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咦兮兮”,大象在悲鸣在歌唱
2024-07-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大众报业记者 师文静
假如大象开口说话,会怎样讲述自己的故事?
著名作家、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杨志军“化身”大象,以50万字长篇小说《大象》,写出云南亚洲象群横跨百年的传奇历史。读这部厚重又丰饶的小说,人们仿佛变身大象,穿梭于热带雨林,为大象家族的遭遇而愤怒,为象群之间、人象之间的守护信任而感动和流泪。
3年前,15头野生亚洲象在云南开启“北上南归”之旅,牵动人心。《大象》将现实象群的故事写入小说,写出了比“北上南归”更惊心动魄、汪洋恣肆的大象世界。
作家杨志军曾写过以藏獒、骆驼等动物为主角的长篇小说,他的笔赋予动物品性、灵性甚至某种精神和伦理。《藏獒》是藏獒“雪山狮子”的成长小说,它智慧出众、忠义果敢、忠于职守,通过写“獒性”写人性。《骆驼》是作者为“吃得少、干得多”默默为人类付出的骆驼“立丰碑”。《大象》中的大象以家族为单位群居,有超强的记忆力,敏感又聪明,温和又坚定,团结又柔韧,有让人安心的力量。这部小说也像《藏獒》《骆驼》一样,为动物塑像,丰富了大象群体的文学形象。
《大象》是大象族群与大自然、与人类爱恨纠葛的悲壮史诗。小说中,“缅桂花家族”大象群几代大象,因人为、自然的原因失散数十年,遭遇不同的命运。故事中有大象与一个人类家族的恩怨情仇;有大象与动物猎杀者的抗争历史;有大象与动物研究者、保护者互爱互救的感人生命之歌。最触动人心的是,动物视角下的大象命运令人痛心,它们用群体智慧生存,用肉身挡子弹、弓箭、锁链,跟猎杀者抗争;它们不断遭遇生存难题,喜欢的食物被农药污染、赖以生存的大地被立起电网、象道被践踏、雨林空间被橡胶园和茶园侵蚀,奔命迁徙成为大象的常态;它们被捕猎,被驯化成表演象,失去了自由生存的权利……大象不停地嘶鸣、哀叹:“唉咦兮兮!”
《大象》百年壮阔史的当代故事,则表达了大象与人类的互爱、共荣。在来自大城市的青年学子、野象保护专家、各族干部群众等人和机构的帮助下,象群克服种种困难重获团圆。最终整个西双版纳十几个象群的代表组成联盟,决定“北上”,要告诉全世界:“创造一个人类、大象和雨林共生共存的局面,是可能的。”小说讲述的大象视角下的动物历史,让作者所提出的“人象和谐”“生命平等”等意识,更具有穿透力,更振聋发聩。
《大象》展开的是书写文化、动物、植物、民族的丰富长卷。作品有诗意、绵密的笔触,有多重叙述视角下的“复调”故事节奏,而传说、歌谣、谚语、童话、诗歌等多种文体形式的融合,让小说更具厚重感,更有文学性。
《大象》对雨林动植物生态的描写,倾注了作者喷薄的热情和热爱。缅桂花家族、木奶果家族、红毛丹家族、王莲家族……大象家族都选择以它们热爱的植物为名。大象身边围绕一个童话般的热带雨林世界,小草小花有情有义,鸟虫蜂蝶是快乐的信使,万物有生灵,各种不常见的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热闹地生活在一起。作家以植物学、动物学、气候学、民俗学等庞杂的知识体系,构建出一部热带雨林的百科全书。
“唉咦兮兮”是作家为大象们创造的词汇,它在小说中频频出现,贯穿起大象们的悲伤、思念、忧愁和快乐,就像大象的悲鸣与歌唱,留在读者心中。
《大象》也是一部关于生态保护的反思之书,有一朵花的生死,一个物种的存亡,更有宏大视角下的生态文明思考。听懂“唉咦兮兮”的大象语言,就懂了这种“旗舰动物”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更懂保护大象就是保护热带雨林,保护热带雨林就是保护地球生命的重要性。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有大象交谈所提到的那般美好景象:“哪里有草木有鲜花有河流有硝塘哪里就是家园,大象的家园里飘荡着人类的炊烟,人类的家园里烙印着大象的足迹。”
假如大象开口说话,会怎样讲述自己的故事?
著名作家、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杨志军“化身”大象,以50万字长篇小说《大象》,写出云南亚洲象群横跨百年的传奇历史。读这部厚重又丰饶的小说,人们仿佛变身大象,穿梭于热带雨林,为大象家族的遭遇而愤怒,为象群之间、人象之间的守护信任而感动和流泪。
3年前,15头野生亚洲象在云南开启“北上南归”之旅,牵动人心。《大象》将现实象群的故事写入小说,写出了比“北上南归”更惊心动魄、汪洋恣肆的大象世界。
作家杨志军曾写过以藏獒、骆驼等动物为主角的长篇小说,他的笔赋予动物品性、灵性甚至某种精神和伦理。《藏獒》是藏獒“雪山狮子”的成长小说,它智慧出众、忠义果敢、忠于职守,通过写“獒性”写人性。《骆驼》是作者为“吃得少、干得多”默默为人类付出的骆驼“立丰碑”。《大象》中的大象以家族为单位群居,有超强的记忆力,敏感又聪明,温和又坚定,团结又柔韧,有让人安心的力量。这部小说也像《藏獒》《骆驼》一样,为动物塑像,丰富了大象群体的文学形象。
《大象》是大象族群与大自然、与人类爱恨纠葛的悲壮史诗。小说中,“缅桂花家族”大象群几代大象,因人为、自然的原因失散数十年,遭遇不同的命运。故事中有大象与一个人类家族的恩怨情仇;有大象与动物猎杀者的抗争历史;有大象与动物研究者、保护者互爱互救的感人生命之歌。最触动人心的是,动物视角下的大象命运令人痛心,它们用群体智慧生存,用肉身挡子弹、弓箭、锁链,跟猎杀者抗争;它们不断遭遇生存难题,喜欢的食物被农药污染、赖以生存的大地被立起电网、象道被践踏、雨林空间被橡胶园和茶园侵蚀,奔命迁徙成为大象的常态;它们被捕猎,被驯化成表演象,失去了自由生存的权利……大象不停地嘶鸣、哀叹:“唉咦兮兮!”
《大象》百年壮阔史的当代故事,则表达了大象与人类的互爱、共荣。在来自大城市的青年学子、野象保护专家、各族干部群众等人和机构的帮助下,象群克服种种困难重获团圆。最终整个西双版纳十几个象群的代表组成联盟,决定“北上”,要告诉全世界:“创造一个人类、大象和雨林共生共存的局面,是可能的。”小说讲述的大象视角下的动物历史,让作者所提出的“人象和谐”“生命平等”等意识,更具有穿透力,更振聋发聩。
《大象》展开的是书写文化、动物、植物、民族的丰富长卷。作品有诗意、绵密的笔触,有多重叙述视角下的“复调”故事节奏,而传说、歌谣、谚语、童话、诗歌等多种文体形式的融合,让小说更具厚重感,更有文学性。
《大象》对雨林动植物生态的描写,倾注了作者喷薄的热情和热爱。缅桂花家族、木奶果家族、红毛丹家族、王莲家族……大象家族都选择以它们热爱的植物为名。大象身边围绕一个童话般的热带雨林世界,小草小花有情有义,鸟虫蜂蝶是快乐的信使,万物有生灵,各种不常见的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热闹地生活在一起。作家以植物学、动物学、气候学、民俗学等庞杂的知识体系,构建出一部热带雨林的百科全书。
“唉咦兮兮”是作家为大象们创造的词汇,它在小说中频频出现,贯穿起大象们的悲伤、思念、忧愁和快乐,就像大象的悲鸣与歌唱,留在读者心中。
《大象》也是一部关于生态保护的反思之书,有一朵花的生死,一个物种的存亡,更有宏大视角下的生态文明思考。听懂“唉咦兮兮”的大象语言,就懂了这种“旗舰动物”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更懂保护大象就是保护热带雨林,保护热带雨林就是保护地球生命的重要性。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有大象交谈所提到的那般美好景象:“哪里有草木有鲜花有河流有硝塘哪里就是家园,大象的家园里飘荡着人类的炊烟,人类的家园里烙印着大象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