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黄绿“三色”绘就乡村产业新画卷
2024-07-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农行山东济南分行员工到垛石番茄大棚调研 摄影:刘艺哲
|
![]() |
农行山东济南分行个贷经理实地走访顶花带刺、色绿条直的曲堤黄瓜种植户 摄影:刘艺哲
|
□李士庆 郇长亮
济水之北,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济南市区一路向北,车行1个小时,便来到了济阳。济阳,因济水而得名,位于鲁西北平原的南部,是山东省会济南的近郊区。近年来,依托黄河沿岸肥沃的土壤条件,全区建有特色品牌基地10处,瓜菜大棚超10万个,打造了特色农产品品牌20余个……五彩斑斓,散发着勃勃生机,乡村振兴的风景,这边独好。
多彩是济阳的写照,在这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中,最显眼的底色是“红、黄、绿”。翠绿的黄瓜、黄瓤的西瓜、鲜红的小番茄,已然成为济水之阳的亮丽名片。
“小黄瓜”闯出亿元“大市场”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
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作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也是中国黄瓜市场的知名品牌,济阳区的曲堤黄瓜闻名遐迩。
春末夏初,济阳区曲堤街道的大棚黄瓜迎来收获。在毕集村黄瓜种植户董梦友的大棚里,翠绿的黄瓜挂满藤蔓,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装箱、搬运。
曲堤街道有黄瓜大棚近3万个,年产量11亿斤,是远近闻名的黄瓜种植和销售基地。大量种植户想扩大种植规模、改造升级大棚,却苦于“缺资金”。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银行机构针对乡村振兴领域金融需求特点,推出的创新金融产品,解决了黄瓜种植户的资金难题。
有着多年黄瓜种植经验的董梦友,就是一名受益者。去年8月,在当地农业银行30万元“齐鲁富民贷”贷款支持下,他的黄瓜大棚扩大到4个,预计今年能实现纯收入三四十万元。董梦友说:“不仅贷款利率低,申请和放款也简单高效,两三天就收到了贷款资金。”
中国农业银行济南济阳支行行长孙健介绍,“齐鲁富民贷”是乡村振兴部门与农业银行、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设的一款乡村振兴普惠金融产品,主要面向一般农户发放,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目前我们已发放农户贷款5.7亿元,惠及全区2500余户农户。”孙健说。
初夏的大棚里,热浪翻滚,温度和湿度都较外面明显偏高,瓜秧盘旋向上,黄瓜顶花带刺、色绿条直、清脆爽口。“我们这里的黄瓜已经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国驰名商标等多个荣誉,我们曲堤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黄瓜之乡’。”董梦友不无自豪地向笔者介绍着。
济阳曲堤正是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典型。
近年来,依托黄瓜产业,曲堤先后荣获“全国现代农业示范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等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特色产业十亿元镇”,黄瓜种植户户均收入超过20万元,曲堤也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黄瓜种植基地”,新鲜的曲堤黄瓜正源源不断走上全国各地餐桌。
乡村振兴的新“硒”望
今年4月,由山东省委、省政府主办的2024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山东临沂琅琊古城开幕。开幕式上,济阳西瓜成为被“点名”推介的元素,吸引了广泛关注。
“您尝尝,仁风富硒西瓜弹指可破、入口即化,瓤色杏黄而润,有‘冰淇淋西瓜’的美称,每公斤硒元素含量可达到50—100微克。”4月20日,济阳特色农产品走进北京石油共生大院。农产品展位上,工作人员一边向居民介绍,一边给居民挑瓜,不一会儿工夫,满满两大车西瓜便销售一空。
地处神奇的北纬37度黄金纬度带的济南济阳仁风镇,南靠黄河,北依徒骇河,黄河冲积平原的沙质土壤与四季分明的温带半湿润气候滋养出“清脆甜爽富硒”的济阳富硒西瓜。
烈日炎炎,笔者走进仁风镇丰盛街,济阳区仁风镇富硒蔬菜数字产业园的大棚西瓜种植基地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座座设施大棚整齐地排列在田间,构成了一幅现代农业的美丽画卷。
走进大棚,一片绿意盎然。瓜藤郁郁葱葱,铺满了地面,绿叶下,圆滚滚、绿油油的西瓜显得格外诱人。工人们穿梭在瓜田里,忙着采摘、分拣、搬运,一片繁忙而有序的劳作景象。
产业园项目负责人张文波介绍,济阳区富硒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西瓜的产量和品质。此次丰收的西瓜,不仅个头大、口感好,而且富含营养,深受消费者喜爱。
张文波向笔者演示了如何通过手机操作物联网系统,实现对农田的精准管理。他介绍,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土壤的水分、温度等关键指标,并根据这些数据调整灌溉和施肥的策略,实现精准滴灌。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还降低了大棚环境湿度,有效抑制蔬菜病虫害发生。
最令张文波自豪的是,智慧种田技术大大提高了西瓜的产量与品质。他表示,通过物联网技术的精准监测和控制,可以精确了解每一个西瓜的生长情况,包括含糖量、硒含量以及重量等指标。这样,农民就能在最合适的时机采摘西瓜,确保它们达到最佳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回想创业之初,张文波颇为感慨。
为助力产业升级,济阳区富硒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富硒农业数字产业园,在济阳区仁风镇东街村和孙家村先后建设了50个日光温室大棚,发展数字绿色农业产业。建设过程中,农行济南济阳支行,为产业园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先后投放1650万元助力产业园建设,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仁风镇党工委副书记朱静儒向我们介绍,全镇包括产业园及农村合作社,现有4000余个西瓜大棚,种植面积6000余亩,年产量达到2.5万吨左右,产值超过6亿元。
其实,产业发展背后,是多方力量加持。在当地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仁风西瓜通过西瓜文化旅游节、瓜王评比、品牌推介会等多种平台形式,正越来越出圈出彩。
黄河滩种出“金疙瘩”
清甜的果香扑面而来,一串串色泽鲜亮、个头饱满的小番茄如珍珠般挂在翠绿的藤蔓上……在济阳垛石街道马良赵村党支部书记王健的带领下,笔者走进番茄大棚,红彤彤的果实饱满莹润,显得格外诱人。棚内农户们正忙着采摘,趁着新鲜,将番茄打包装箱发往各地。
初夏时节,济阳区迎来了番茄丰收季,这也是当地积极发展产业,助力群众增收的又一大特色。
作为“长江以北最大的优质生态番茄种植集散基地”,济南济阳垛石街道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番茄之乡”,也是山东省农业产业强镇。目前,垛石番茄的常年种植面积有4.5万亩,年产值超13亿元,当地从事番茄种植的农户达7060户,相关从业人员近2万人,番茄种植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现在我们市场每天早上五点半开始,一个小时的集中交易时间,番茄交易量能达到30万斤左右,日均交易额在200万元左右。”垛石蔬菜市场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范海军向我们介绍。一大早,蔬菜市场内一筐筐的垛石番茄正在打包装箱,这里有多个长期固定收购点,挑选、过秤、搬运、装箱,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交谈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市场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市场由公司运营、政府监管,产品交易有保障,运行更规范。每天早上,各商户挂牌进场与菜农直接交易,繁忙热闹又有条不紊。“垛石番茄的品质很好,色泽鲜亮,果实饱满。”前来收购番茄的商户王先生如是说,每年3、4月份的时候他也会来,这里的番茄产量高,而且品质非常好。
市场健全,销路有保障,当地种植番茄的合作社和农户积极性越来越高。资金周转困难时,他们经常向当地金融机构提出需求,仅农行济阳支行的农户贷款余额就有5.59亿元,惠及番茄种植户591户。
据了解,济阳垛石从最初18个大棚的星星之火,到100余个大棚的燎原之势,再到如今1.4万余个大棚的蓄势腾飞,风雨二十余载,垛石番茄种植已华丽转身,越来越红火。
一方水土育一方产业,一方产业造福一方人。“济阳将继续深耕以黄瓜、西瓜、小番茄为代表的‘红黄绿’三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特色农业产业更强,让农民更富。”济阳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宋玉霞说。
济水之北,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济南市区一路向北,车行1个小时,便来到了济阳。济阳,因济水而得名,位于鲁西北平原的南部,是山东省会济南的近郊区。近年来,依托黄河沿岸肥沃的土壤条件,全区建有特色品牌基地10处,瓜菜大棚超10万个,打造了特色农产品品牌20余个……五彩斑斓,散发着勃勃生机,乡村振兴的风景,这边独好。
多彩是济阳的写照,在这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中,最显眼的底色是“红、黄、绿”。翠绿的黄瓜、黄瓤的西瓜、鲜红的小番茄,已然成为济水之阳的亮丽名片。
“小黄瓜”闯出亿元“大市场”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
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作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也是中国黄瓜市场的知名品牌,济阳区的曲堤黄瓜闻名遐迩。
春末夏初,济阳区曲堤街道的大棚黄瓜迎来收获。在毕集村黄瓜种植户董梦友的大棚里,翠绿的黄瓜挂满藤蔓,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装箱、搬运。
曲堤街道有黄瓜大棚近3万个,年产量11亿斤,是远近闻名的黄瓜种植和销售基地。大量种植户想扩大种植规模、改造升级大棚,却苦于“缺资金”。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银行机构针对乡村振兴领域金融需求特点,推出的创新金融产品,解决了黄瓜种植户的资金难题。
有着多年黄瓜种植经验的董梦友,就是一名受益者。去年8月,在当地农业银行30万元“齐鲁富民贷”贷款支持下,他的黄瓜大棚扩大到4个,预计今年能实现纯收入三四十万元。董梦友说:“不仅贷款利率低,申请和放款也简单高效,两三天就收到了贷款资金。”
中国农业银行济南济阳支行行长孙健介绍,“齐鲁富民贷”是乡村振兴部门与农业银行、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设的一款乡村振兴普惠金融产品,主要面向一般农户发放,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目前我们已发放农户贷款5.7亿元,惠及全区2500余户农户。”孙健说。
初夏的大棚里,热浪翻滚,温度和湿度都较外面明显偏高,瓜秧盘旋向上,黄瓜顶花带刺、色绿条直、清脆爽口。“我们这里的黄瓜已经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国驰名商标等多个荣誉,我们曲堤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黄瓜之乡’。”董梦友不无自豪地向笔者介绍着。
济阳曲堤正是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典型。
近年来,依托黄瓜产业,曲堤先后荣获“全国现代农业示范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等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特色产业十亿元镇”,黄瓜种植户户均收入超过20万元,曲堤也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黄瓜种植基地”,新鲜的曲堤黄瓜正源源不断走上全国各地餐桌。
乡村振兴的新“硒”望
今年4月,由山东省委、省政府主办的2024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山东临沂琅琊古城开幕。开幕式上,济阳西瓜成为被“点名”推介的元素,吸引了广泛关注。
“您尝尝,仁风富硒西瓜弹指可破、入口即化,瓤色杏黄而润,有‘冰淇淋西瓜’的美称,每公斤硒元素含量可达到50—100微克。”4月20日,济阳特色农产品走进北京石油共生大院。农产品展位上,工作人员一边向居民介绍,一边给居民挑瓜,不一会儿工夫,满满两大车西瓜便销售一空。
地处神奇的北纬37度黄金纬度带的济南济阳仁风镇,南靠黄河,北依徒骇河,黄河冲积平原的沙质土壤与四季分明的温带半湿润气候滋养出“清脆甜爽富硒”的济阳富硒西瓜。
烈日炎炎,笔者走进仁风镇丰盛街,济阳区仁风镇富硒蔬菜数字产业园的大棚西瓜种植基地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座座设施大棚整齐地排列在田间,构成了一幅现代农业的美丽画卷。
走进大棚,一片绿意盎然。瓜藤郁郁葱葱,铺满了地面,绿叶下,圆滚滚、绿油油的西瓜显得格外诱人。工人们穿梭在瓜田里,忙着采摘、分拣、搬运,一片繁忙而有序的劳作景象。
产业园项目负责人张文波介绍,济阳区富硒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西瓜的产量和品质。此次丰收的西瓜,不仅个头大、口感好,而且富含营养,深受消费者喜爱。
张文波向笔者演示了如何通过手机操作物联网系统,实现对农田的精准管理。他介绍,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土壤的水分、温度等关键指标,并根据这些数据调整灌溉和施肥的策略,实现精准滴灌。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还降低了大棚环境湿度,有效抑制蔬菜病虫害发生。
最令张文波自豪的是,智慧种田技术大大提高了西瓜的产量与品质。他表示,通过物联网技术的精准监测和控制,可以精确了解每一个西瓜的生长情况,包括含糖量、硒含量以及重量等指标。这样,农民就能在最合适的时机采摘西瓜,确保它们达到最佳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回想创业之初,张文波颇为感慨。
为助力产业升级,济阳区富硒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富硒农业数字产业园,在济阳区仁风镇东街村和孙家村先后建设了50个日光温室大棚,发展数字绿色农业产业。建设过程中,农行济南济阳支行,为产业园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先后投放1650万元助力产业园建设,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仁风镇党工委副书记朱静儒向我们介绍,全镇包括产业园及农村合作社,现有4000余个西瓜大棚,种植面积6000余亩,年产量达到2.5万吨左右,产值超过6亿元。
其实,产业发展背后,是多方力量加持。在当地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仁风西瓜通过西瓜文化旅游节、瓜王评比、品牌推介会等多种平台形式,正越来越出圈出彩。
黄河滩种出“金疙瘩”
清甜的果香扑面而来,一串串色泽鲜亮、个头饱满的小番茄如珍珠般挂在翠绿的藤蔓上……在济阳垛石街道马良赵村党支部书记王健的带领下,笔者走进番茄大棚,红彤彤的果实饱满莹润,显得格外诱人。棚内农户们正忙着采摘,趁着新鲜,将番茄打包装箱发往各地。
初夏时节,济阳区迎来了番茄丰收季,这也是当地积极发展产业,助力群众增收的又一大特色。
作为“长江以北最大的优质生态番茄种植集散基地”,济南济阳垛石街道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番茄之乡”,也是山东省农业产业强镇。目前,垛石番茄的常年种植面积有4.5万亩,年产值超13亿元,当地从事番茄种植的农户达7060户,相关从业人员近2万人,番茄种植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现在我们市场每天早上五点半开始,一个小时的集中交易时间,番茄交易量能达到30万斤左右,日均交易额在200万元左右。”垛石蔬菜市场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范海军向我们介绍。一大早,蔬菜市场内一筐筐的垛石番茄正在打包装箱,这里有多个长期固定收购点,挑选、过秤、搬运、装箱,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交谈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市场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市场由公司运营、政府监管,产品交易有保障,运行更规范。每天早上,各商户挂牌进场与菜农直接交易,繁忙热闹又有条不紊。“垛石番茄的品质很好,色泽鲜亮,果实饱满。”前来收购番茄的商户王先生如是说,每年3、4月份的时候他也会来,这里的番茄产量高,而且品质非常好。
市场健全,销路有保障,当地种植番茄的合作社和农户积极性越来越高。资金周转困难时,他们经常向当地金融机构提出需求,仅农行济阳支行的农户贷款余额就有5.59亿元,惠及番茄种植户591户。
据了解,济阳垛石从最初18个大棚的星星之火,到100余个大棚的燎原之势,再到如今1.4万余个大棚的蓄势腾飞,风雨二十余载,垛石番茄种植已华丽转身,越来越红火。
一方水土育一方产业,一方产业造福一方人。“济阳将继续深耕以黄瓜、西瓜、小番茄为代表的‘红黄绿’三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特色农业产业更强,让农民更富。”济阳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宋玉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