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逐绿创新导航
烟台黄渤海新区:绿能澎湃向新行
2024-07-1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郭传义 姜乾
四秩芳华,不惑之年再出发!叠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自贸试验区的烟台黄渤海新区,如今发展劲头更足。
看产业培育,21个2024年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总投资1345亿元的103个产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看科技创新,46家高能级科创平台、7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扭住“专精特新”牛鼻子,一路攻坚再突破。
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黄渤海新区正全力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攻坚核心、前沿技术,加速催生新质生产力。
八角湾畔,澎湃的动能推动这座年轻的新区,一路向“新”奔腾前行,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走“低碳路”产业降碳提质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在泰和新材绿色印染项目生产车间,一匹白色胚布经脱矿、煮漂,再进入密闭车间改性、染色、轻水洗,以及定型整理之后,就变成满足颜色需要的布料。
“我们在全球首创推出节水型绿色印染技术,以天然生物质材料为原料,赋予纺织品优异的吸附性能,实现在无盐、无碱、常温条件下快速染色。”泰和乐彩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于游江介绍,这项技术相比高耗能、高耗水的传统印染,不仅节水80%、节电50%,而且经过处理后的纤维、面料还具有抗菌、远红外等多种功能,给印染行业带来革命性改变。
高端化工及新材料是黄渤海新区主导产业,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探索化工生产过程的低碳化、零碳化是首要课题。
在万华烟台产业园,产生的二氧化碳废气,沿着约1公里长的原料气管道,输往冰轮环保科技公司,每天提纯液化的液体二氧化碳达500吨左右,应用于焊接、干冰生产等行业。
“在此之前,这些废气都直排大气,现在变成了有价值的产品。”冰轮环保科技公司总经理焦玉学介绍,作为胶东地区首个15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其产出的工业级、食品级二氧化碳纯度均达99.99%。
同样是万华化学,通过全球首创的“零碳”供热技术,将化工废热转化为供暖热源,不用一吨煤即可为居民供暖。
此外,化工之外的其他工业行业也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有效方式降碳提质。目前,全区累计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国家绿色工厂10家,有60多家企业获评市级以上智能化绿色化示范标杆项目,今年还有21个项目入选2024年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名单,绿色发展动能澎湃。
抢“新赛道”做强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黄渤海新区在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基础上,集中做强新型储能、半导体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东德实业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和氢能装备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通过自主开发、产学研合作、引进技术,推动产品技术不断升级。
“为有效满足化工端氢气压缩和制氢加氢一体站的使用需求,我们研发了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L 系列离子液封压缩机产品,作业效率更高,更适用复杂工况。”东德实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时下,东德氢能核心装备产业园正在建设中,项目建设氢气循环系统、空压机和加氢站压缩机3条半自动生产线以及工程实验室、无尘车间等。项目投产后,将大幅提升公司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和氢能装备产能,更好地满足氢能行业快速发展需求。
总投资100亿元的力华电源科技有限公司25GWh大圆柱储能电池项目现场,奋战正酣。项目将新上国内首条全自动磷酸铁锂体系铝壳大圆柱电池生产线,专注生产“46直径系列”大圆柱电池。
“46直径系列大圆柱储能尚处市场蓝海,全球仅有少数企业实现小规模量产。”力华电源科技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介绍,公司已全面突破核心技术并完成样品批量制备,具备快速产业化、规模化的技术基础和扩张能力。
抢占新赛道,全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型储能产业园,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打造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产业生态。
目前,已落户产业项目16个,力争到2025年集聚上下游企业50家以上。
牵“牛鼻子”
激活绿色引擎
最近一段时间,黄渤海实验室研究员乔竹辉正带领轻质合金成型团队开展超铝导线的研发生产,为山东鲁电线路器材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前期我们帮助企业攻克了铝合金锻造工艺,超铝导线可以实现高压电线的轻量化、节能化,将助力企业更好发展。”团队助理研究员李波说。
作为山东首批启动建设的省实验室之一,黄渤海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着力解决高端装备材料和绿色制造方向的关键技术问题,已与30家企业及高校签订技术合同,合同金额3000余万元,整体辐射带动企业销售值增加10亿元左右。
牢牢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加快构建高能级科创平台载体,该区先后引进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北师大烟台分子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等46家高能级科创平台,去年开展技术攻关及产品研发150余项,完成人才培训2600余人次。
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正海磁材加快创新步伐,仅去年交付新能源汽车永磁体就达450万台套,是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中唯一以稀土永磁为主业的企业。
像这样的创新型企业,在黄渤海新区已形成雁阵形集群。其中,万华化学突破高端聚氨酯原料A D I 全产业链国际技术封锁;泰和新材氨纶、间位芳纶、芳纶纸、对位芳纶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填补多项行业空白;睿创微纳自主研发的8微米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探测器芯片填补世界空白。截至目前,全区培育有效高新技术企业700多家,连续5年保持35%以上的高速增长。
泰和新材生产车间
万华烟台产业园
东德实业生产车间
烟台黄渤海新区魅力景色
四秩芳华,不惑之年再出发!叠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自贸试验区的烟台黄渤海新区,如今发展劲头更足。
看产业培育,21个2024年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总投资1345亿元的103个产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看科技创新,46家高能级科创平台、7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扭住“专精特新”牛鼻子,一路攻坚再突破。
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黄渤海新区正全力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攻坚核心、前沿技术,加速催生新质生产力。
八角湾畔,澎湃的动能推动这座年轻的新区,一路向“新”奔腾前行,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走“低碳路”产业降碳提质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在泰和新材绿色印染项目生产车间,一匹白色胚布经脱矿、煮漂,再进入密闭车间改性、染色、轻水洗,以及定型整理之后,就变成满足颜色需要的布料。
“我们在全球首创推出节水型绿色印染技术,以天然生物质材料为原料,赋予纺织品优异的吸附性能,实现在无盐、无碱、常温条件下快速染色。”泰和乐彩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于游江介绍,这项技术相比高耗能、高耗水的传统印染,不仅节水80%、节电50%,而且经过处理后的纤维、面料还具有抗菌、远红外等多种功能,给印染行业带来革命性改变。
高端化工及新材料是黄渤海新区主导产业,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探索化工生产过程的低碳化、零碳化是首要课题。
在万华烟台产业园,产生的二氧化碳废气,沿着约1公里长的原料气管道,输往冰轮环保科技公司,每天提纯液化的液体二氧化碳达500吨左右,应用于焊接、干冰生产等行业。
“在此之前,这些废气都直排大气,现在变成了有价值的产品。”冰轮环保科技公司总经理焦玉学介绍,作为胶东地区首个15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其产出的工业级、食品级二氧化碳纯度均达99.99%。
同样是万华化学,通过全球首创的“零碳”供热技术,将化工废热转化为供暖热源,不用一吨煤即可为居民供暖。
此外,化工之外的其他工业行业也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有效方式降碳提质。目前,全区累计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国家绿色工厂10家,有60多家企业获评市级以上智能化绿色化示范标杆项目,今年还有21个项目入选2024年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名单,绿色发展动能澎湃。
抢“新赛道”做强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黄渤海新区在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基础上,集中做强新型储能、半导体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东德实业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和氢能装备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通过自主开发、产学研合作、引进技术,推动产品技术不断升级。
“为有效满足化工端氢气压缩和制氢加氢一体站的使用需求,我们研发了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L 系列离子液封压缩机产品,作业效率更高,更适用复杂工况。”东德实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时下,东德氢能核心装备产业园正在建设中,项目建设氢气循环系统、空压机和加氢站压缩机3条半自动生产线以及工程实验室、无尘车间等。项目投产后,将大幅提升公司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和氢能装备产能,更好地满足氢能行业快速发展需求。
总投资100亿元的力华电源科技有限公司25GWh大圆柱储能电池项目现场,奋战正酣。项目将新上国内首条全自动磷酸铁锂体系铝壳大圆柱电池生产线,专注生产“46直径系列”大圆柱电池。
“46直径系列大圆柱储能尚处市场蓝海,全球仅有少数企业实现小规模量产。”力华电源科技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介绍,公司已全面突破核心技术并完成样品批量制备,具备快速产业化、规模化的技术基础和扩张能力。
抢占新赛道,全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型储能产业园,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打造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产业生态。
目前,已落户产业项目16个,力争到2025年集聚上下游企业50家以上。
牵“牛鼻子”
激活绿色引擎
最近一段时间,黄渤海实验室研究员乔竹辉正带领轻质合金成型团队开展超铝导线的研发生产,为山东鲁电线路器材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前期我们帮助企业攻克了铝合金锻造工艺,超铝导线可以实现高压电线的轻量化、节能化,将助力企业更好发展。”团队助理研究员李波说。
作为山东首批启动建设的省实验室之一,黄渤海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着力解决高端装备材料和绿色制造方向的关键技术问题,已与30家企业及高校签订技术合同,合同金额3000余万元,整体辐射带动企业销售值增加10亿元左右。
牢牢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加快构建高能级科创平台载体,该区先后引进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烟台)、北师大烟台分子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等46家高能级科创平台,去年开展技术攻关及产品研发150余项,完成人才培训2600余人次。
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正海磁材加快创新步伐,仅去年交付新能源汽车永磁体就达450万台套,是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中唯一以稀土永磁为主业的企业。
像这样的创新型企业,在黄渤海新区已形成雁阵形集群。其中,万华化学突破高端聚氨酯原料A D I 全产业链国际技术封锁;泰和新材氨纶、间位芳纶、芳纶纸、对位芳纶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填补多项行业空白;睿创微纳自主研发的8微米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探测器芯片填补世界空白。截至目前,全区培育有效高新技术企业700多家,连续5年保持35%以上的高速增长。
泰和新材生产车间
万华烟台产业园
东德实业生产车间
烟台黄渤海新区魅力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