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大海的“卖菜公交”
2024-07-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26路车抵达滨海学院车站,菜农们将菜转运到隧道1路车上,接力乘车进城。
|
![]() |
今年56岁的高香爱,在菜农里算是较为年轻的一位了,她负责收集菜农的乘车卡,统一打卡。
|
![]() |
凌晨四点五十,26路公交车驶入始发站,菜农们准备上车。
|
![]() |
隧道1路车驾驶员钟以雷帮助菜农将菜转运到车上。
|
![]() |
从西海岸到市南区,要经过胶州湾隧道。
|
![]() |
魏振富的菜用的有机肥,所以很畅销。
|
![]() |
“卖菜公交,倾情十年。”十年间,菜农们感受到了越来越完善的服务。
|
![]() |
更多图文
请扫二维码
|
□记者 陆金星 报道
7月10日凌晨四点四十分,天刚蒙蒙亮,青岛西海岸新区云台山路26路首发站上,不少菜农将三轮车停在这里,带着大包小包等候着“卖菜公交”的到来。随着一辆长体26路公交进站,菜农们挑上担子、拉上车子,在车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上了车。
五点整,真情巴士26路三辆车同时从云台山路站发车,车上拉满了菜农和新鲜的蔬菜,车辆沿途还将拉上其他站点的菜农,前往滨海学院站,与等候在那里的隧道1路接力,助力菜农进城卖菜。从2014年10月起,这条“卖菜公交”线开始运行,十年间,不断优化和完善服务,实实在在为菜农带来实惠和方便。
魏家岛儿河的魏振富养了90只鸡,种了二亩菜地,他带着近二百斤菜上了车,被同伴誉为“卖菜王”。“早市上我有不少回头客,他们都在等着我,因为我的菜用的是有机肥,一吃就能尝出来,这个骗不了人。”魏振富乘坐公交卖菜六年了,这次带的丝瓜、豆角、小葱、菠菜和茄子,估计能卖个三百多块钱。
六点,26路公交车缓缓驶入滨海学院站,菜农们将菜搬运下车,转上了等候着的隧道1路车上,至此26路车与隧道1路完成接力。50岁的钟以雷是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隧道巴士第二分公司的一名老驾驶员,他已经在线路上服务菜农十年了。
王台镇天妃庙村高香爱今年56岁,在菜农里算是较为年轻的一位了。高香爱告诉记者,她家种了点菜地,有时也带着邻居的菜来卖。一般凌晨三点多,高香爱就出门赶往真情巴士26路公交车站。“俺东西不多,也是豆角、丝瓜啥的,最多的时候能有一百二十斤,能卖二百多块钱。”高香爱说,一般中午前卖完菜,她再从市南区坐隧道1路回家。“反正自己也吃不了,能赚一分是一分,回家还能买点油盐啥的呢。”除了市区人多好卖菜以外,绝大部分菜农年纪已经超过60岁,高香爱还有一项任务是在车辆运行时,收集菜农的公交卡,集中打卡。
“以前到市里卖菜,路程远,还要转三趟车。菜也带不了太多,怕占着过道,蹭到其他乘客。现在我们享受专线,真的是太感谢公交集团了。”高香爱说道。“在家周边卖菜,价钱上不去,拉到市区去能多卖点钱。但是去市区早市卖菜需要早早起来赶路,遇上雨雪天,再加上转车,路程就更困难了……得亏了这专车,现在直达市南区团岛早市,不仅省去了等车、停站的时间,还不用转车,这可真是太方便了。
过了海底隧道,早上七点,钟以雷将菜农们送到了下车点。菜农们争分夺秒,将蔬菜搬运下车,挑着拉着一路小跑赶往早市,因为买菜的市民已经在等候了。“我来早市就买他们的菜,新鲜,口味好,确实不一样。”家住市南区朝城路的李大爷今年84岁,他是菜农们的粉丝。
“卖菜公交”一头连着菜农,一头连着市民。接力助农卖菜的26路和隧道1路“专线”开通至今已经10年了,运送菜农已近10万人次。
7月10日凌晨四点四十分,天刚蒙蒙亮,青岛西海岸新区云台山路26路首发站上,不少菜农将三轮车停在这里,带着大包小包等候着“卖菜公交”的到来。随着一辆长体26路公交进站,菜农们挑上担子、拉上车子,在车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上了车。
五点整,真情巴士26路三辆车同时从云台山路站发车,车上拉满了菜农和新鲜的蔬菜,车辆沿途还将拉上其他站点的菜农,前往滨海学院站,与等候在那里的隧道1路接力,助力菜农进城卖菜。从2014年10月起,这条“卖菜公交”线开始运行,十年间,不断优化和完善服务,实实在在为菜农带来实惠和方便。
魏家岛儿河的魏振富养了90只鸡,种了二亩菜地,他带着近二百斤菜上了车,被同伴誉为“卖菜王”。“早市上我有不少回头客,他们都在等着我,因为我的菜用的是有机肥,一吃就能尝出来,这个骗不了人。”魏振富乘坐公交卖菜六年了,这次带的丝瓜、豆角、小葱、菠菜和茄子,估计能卖个三百多块钱。
六点,26路公交车缓缓驶入滨海学院站,菜农们将菜搬运下车,转上了等候着的隧道1路车上,至此26路车与隧道1路完成接力。50岁的钟以雷是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隧道巴士第二分公司的一名老驾驶员,他已经在线路上服务菜农十年了。
王台镇天妃庙村高香爱今年56岁,在菜农里算是较为年轻的一位了。高香爱告诉记者,她家种了点菜地,有时也带着邻居的菜来卖。一般凌晨三点多,高香爱就出门赶往真情巴士26路公交车站。“俺东西不多,也是豆角、丝瓜啥的,最多的时候能有一百二十斤,能卖二百多块钱。”高香爱说,一般中午前卖完菜,她再从市南区坐隧道1路回家。“反正自己也吃不了,能赚一分是一分,回家还能买点油盐啥的呢。”除了市区人多好卖菜以外,绝大部分菜农年纪已经超过60岁,高香爱还有一项任务是在车辆运行时,收集菜农的公交卡,集中打卡。
“以前到市里卖菜,路程远,还要转三趟车。菜也带不了太多,怕占着过道,蹭到其他乘客。现在我们享受专线,真的是太感谢公交集团了。”高香爱说道。“在家周边卖菜,价钱上不去,拉到市区去能多卖点钱。但是去市区早市卖菜需要早早起来赶路,遇上雨雪天,再加上转车,路程就更困难了……得亏了这专车,现在直达市南区团岛早市,不仅省去了等车、停站的时间,还不用转车,这可真是太方便了。
过了海底隧道,早上七点,钟以雷将菜农们送到了下车点。菜农们争分夺秒,将蔬菜搬运下车,挑着拉着一路小跑赶往早市,因为买菜的市民已经在等候了。“我来早市就买他们的菜,新鲜,口味好,确实不一样。”家住市南区朝城路的李大爷今年84岁,他是菜农们的粉丝。
“卖菜公交”一头连着菜农,一头连着市民。接力助农卖菜的26路和隧道1路“专线”开通至今已经10年了,运送菜农已近1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