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时事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2024-07-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局部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变化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11日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多年来,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统筹协调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
  白皮书介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适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局部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白皮书说,中国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通过多种手段有效筑牢海洋生态保护屏障,为海洋留足留够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创建海洋生态分类分区体系,划定并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完善海洋保护地体系,养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白皮书指出,中国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有序开展海洋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初步形成从山顶到海洋的有规划引领、有制度保障、有资金支持、有基础支撑的海洋生态修复格局,厚植美丽中国的海洋生态根基。
  白皮书介绍,海洋灾害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中国通过增强海岸带生态系统韧性、加强海洋生态灾害风险识别和应急处置,不断提升海洋灾害防治能力,切实守住海洋生态安全底线。
→中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改善
  白皮书说,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重点海域位于中国沿海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交汇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海洋开发利用强度高,问题相对集中和突出,是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攻坚区域。2021年起,中国对三大重点海域8个沿海省(市)和24个沿海地市进行系统部署,深入实施陆海统筹的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综合治理攻坚战海域2023年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为67.5%,较2020年提升了8.8个百分点。
  白皮书指出,海洋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上。中国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陆源污染协同治理,管住污染物向海洋传输的关键通道。中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改善,2023年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较2012年高出21.3个百分点。
→吸引社会各界共同爱海护海亲海近海
  白皮书说,中国始终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在守牢生态安全边界的前提下,全面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海洋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通过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白皮书称,碧海银滩就是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中国不断探索海洋碳汇相关制度创新,积极推动海洋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白皮书指出,中国积极开展多样海洋文化宣教及科普活动,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吸引社会各界共同爱海护海、亲海近海。
(综合新华社电)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局部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变化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11日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多年来,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统筹协调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
  白皮书介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适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局部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白皮书说,中国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通过多种手段有效筑牢海洋生态保护屏障,为海洋留足留够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创建海洋生态分类分区体系,划定并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完善海洋保护地体系,养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白皮书指出,中国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有序开展海洋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初步形成从山顶到海洋的有规划引领、有制度保障、有资金支持、有基础支撑的海洋生态修复格局,厚植美丽中国的海洋生态根基。
  白皮书介绍,海洋灾害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中国通过增强海岸带生态系统韧性、加强海洋生态灾害风险识别和应急处置,不断提升海洋灾害防治能力,切实守住海洋生态安全底线。
→中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改善
  白皮书说,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重点海域位于中国沿海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交汇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海洋开发利用强度高,问题相对集中和突出,是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攻坚区域。2021年起,中国对三大重点海域8个沿海省(市)和24个沿海地市进行系统部署,深入实施陆海统筹的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综合治理攻坚战海域2023年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为67.5%,较2020年提升了8.8个百分点。
  白皮书指出,海洋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上。中国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陆源污染协同治理,管住污染物向海洋传输的关键通道。中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改善,2023年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较2012年高出21.3个百分点。
→吸引社会各界共同爱海护海亲海近海
  白皮书说,中国始终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在守牢生态安全边界的前提下,全面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海洋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通过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白皮书称,碧海银滩就是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中国不断探索海洋碳汇相关制度创新,积极推动海洋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白皮书指出,中国积极开展多样海洋文化宣教及科普活动,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吸引社会各界共同爱海护海、亲海近海。
(综合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