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4-08-01 作者: 田可新 来源: 大众日报
  以科技之钥
打开历史之门

  据人民日报,前不久,国家文物局公布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最新成果。象形执壶、珐华梅瓶、青花人物纹罐……水下考古同科技携手,开启埋藏千余米深海、尘封数百年的“时光宝盒”,诉说着历史,也见证着科技的力量。
  在此次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调查中,“深海勇士”更是以高精尖的“十八般武艺”,立下汗马功劳。科技赋能,助力考古走向蔚蓝深海,我们得以抵达更深更远的水下世界,探寻中华文明的深海印记。文物是打开历史记忆的钥匙。借助科技之力,越来越多文物得以揭开神秘面纱,与我们展开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借用好科技手段,能让那些或被厚土、或被海水埋藏千百年的文明遗存重见天日、重新“说话”、重焕光彩。以科技之钥打开历史之门,我们将更好溯源中华文明,不断拓展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科技打破的界限,还包括曾经横亘在普通观众面前的文物欣赏门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文博领域。
跟着课本去旅行
体验文化的中国

  据光明日报,2024年暑期各大旅游平台、旅行社纷纷上新研学游产品,在众多研学游方案中,一种被称为“课本游”的旅游新形式受到众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有数据显示,那些在语文课本里被描写过的景点,比如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黄山、河北赵州桥、北京圆明园、浙江绍兴鲁迅故居等,在暑假期间接待的中小学生游客数量大幅提高。除了语文课本外,其他课本中同样藏着众多宝藏景点和旅游线路。历史文物、自然科学同样成为“课本游”的打卡对象。
  “课本游”的走红,其实是学生认知规律和深度学习的一种自然体现。先经过课堂理论学习,再亲临现场与学过的知识、道理相对比,这本身就是儿童心理学家所说的再同化和再顺应的过程,同时也符合了人对深度学习和情感慰藉的某种需求。
  “课本游”的走红,更是一种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体共鸣,以及对文化中国自发的体认和寻根。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经典篇目,是一代代中国人成长的共同记忆。古人说:“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正是在这样长辈携晚辈、一辈复一辈的反复登临、瞻仰、怀古、诉说、创作中,留下中国烙印的文化形态得以形成,成为中国文化和中国大地的独特风景。
“猎奇重口”
不该成为悬疑片卖点

  据文汇报,正在热映的《默杀》可谓是打响了电影暑期档的第一炮。然而,票房成绩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争议也随之而来。为了营造惊悚效果的恐怖片拍摄手法、引发生理不适的受害者特写镜头等等,都成为网友批评的焦点。
  《默杀》作为商业类型片,从创作完成度来说可圈可点。但《默杀》的“爽片”逻辑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针对于此,导演在采访中回应,希望以大的视角尽可能集纳社会众生相,并且认为“如果你在电影里感受到痛,那就代表说我们成功了”。事实上,血腥暴力镜头的直观表达,固然会带来即时的痛感与情绪,引发对弱者的强烈同情和对加害者的憎恨,但,这只是满足了最朴素的善恶观,对于一系列社会议题的剖析未免流于表面,更忽略了人性的幽微复杂,忽略了对于滋生恶之环境的检视。更何况,对于接收方来说,目睹暴力场面到底是激发对暴力的模仿,还是警惕现实悲剧重演,尚且是个未知数。
  在同样的题材呈现中,规避直观展示暴力,转而用符号意象等更隐晦、更间接的视听方式,一样能够收获观者的共情,引起反思。好的作品,理当于无声处听惊雷。面向大众的文艺作品,也当有此追求。
AI可以是作者
更应是助手

  据南京日报,近日,某网络小说平台“AI训练补充协议”一事引发关注。AIGC对美术、音乐、影视等文艺领域的影响已初见端倪,让文艺创作门槛降低且不再是人类专有,这引发了关于伦理边界和艺术隐忧的广泛讨论。
  AIGC进入网文世界,与先前进入美术绘画领域时一样,遭到了大量人类创作者的反对。人们担心的不仅仅是会被AI“抢饭碗”,更是考虑到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保障的问题。目前主流AIGC仍缺乏艺术原创力,它们的“创作”更多是借用人类知识产权资源的结果。AIGC投入文艺创作领域并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域内生态已是大势所趋,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等争议只是暂时的、细节性的,并不能真正阻止这一进程。与其敌视AI这个“竞争者”,不如诚实地审视一下文艺创作领域本身存在的问题。我们更不能忘记,在AI成为数字生命之前,它们就是工具,掌握在人类手中——有些人拿它来“创作”,给文艺市场增加供给,或许也制造了混乱;我们更应该用好AI工具,在它们的帮助下扫除市场阴霾。
        (□田可新 新越 整理)
  以科技之钥
打开历史之门

  据人民日报,前不久,国家文物局公布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最新成果。象形执壶、珐华梅瓶、青花人物纹罐……水下考古同科技携手,开启埋藏千余米深海、尘封数百年的“时光宝盒”,诉说着历史,也见证着科技的力量。
  在此次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调查中,“深海勇士”更是以高精尖的“十八般武艺”,立下汗马功劳。科技赋能,助力考古走向蔚蓝深海,我们得以抵达更深更远的水下世界,探寻中华文明的深海印记。文物是打开历史记忆的钥匙。借助科技之力,越来越多文物得以揭开神秘面纱,与我们展开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借用好科技手段,能让那些或被厚土、或被海水埋藏千百年的文明遗存重见天日、重新“说话”、重焕光彩。以科技之钥打开历史之门,我们将更好溯源中华文明,不断拓展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科技打破的界限,还包括曾经横亘在普通观众面前的文物欣赏门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文博领域。
跟着课本去旅行
体验文化的中国

  据光明日报,2024年暑期各大旅游平台、旅行社纷纷上新研学游产品,在众多研学游方案中,一种被称为“课本游”的旅游新形式受到众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有数据显示,那些在语文课本里被描写过的景点,比如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黄山、河北赵州桥、北京圆明园、浙江绍兴鲁迅故居等,在暑假期间接待的中小学生游客数量大幅提高。除了语文课本外,其他课本中同样藏着众多宝藏景点和旅游线路。历史文物、自然科学同样成为“课本游”的打卡对象。
  “课本游”的走红,其实是学生认知规律和深度学习的一种自然体现。先经过课堂理论学习,再亲临现场与学过的知识、道理相对比,这本身就是儿童心理学家所说的再同化和再顺应的过程,同时也符合了人对深度学习和情感慰藉的某种需求。
  “课本游”的走红,更是一种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体共鸣,以及对文化中国自发的体认和寻根。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经典篇目,是一代代中国人成长的共同记忆。古人说:“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正是在这样长辈携晚辈、一辈复一辈的反复登临、瞻仰、怀古、诉说、创作中,留下中国烙印的文化形态得以形成,成为中国文化和中国大地的独特风景。
“猎奇重口”
不该成为悬疑片卖点

  据文汇报,正在热映的《默杀》可谓是打响了电影暑期档的第一炮。然而,票房成绩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争议也随之而来。为了营造惊悚效果的恐怖片拍摄手法、引发生理不适的受害者特写镜头等等,都成为网友批评的焦点。
  《默杀》作为商业类型片,从创作完成度来说可圈可点。但《默杀》的“爽片”逻辑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针对于此,导演在采访中回应,希望以大的视角尽可能集纳社会众生相,并且认为“如果你在电影里感受到痛,那就代表说我们成功了”。事实上,血腥暴力镜头的直观表达,固然会带来即时的痛感与情绪,引发对弱者的强烈同情和对加害者的憎恨,但,这只是满足了最朴素的善恶观,对于一系列社会议题的剖析未免流于表面,更忽略了人性的幽微复杂,忽略了对于滋生恶之环境的检视。更何况,对于接收方来说,目睹暴力场面到底是激发对暴力的模仿,还是警惕现实悲剧重演,尚且是个未知数。
  在同样的题材呈现中,规避直观展示暴力,转而用符号意象等更隐晦、更间接的视听方式,一样能够收获观者的共情,引起反思。好的作品,理当于无声处听惊雷。面向大众的文艺作品,也当有此追求。
AI可以是作者
更应是助手

  据南京日报,近日,某网络小说平台“AI训练补充协议”一事引发关注。AIGC对美术、音乐、影视等文艺领域的影响已初见端倪,让文艺创作门槛降低且不再是人类专有,这引发了关于伦理边界和艺术隐忧的广泛讨论。
  AIGC进入网文世界,与先前进入美术绘画领域时一样,遭到了大量人类创作者的反对。人们担心的不仅仅是会被AI“抢饭碗”,更是考虑到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保障的问题。目前主流AIGC仍缺乏艺术原创力,它们的“创作”更多是借用人类知识产权资源的结果。AIGC投入文艺创作领域并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域内生态已是大势所趋,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等争议只是暂时的、细节性的,并不能真正阻止这一进程。与其敌视AI这个“竞争者”,不如诚实地审视一下文艺创作领域本身存在的问题。我们更不能忘记,在AI成为数字生命之前,它们就是工具,掌握在人类手中——有些人拿它来“创作”,给文艺市场增加供给,或许也制造了混乱;我们更应该用好AI工具,在它们的帮助下扫除市场阴霾。
        (□田可新 新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