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4-07-11 作者: 朱子钰 来源: 大众日报
你的消费也如此“双标”?
  据人民日报,一边“豪掷千金”,一边捂紧钱包,有人感叹,这届年轻人的“双标”消费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在省钱与花钱之间“反复横跳”,“抠抠搜搜”地花了很多钱。说到底,消费的“双标”,其实指向的是一种“悦己型”消费——不再事事细抠性价比,讲究的是一个“乐价比”。
  为乐趣而潇洒买单并不等于过度挥霍、超前消费。“双标”消费,并非全然没有实用主义的底色。“双标”消费的年轻人里,不少人也是长期主义的忠实拥趸。更何况,当遇到自己认为无需花钱的事情时,年轻人的“抠门”套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租赁、共享、二手交易,可持续消费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已经深深刻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中。各种节流妙招,折射出“双标”消费更理性的一面。换言之,合理规划消费策略、分配消费重心,既注重品质,又量入为出,才是一次成功的“双标”。
  消费社会物欲横流,吸引人们的,已不单是物质商品本身,更是借由符号化消费而确立的身份。作为个体,我们难以抽身事外。要抵御消费主义的诱惑,或许需要以既开放又克制的心态,掌握省钱与花钱之间的平衡之道,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
沉浸产业上新
  据经济日报,沉浸经济正在众行业各领域绽放出新、奇、特的花朵。在沉浸产业这个“魔法圈”里,还有沉浸文化旅游、主题娱乐、沉浸演艺演出、扩展现实、商业空间等16个细分市场。
  “沉浸艺术的魔力就在于通过文化主题、空间营造、感官艺术和技术互动创造出一个能屏蔽现实世界的‘魔法圈’。这个圈内的所有人、事、物等元素及规则、概念被称为‘沉浸世界’。”中国游艺机游乐园协会沉浸娱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24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出品人江杰说,参与者在这个世界中通过互动叙事获得驾驭感、安全感和探索欲,形成的自我重塑效应也会溢出,成为改变人生、激发想象、创造变革的驱动力。
  “在艺术与科学交叉的领域中,沉浸式技术的迅速崛起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不谋而合,彰显了沉浸式体验作为新一代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地位,为我国文旅产业的应用发展作出贡献。”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科研规划处处长张晓华说。探索成为“财富创造者”“幸福制造者”“消费刺激者”,中国的沉浸产业奔跑在路上。
纪录片创新
不能“避实就虚”

  据光明日报,近年来,打着实验、创新、跨界等名号的虚构创作在纪录片领域流行起来。一部被标定为“纪录片”的作品,在创作伦理上已经建立了一种对观众的真实承诺。创作者应遵守与观众的约定。无论创作理念如何更新,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即虚构,都要以求真为前提。
  在承认虚构合理性的同时,重申纪录片的边界也十分必要,这既能呵护纪录片这一美学类型,也能培育新的视听形态。我们应对那些主要依赖真人扮演或数字可视化手段,虚构人物、虚构情节的大规模剧情化创作,在蒙太奇艺术下以自然素材为基础,按照戏剧性逻辑任意拼接的“故事”,或有剧本指引,遵从假定性、限定性条件和规则,设计、摆拍下“发生”的作品,进行严格甄别。
  面对虚构的创作热潮,我们有必要在纪录片业重申真实记录的当代价值。是否使用自然素材曾被当作区别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关键标准,它与现实建立了血脉般的索引关系。即使依据充分事实证据建构的情景再现,具有间接索引性,但仍然与“第一现场”存在间隔。尤其在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到影视领域,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在这种情况下,取自现实的影像,带着纪实美学的灵韵,自有千钧之力,更显弥足珍贵,需要我们好好呵护。
暑期看剧:
好戏还在后头

  据文汇报,据不完全统计,七八月份,各大电视台以及网络视听平台重点推出的新剧超过20部,从年代剧到爱情职场剧再到古装剧,覆盖了多种题材和风格,满足不同观众群的喜好。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目前这些在播剧不乏看点,但也缺少鲜明亮点,这就让观众对接下来陆续开播的暑期档电视剧抱有更大期待。其中,悬疑剧《白夜破晓》是呼声较高的一部作品。该剧是七年前《白夜追凶》的续作,包括潘粤明在内的原班人马悉数保留,让前作的粉丝颇为欣慰。而一人分饰两角、兄弟俩白天黑夜转换在法律天平两端轮流追凶的设定,在七年后能否创新突破、再次掀起收视波澜,也让市场充满好奇。除此之外,于和伟、丁勇岱的《我是刑警》,马伊琍、佟大为的《错位》,孙俪和罗晋的《乌云之上》,黄景瑜的《雪迷宫》等作品构成了悬疑、探案类题材作品的丰富储备。
  “剧二代”则以获得观众认可的IP为依托,延续或拓展故事线。与《长相思》第二季相似,《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的前作《唐朝诡事录》也有不俗的口碑。2022年,没有小说原著的IP支撑、没有流量演员的加盟,《唐朝诡事录》以志怪故事讲述权谋与探案,具有质感的画面,符合当代“三观”的角色塑造,俘获了不少观众,一批“忠粉”等待至今。而《少年白马醉春风》则是为此前热播剧《少年歌行》开发出的前传,故事讲述后来被称为“酒仙”的百里东君的少年成长故事。
         (□记者 朱子钰 整理)
你的消费也如此“双标”?
  据人民日报,一边“豪掷千金”,一边捂紧钱包,有人感叹,这届年轻人的“双标”消费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在省钱与花钱之间“反复横跳”,“抠抠搜搜”地花了很多钱。说到底,消费的“双标”,其实指向的是一种“悦己型”消费——不再事事细抠性价比,讲究的是一个“乐价比”。
  为乐趣而潇洒买单并不等于过度挥霍、超前消费。“双标”消费,并非全然没有实用主义的底色。“双标”消费的年轻人里,不少人也是长期主义的忠实拥趸。更何况,当遇到自己认为无需花钱的事情时,年轻人的“抠门”套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租赁、共享、二手交易,可持续消费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已经深深刻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中。各种节流妙招,折射出“双标”消费更理性的一面。换言之,合理规划消费策略、分配消费重心,既注重品质,又量入为出,才是一次成功的“双标”。
  消费社会物欲横流,吸引人们的,已不单是物质商品本身,更是借由符号化消费而确立的身份。作为个体,我们难以抽身事外。要抵御消费主义的诱惑,或许需要以既开放又克制的心态,掌握省钱与花钱之间的平衡之道,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
沉浸产业上新
  据经济日报,沉浸经济正在众行业各领域绽放出新、奇、特的花朵。在沉浸产业这个“魔法圈”里,还有沉浸文化旅游、主题娱乐、沉浸演艺演出、扩展现实、商业空间等16个细分市场。
  “沉浸艺术的魔力就在于通过文化主题、空间营造、感官艺术和技术互动创造出一个能屏蔽现实世界的‘魔法圈’。这个圈内的所有人、事、物等元素及规则、概念被称为‘沉浸世界’。”中国游艺机游乐园协会沉浸娱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24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出品人江杰说,参与者在这个世界中通过互动叙事获得驾驭感、安全感和探索欲,形成的自我重塑效应也会溢出,成为改变人生、激发想象、创造变革的驱动力。
  “在艺术与科学交叉的领域中,沉浸式技术的迅速崛起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不谋而合,彰显了沉浸式体验作为新一代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地位,为我国文旅产业的应用发展作出贡献。”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科研规划处处长张晓华说。探索成为“财富创造者”“幸福制造者”“消费刺激者”,中国的沉浸产业奔跑在路上。
纪录片创新
不能“避实就虚”

  据光明日报,近年来,打着实验、创新、跨界等名号的虚构创作在纪录片领域流行起来。一部被标定为“纪录片”的作品,在创作伦理上已经建立了一种对观众的真实承诺。创作者应遵守与观众的约定。无论创作理念如何更新,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即虚构,都要以求真为前提。
  在承认虚构合理性的同时,重申纪录片的边界也十分必要,这既能呵护纪录片这一美学类型,也能培育新的视听形态。我们应对那些主要依赖真人扮演或数字可视化手段,虚构人物、虚构情节的大规模剧情化创作,在蒙太奇艺术下以自然素材为基础,按照戏剧性逻辑任意拼接的“故事”,或有剧本指引,遵从假定性、限定性条件和规则,设计、摆拍下“发生”的作品,进行严格甄别。
  面对虚构的创作热潮,我们有必要在纪录片业重申真实记录的当代价值。是否使用自然素材曾被当作区别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关键标准,它与现实建立了血脉般的索引关系。即使依据充分事实证据建构的情景再现,具有间接索引性,但仍然与“第一现场”存在间隔。尤其在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到影视领域,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在这种情况下,取自现实的影像,带着纪实美学的灵韵,自有千钧之力,更显弥足珍贵,需要我们好好呵护。
暑期看剧:
好戏还在后头

  据文汇报,据不完全统计,七八月份,各大电视台以及网络视听平台重点推出的新剧超过20部,从年代剧到爱情职场剧再到古装剧,覆盖了多种题材和风格,满足不同观众群的喜好。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目前这些在播剧不乏看点,但也缺少鲜明亮点,这就让观众对接下来陆续开播的暑期档电视剧抱有更大期待。其中,悬疑剧《白夜破晓》是呼声较高的一部作品。该剧是七年前《白夜追凶》的续作,包括潘粤明在内的原班人马悉数保留,让前作的粉丝颇为欣慰。而一人分饰两角、兄弟俩白天黑夜转换在法律天平两端轮流追凶的设定,在七年后能否创新突破、再次掀起收视波澜,也让市场充满好奇。除此之外,于和伟、丁勇岱的《我是刑警》,马伊琍、佟大为的《错位》,孙俪和罗晋的《乌云之上》,黄景瑜的《雪迷宫》等作品构成了悬疑、探案类题材作品的丰富储备。
  “剧二代”则以获得观众认可的IP为依托,延续或拓展故事线。与《长相思》第二季相似,《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的前作《唐朝诡事录》也有不俗的口碑。2022年,没有小说原著的IP支撑、没有流量演员的加盟,《唐朝诡事录》以志怪故事讲述权谋与探案,具有质感的画面,符合当代“三观”的角色塑造,俘获了不少观众,一批“忠粉”等待至今。而《少年白马醉春风》则是为此前热播剧《少年歌行》开发出的前传,故事讲述后来被称为“酒仙”的百里东君的少年成长故事。
         (□记者 朱子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