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区守信居民享信用红利

2024-07-12 作者: 孟令洋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孟令洋 通讯员 宋伟 甄魏 报道
  本报枣庄讯 “真没想到,咱山亭人在荣成还能免费游景区!”7月初,从荣成旅游回来的枣庄市山亭区市民张文清跟朋友分享道,凭借山亭区AAA级诚信积分等级,他在荣成免费游览了成山头、赤山等景区。这得益于山亭区与省内外6个兄弟区(县、市)成立的文旅信用互认合作联盟。
  为不断创新拓展“信易+”守信激励场景,今年3月30日,威海市荣成市、泰安市岱岳区、日照市莒县、枣庄市山亭区四地共同签订了《信用激励应用场景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文旅信用互认合作联盟;6月5日,文旅信用互认合作联盟又迎来了河南省济源示范区和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两位“新朋友”,实现了三省六地个人诚信跨区域互认和应用场景共享,该联盟也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县域文旅信用互认合作联盟。
  山亭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班负责人柴锡永介绍,根据协议,守信主体诚信积分可以在六地之间转化,凭本人诚信证明,到互认城市游览景区时可享“免景区门票”“门票折扣”“免收景区停车费”“免押金”“绿色通道”等便捷消费服务。截至目前,已有36家景区、酒店、民宿等文旅企业面向六地诚信市民推出70多项免费、半价等消费折扣,六地诚信市民在相关文旅企业购票、结算时,可通过扫码,即时享受优惠。
  去年以来,山亭区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场景建设为基础,以正向激励为抓手,不断拓展“信易+”惠民便企应用场景,围绕减免费用、免交押金、降低门槛、优先办理、简化程序、享受便利等,先后推出涵盖14个民生领域的“信易贷”“信易游”“信易购”等“信易+”惠民便企激励措施123个(区内激励措施75个、异地激励措施48个),已惠及群众近千人次。
  山亭区店子镇尚河村结合本村实际,积极探索“信用+基金”模式,自发组织成立尚河村诚信基金会,通过拓宽资金来源、规范资金运营、反哺群众乡亲,让乡亲们体验信用带来的实惠。“基金会的设立,最终的落脚点是如何将基金运用好,作用发挥好。”尚河村诚信基金会会长张磊说,自基金会成立以来,累计接受捐款30余批次6万余元,信用加分600余分。每季度,尚河村从诚信基金里拨出一定比例资金作为铺底资金,诚信超市以诚信积分卡为凭证与村里进行账目核算,确保诚信超市良好运转。截至目前,尚河村诚信基金会共支出资金5万元,在保障积分兑换和爱心食堂高效运营的前提下,开展救助活动12次,救助困难群众15人,走访慰问老人26人次,促进了全村形成诚实守信的新风气。
  □记者 孟令洋 通讯员 宋伟 甄魏 报道
  本报枣庄讯 “真没想到,咱山亭人在荣成还能免费游景区!”7月初,从荣成旅游回来的枣庄市山亭区市民张文清跟朋友分享道,凭借山亭区AAA级诚信积分等级,他在荣成免费游览了成山头、赤山等景区。这得益于山亭区与省内外6个兄弟区(县、市)成立的文旅信用互认合作联盟。
  为不断创新拓展“信易+”守信激励场景,今年3月30日,威海市荣成市、泰安市岱岳区、日照市莒县、枣庄市山亭区四地共同签订了《信用激励应用场景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文旅信用互认合作联盟;6月5日,文旅信用互认合作联盟又迎来了河南省济源示范区和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两位“新朋友”,实现了三省六地个人诚信跨区域互认和应用场景共享,该联盟也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县域文旅信用互认合作联盟。
  山亭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班负责人柴锡永介绍,根据协议,守信主体诚信积分可以在六地之间转化,凭本人诚信证明,到互认城市游览景区时可享“免景区门票”“门票折扣”“免收景区停车费”“免押金”“绿色通道”等便捷消费服务。截至目前,已有36家景区、酒店、民宿等文旅企业面向六地诚信市民推出70多项免费、半价等消费折扣,六地诚信市民在相关文旅企业购票、结算时,可通过扫码,即时享受优惠。
  去年以来,山亭区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场景建设为基础,以正向激励为抓手,不断拓展“信易+”惠民便企应用场景,围绕减免费用、免交押金、降低门槛、优先办理、简化程序、享受便利等,先后推出涵盖14个民生领域的“信易贷”“信易游”“信易购”等“信易+”惠民便企激励措施123个(区内激励措施75个、异地激励措施48个),已惠及群众近千人次。
  山亭区店子镇尚河村结合本村实际,积极探索“信用+基金”模式,自发组织成立尚河村诚信基金会,通过拓宽资金来源、规范资金运营、反哺群众乡亲,让乡亲们体验信用带来的实惠。“基金会的设立,最终的落脚点是如何将基金运用好,作用发挥好。”尚河村诚信基金会会长张磊说,自基金会成立以来,累计接受捐款30余批次6万余元,信用加分600余分。每季度,尚河村从诚信基金里拨出一定比例资金作为铺底资金,诚信超市以诚信积分卡为凭证与村里进行账目核算,确保诚信超市良好运转。截至目前,尚河村诚信基金会共支出资金5万元,在保障积分兑换和爱心食堂高效运营的前提下,开展救助活动12次,救助困难群众15人,走访慰问老人26人次,促进了全村形成诚实守信的新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