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2024-08-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刘 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作为历史文化大省,山东要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作为。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城乡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从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山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赋予山东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乡村文化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遗址挖掘保护、探源溯流,达尼油画惟妙惟肖,农民画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章丘梆子、鲁南柳琴曲韵悠扬,陵阳桂花节、石榴文化节热闹非凡,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历久弥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乡村文化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到,乡村文化产业也面临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当前乡村文化人才匮乏的情况比较严重,人才数量少、专业性差、创新性弱。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镇政府更多倾向于招商引资方面的投入,对乡村文化人才方面无论资金还是政策方面投入较少。现有乡村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相对受教育程度不高、专业性不强,有的文化传人年纪比较大,不会应用网络技术,很难在新形势下创新和发展本地区的乡村文化产业,导致乡村文化创新面临困难,在挖掘本土文化特性、创新本地区文化发展方面存在不足,缺少品牌效应,一些特色乡村文化产品面临生产工艺难、周期长或者难保存、难运输等难题。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针对乡村文化振兴所面临的现状,要增强乡村文化保护的意识,构建完善的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健全人才保障机制,通过新技术新媒介创新赋能文化产业。
强化制度赋能,构建完善的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文化保护传承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政府和村民都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本地特有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是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不能只看经济利益,要将对乡村文化的重视和保护贯彻在政策制定到政策落实的全过程。二是要对保护乡村文化资源进行科学规划,特别是对古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文化保护不是一项短期工程,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它需要长远、科学地规划,既需要考虑当前的经济收益,更要保障长期的文化传承。三是要注重对乡村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解决乡村文化建设设施不均衡、服务质量不高、缺少管理人员等问题,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场地,定期举办民俗活动,大力宣传乡村文化。
推动人才赋能,构建乡村人才保障机制。人才是发展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之一。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进一步提升已有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有了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想要将有专业能力的人才吸引到乡镇来,首先要进一步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和生活条件,切实提高乡镇的医疗、教育等方面水平,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物质支撑。其次要完善人才保障机制,把吸引来的人才留下来,从经济收入到项目补助等方面为人才提供实际有力的保障。此外,还要积极提升本土文化人才的专业化水平,邀请行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来开展培训,切实提高本地已有专业人员的能力。鼓励乡村和高校、专业机构进行合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实现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乡村文化的传播力度。
探索创新赋能,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乡村文化价值来源于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多样的风俗特征,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因此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一是深度挖掘本土文化特点,充分做好市场调研,找准自身文化和市场消费的结合点,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二是提高技术革新的水平,解决某些文化产品技术难、保存难、流通难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加快数字技术在乡村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乡村文化的产业发展要积极和数字技术结合,利用视频、网络直播、AI技术等新技术,催生文化新业态,实现乡村文化跨区域、多领域的联动发展,提高民俗、非遗等乡村文化形式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积极开拓乡村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进发。
乡村文化产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强有力的支撑,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拓宽本地区的就业渠道,重塑乡土文化价值。文化振兴既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之义。因此,要立足本土优势,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动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作为历史文化大省,山东要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作为。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城乡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从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山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赋予山东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乡村文化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遗址挖掘保护、探源溯流,达尼油画惟妙惟肖,农民画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章丘梆子、鲁南柳琴曲韵悠扬,陵阳桂花节、石榴文化节热闹非凡,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历久弥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乡村文化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到,乡村文化产业也面临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当前乡村文化人才匮乏的情况比较严重,人才数量少、专业性差、创新性弱。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镇政府更多倾向于招商引资方面的投入,对乡村文化人才方面无论资金还是政策方面投入较少。现有乡村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相对受教育程度不高、专业性不强,有的文化传人年纪比较大,不会应用网络技术,很难在新形势下创新和发展本地区的乡村文化产业,导致乡村文化创新面临困难,在挖掘本土文化特性、创新本地区文化发展方面存在不足,缺少品牌效应,一些特色乡村文化产品面临生产工艺难、周期长或者难保存、难运输等难题。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针对乡村文化振兴所面临的现状,要增强乡村文化保护的意识,构建完善的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健全人才保障机制,通过新技术新媒介创新赋能文化产业。
强化制度赋能,构建完善的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文化保护传承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政府和村民都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本地特有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是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不能只看经济利益,要将对乡村文化的重视和保护贯彻在政策制定到政策落实的全过程。二是要对保护乡村文化资源进行科学规划,特别是对古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文化保护不是一项短期工程,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它需要长远、科学地规划,既需要考虑当前的经济收益,更要保障长期的文化传承。三是要注重对乡村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解决乡村文化建设设施不均衡、服务质量不高、缺少管理人员等问题,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场地,定期举办民俗活动,大力宣传乡村文化。
推动人才赋能,构建乡村人才保障机制。人才是发展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之一。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进一步提升已有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有了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想要将有专业能力的人才吸引到乡镇来,首先要进一步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和生活条件,切实提高乡镇的医疗、教育等方面水平,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物质支撑。其次要完善人才保障机制,把吸引来的人才留下来,从经济收入到项目补助等方面为人才提供实际有力的保障。此外,还要积极提升本土文化人才的专业化水平,邀请行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来开展培训,切实提高本地已有专业人员的能力。鼓励乡村和高校、专业机构进行合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实现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乡村文化的传播力度。
探索创新赋能,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乡村文化价值来源于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多样的风俗特征,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因此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一是深度挖掘本土文化特点,充分做好市场调研,找准自身文化和市场消费的结合点,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二是提高技术革新的水平,解决某些文化产品技术难、保存难、流通难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加快数字技术在乡村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乡村文化的产业发展要积极和数字技术结合,利用视频、网络直播、AI技术等新技术,催生文化新业态,实现乡村文化跨区域、多领域的联动发展,提高民俗、非遗等乡村文化形式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积极开拓乡村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进发。
乡村文化产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强有力的支撑,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拓宽本地区的就业渠道,重塑乡土文化价值。文化振兴既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之义。因此,要立足本土优势,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动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