弛感,是建议大家在自己生活的框架内尽可能多地听从自己的内心,饿了就该吃好一点犒劳自己;工作不动了就先休息,休息好了再接着干;如果感觉心情压抑,就找个喜欢的方式释放出来,这并非是在浪费时间,相反却是有性价比的生活。当身心得到了满足,自然会如古来迁客骚人般松弛且自在,而这种松弛的心境又会外化于我们健康的身体,进一步激励我们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工作生活。”
  □ 本报记者 田可新
   本报实习生 周芯民

  巴黎奥运会落幕了,“法式松弛感”成了人们口中的热词。其实,“中式松弛感”这个词以及相对应的生活观念已悄然流行多时。其中包含着国人对“松弛感”诸多特有的理解和表达。而中医强调身心平衡,认为情志舒畅、生活规律是保持健康的关键,这也与“中式松弛感”所追求的内心宁静、顺应自然不谋而合。
  骨子里的“心之所向”
  有人说,松弛感是当代都市快节奏生活的衍生品,是人们纾解压力的理想状态。其实不尽然,这并不是新产物,而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心之所向。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虽然没种好豆,却勾勒出中国乡土怡然自乐的田园风情。“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于良史夜游春山,是以何种悠闲才能掬水如捧月,沾花以香衣?回看古人的生活状态,我们会不由得欣羡从前慢的松弛感。
  松弛感也是化解逆境、抗压的有效方法。古语有云,“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意味着不露锋芒,与世无争,顺应时势,灵活应变。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时,先贤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和与从容,以独特的智慧和态度诠释着松弛感的真谛。
  欧阳修虽出身寒门,仕途波折,还曾因参与“庆历新政”被污蔑而贬谪滁州。但他没有抱怨,在《醉翁亭记》中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初到滁州时,他也曾郁郁寡欢,但看到王太守祠中碑文所写“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后,豁然开朗。之后他在滁州实施宽和的政治主张,调养生息,还与民同游、同乐。他在文中描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展现出了一种松弛自在的状态。他喜欢喝酒,但是饮少辄醉。他还特别喜欢花,并且劝大家,“白发带花君莫笑”。他的这分松弛感源于他对得失的不在意,始终保持自我,不内耗不纠结,笑对命运起伏。
  苏轼的“松弛感”源于人间烟火气。他爱吃且会吃,被贬黄州时,他琢磨猪肉的做法并大获成功,还写了《猪肉颂》。在惠州,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即便到了环境艰苦的海南,他也能发现生蚝的美味,并写信给儿子提供食用指南,还开玩笑让儿子保密, 免得他人来抢。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写出了松弛感的最高境界。此外,他的“游”也洒脱至极,无论贬谪到何处,都能施然从容、自得其乐。
养慎实现综合养生
  在中医药文化中,松弛感更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体现。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心的平衡与和谐是健康的关键。当一个人处于紧张、焦虑或压力过大的状态时,中医认为这会导致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种“恬淡虚无”的心境类似于一种松弛的状态,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
  所以,从中医理论来看,松弛感首先体现在“情志”的调节上。中医将人的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认为过度的情绪波动会损伤相应的脏腑。例如,过度的愤怒会伤肝,过度的思虑会伤脾。因此,保持情绪的稳定和适度,避免大喜大悲、大忧大怒,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这种对情绪的把控,就是一种内在的松弛,让情志处于一种平和、稳定的状态,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和脏腑的正常功能。
  名医都看重并倡导松弛感的生活观念。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养生要“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其核心思想也是让人减少情绪波动和欲望追求,达到一种相对松弛、平和的心态。
  《伤寒杂病论》中还强调了“养慎”的概念,也与“松弛感”有关。中医眼中的“养慎”指一种全面而综合的养生观念,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保养和谨慎对待身体,如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适度,避免过度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不过饥过饱;注意居住环境的舒适和卫生,避免长期处于潮湿、寒冷或闷热的环境中;特别是在情志方面,要保持心情的舒畅和平和,减少精神压力和焦虑,学会调节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如读书、绘画、散步等放松身心,以达到情志的稳定。
  在传统养生观念中,松弛感也有助于人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即人的生活应与自然的节律相适应。在松弛的状态下,人们更能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作息,使身体的阴阳平衡得以维持,正气充足,从而抵御外邪的侵袭,这些都是达到身心松弛的重要途径。
  激发松弛感,中医药的“神操作”也特别多样。“名医华佗所倡导的五禽戏,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使人在运动中放松身心。《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许多具有安神、养心功效的药材,如酸枣仁具有养心补肝、宁心安神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虚烦不眠、惊悸多梦等症状,可帮助缓解焦虑,使人心情平静,达到松弛状态;柏子仁,养心安神,用于阴血不足、虚烦失眠、心悸怔忡等,能让人的心境更加平和,等等,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医对于通过药物辅助达到身心松弛状态的重视。”知名药学家对记者说。
追求内在的举重若轻
  松弛感在一定程度上是好事,但也需讲求适度和平衡,如果松弛变成了懈怠、懒散,长期缺乏适度的运动和精神上的积极进取,可能会导致气血运行迟缓,脾胃运化无力,从而出现身体虚弱、精神不振等症状。中医讲究阴阳平衡,松弛与紧张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平衡。在面对重要事务或紧急情况时,适当的紧张可以激发人体的应激能力,调动气血和脏腑的功能来应对挑战。但在事情过后,又能迅速恢复到松弛的状态,避免紧张情绪的持续积累对身体造成损害。
  需要警惕的是,走红的“松弛感”有演变成一种凸显自己格调而刻意效仿的文化象征之势,似乎与文化、与养生关联意义不大。带着“松弛感”标签的这类养生,也趋于成为一种景观感十足却十分散装的炫耀,最终流于表面。比如有些网红Citywalk中以整齐的动作在大街上游荡,在大多数人看来,也不过是看似放松的紧绷感,追逐的还是流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聪颖提示,“真正的松弛感在于内在,是举重若轻、淡定舒展、乐观从容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当下提倡松弛感,是建议大家在自己生活的框架内尽可能多地听从自己的内心,饿了就该吃好一点犒劳自己;工作不动了就先休息,休息好了再接着干;如果感觉心情压抑,就找个喜欢的方式释放出来,这并非是在浪费时间,相反却是有性价比的生活。当身心得到了满足,自然会如古来迁客骚人般松弛且自在,而这种松弛的心境又会外化于我们健康的身体,进一步激励我们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