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善食堂里来了返乡大学生

2024-07-19 作者: 纪伟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纪伟 通讯员 高云野 报道
  本报费县讯 “爷爷奶奶,今天中午我们吃大包子,有肉有素,大家快坐好,准备开饭!”近日,在费县马庄镇南天井汪村孝善食堂,暑假返乡的大学生孙永康和小伙伴们主动向村委会报到,开展“助餐”志愿服务。香喷喷的大包子端上餐桌,老人们脸上不禁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孝善食堂项目的开展为村庄播撒下乡风文明的种子,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志愿服务,放假返乡的大学生也加入进来。现在我们以助餐服务为核心,服务项目已经延伸到爱心洗衣、义务理发、读书会、文艺表演等各个方面,村庄尊老爱老的乡风日益浓厚。”南天井汪村党支部书记孙兆聚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今年以来,费县出台《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活动方案》,明确了各部门联动的十项主题行动,在文化资源挖掘、文化生活丰富、乡村人才打造等方面精准发力,探索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和举措,聚力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这里是明代御史王雅量的家乡,从小父辈就教育他要孝老爱亲、刚正不阿,这种良好的家风家训也传承至今,对后人教育子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日,漫步费县朱田镇苑上村,道路两旁绿化带的标语牌上,家乡名人王雅量的故事引来村民驻足观看;文化广场旁,王雅量成长、生活、工作时期的廉洁故事被喷印在文化长廊内,纳凉休息的家长在向孩童小声念诵流传至今的故事。
  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是今年以来费县朱田镇推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的重点举措。以苑上村为例,该村以“清廉村居”建设为抓手,不断挖掘王雅量文化中的“廉文化”“孝文化”,与村民建立浓厚情感链接,引导村民聚集开展“长廊故事会”等特色宣讲活动,以接地气、有温度的“微宣讲”不断做优做活“三风建设”。“我们聚焦从朱田镇走出的古今典型人物,打造‘和美朱田人’系列专栏,镇域新风已全面铺开。”该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赵鹏介绍。
  在费县梁邱镇的如康家园里,肢体二级残疾人赵厚利用一年的时间实现了身体的逐渐康复,重拾对生活的希望。为提升对特殊人群的服务保障,该镇打造如康家园,提供“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社区康复+志愿助残”的“4+N”全方位服务,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以解决,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广泛弘扬。
  “三风”培育实现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梁邱镇新柱子村的发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该村依托“百千工程”着力美化家园,打造乡村大舞台,以精彩多样的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如今的新柱子村着眼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30多处特色民宿,村里迷人的风景变成了“钱景”,马拉松、骑行、音乐节、美食节等活动的常态化举办,让农产品在家门口就能变现,村民的精神面貌焕发出新的活力。
  □记者 纪伟 通讯员 高云野 报道
  本报费县讯 “爷爷奶奶,今天中午我们吃大包子,有肉有素,大家快坐好,准备开饭!”近日,在费县马庄镇南天井汪村孝善食堂,暑假返乡的大学生孙永康和小伙伴们主动向村委会报到,开展“助餐”志愿服务。香喷喷的大包子端上餐桌,老人们脸上不禁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孝善食堂项目的开展为村庄播撒下乡风文明的种子,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志愿服务,放假返乡的大学生也加入进来。现在我们以助餐服务为核心,服务项目已经延伸到爱心洗衣、义务理发、读书会、文艺表演等各个方面,村庄尊老爱老的乡风日益浓厚。”南天井汪村党支部书记孙兆聚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今年以来,费县出台《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活动方案》,明确了各部门联动的十项主题行动,在文化资源挖掘、文化生活丰富、乡村人才打造等方面精准发力,探索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和举措,聚力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这里是明代御史王雅量的家乡,从小父辈就教育他要孝老爱亲、刚正不阿,这种良好的家风家训也传承至今,对后人教育子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日,漫步费县朱田镇苑上村,道路两旁绿化带的标语牌上,家乡名人王雅量的故事引来村民驻足观看;文化广场旁,王雅量成长、生活、工作时期的廉洁故事被喷印在文化长廊内,纳凉休息的家长在向孩童小声念诵流传至今的故事。
  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是今年以来费县朱田镇推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的重点举措。以苑上村为例,该村以“清廉村居”建设为抓手,不断挖掘王雅量文化中的“廉文化”“孝文化”,与村民建立浓厚情感链接,引导村民聚集开展“长廊故事会”等特色宣讲活动,以接地气、有温度的“微宣讲”不断做优做活“三风建设”。“我们聚焦从朱田镇走出的古今典型人物,打造‘和美朱田人’系列专栏,镇域新风已全面铺开。”该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赵鹏介绍。
  在费县梁邱镇的如康家园里,肢体二级残疾人赵厚利用一年的时间实现了身体的逐渐康复,重拾对生活的希望。为提升对特殊人群的服务保障,该镇打造如康家园,提供“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社区康复+志愿助残”的“4+N”全方位服务,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以解决,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广泛弘扬。
  “三风”培育实现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梁邱镇新柱子村的发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该村依托“百千工程”着力美化家园,打造乡村大舞台,以精彩多样的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如今的新柱子村着眼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30多处特色民宿,村里迷人的风景变成了“钱景”,马拉松、骑行、音乐节、美食节等活动的常态化举办,让农产品在家门口就能变现,村民的精神面貌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