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
2024-07-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网络微短剧跑进长赛道
据人民日报,经历了前两年的粗放式发展,在行业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市场的自身调节下,微短剧行业正沿着精品化的轨道前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教授何天平认为,在广电网络视听行业提质增效的大背景下,微短剧对投资者、从业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很大程度在于微短剧具有以更集约的力量产出更精品化内容的可能性。 微短剧产业兴起之初,一些作品品质欠佳。随着行业的不断壮大,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政策和措施,对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今年6月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正式实施,明确微短剧施行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
何天平说:“网络微短剧作为当前网络视听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合规方面本身就应当遵循一般性的审核流程和价值规范,《通知》的推行,是引导微短剧业态走向成熟化、规范化的重要一步。”此外,这也是压实平台责任的重要举措。他认为,未来会有更多可能的“微短剧+”形态,比如“微短剧+技术”“微短剧+实体经济”“微短剧+品牌”等,这也为微短剧的发展前景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修音”无法带来
真实的演唱之美
据光明日报,前段时间,一档音乐节目以“全程直播无修音”方式开播。这个节目不仅呈现了歌手们的真实演唱水平,也引起人们对音乐综艺领域长期存在的修音现象的关注。
艺术工作是项技艺性很强的工作,专业歌手都应靠唱功“吃饭”,而扎实的“唱功”来自勤学苦练。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要把磨炼技艺当成一种日常习惯。所以,老一辈歌唱家,无不把吊嗓子当成每天的必修课。如今有了修音技术,每天练功吊嗓子的专业歌手越来越少,不少歌手都在“吃老本”,到了舞台上,技艺不够,只能修音来凑。有些歌手现场演唱能力很差,完全依赖后期修音,被歌迷称为“录音棚歌手”。
从近两年的音乐实践来看,观众的审美水准在提升,审美需求也在改变。在歌唱活动中,相较于歌声的“好听”,观众更看重歌手的真实或者说真诚——希望通过歌声,看到歌手真实的唱功、真诚的情感以及歌声所反映的大众的真实生活。观众对各种假唱行为越来越反感,使用修音手段的音乐综艺节目越来越不受欢迎,原因就在这里。近来,不使用任何修音手段、唱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音乐节目受到广泛关注,同样彰显了观众对“真”的认可。
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修音本无对错,歌唱艺术的发展也需要修音技术提供支撑。但歌手不能将修音技术当成自己唱功不行的“遮羞布”,更不能将其当作包打天下的“万能胶”。
解开“中国旅行”
流量密码
据经济日报,“China Travel”(中国旅行)的流量热潮创造了一句英式中文“city不city”,演绎成为城市化、洋气、新颖、刺激的形容词。同时带来一个问题:我们准备好了吗?与国内网红城市旅游热类似,应对的关键依然是维护市场秩序和创新消费场景。
考虑到消费习惯、语言文化等差异,各地有必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中国的消费文化,让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规则,从而减少消费纠纷的发生,还能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友谊。此外,创新消费场景也很重要。例如可以适应外国游客需求,推出一些有特色的外语定制团,一起包饺子、烙馅饼、做漆扇,体验地道的本地生活,也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入境游能够带来经济收益,但其意义绝不止于经济层面。在流量热潮下,我们更要坚决守护好每一个消费者,持续打造公平、透明、安全的消费环境。也期待来到中国的外国友人都能留下美好回忆,成为中国故事的见证者和传播者。
打着历史名人旗号,
岂能哗众取宠
据中国青年报,最近,一些打着名人旗号的“纪念活动”和“学术会议”引起不少关注和争议。相关部门并非没有意识到这类活动的潜在危害性。2023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中宣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论坛活动规范管理的通知》,特别提到“随意冠以高规格名号,主题交叉重复、内容空泛等问题”,并要求“各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本领域论坛活动的业务指导和行业监管”。
很多地方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一定非要蹭历史名人和“超级大IP”才有市场。比如,新疆喀什、云南西双版纳等地,集中展现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风貌,具有很强的旅游市场竞争力。一些地区虽然缺少秀美山川,却有独特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具备差异化的旅游价值。关键在于相关部门认真梳理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寻找个性化的亮点,创建属于自己的独特卖点。如果只是一味蹭历史文化名人的流量,绝非发展本地文旅事业的上策。
随着国人历史文化素养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轻易辨认一场关于历史文化名人的学术活动到底靠不靠谱。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倒逼那些“专家学者”少些哗众取宠,踏实做学问,才能真正赢得尊重和支持。
(□记者 朱子钰 整理)
据人民日报,经历了前两年的粗放式发展,在行业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市场的自身调节下,微短剧行业正沿着精品化的轨道前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教授何天平认为,在广电网络视听行业提质增效的大背景下,微短剧对投资者、从业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很大程度在于微短剧具有以更集约的力量产出更精品化内容的可能性。 微短剧产业兴起之初,一些作品品质欠佳。随着行业的不断壮大,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政策和措施,对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今年6月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正式实施,明确微短剧施行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
何天平说:“网络微短剧作为当前网络视听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合规方面本身就应当遵循一般性的审核流程和价值规范,《通知》的推行,是引导微短剧业态走向成熟化、规范化的重要一步。”此外,这也是压实平台责任的重要举措。他认为,未来会有更多可能的“微短剧+”形态,比如“微短剧+技术”“微短剧+实体经济”“微短剧+品牌”等,这也为微短剧的发展前景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修音”无法带来
真实的演唱之美
据光明日报,前段时间,一档音乐节目以“全程直播无修音”方式开播。这个节目不仅呈现了歌手们的真实演唱水平,也引起人们对音乐综艺领域长期存在的修音现象的关注。
艺术工作是项技艺性很强的工作,专业歌手都应靠唱功“吃饭”,而扎实的“唱功”来自勤学苦练。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要把磨炼技艺当成一种日常习惯。所以,老一辈歌唱家,无不把吊嗓子当成每天的必修课。如今有了修音技术,每天练功吊嗓子的专业歌手越来越少,不少歌手都在“吃老本”,到了舞台上,技艺不够,只能修音来凑。有些歌手现场演唱能力很差,完全依赖后期修音,被歌迷称为“录音棚歌手”。
从近两年的音乐实践来看,观众的审美水准在提升,审美需求也在改变。在歌唱活动中,相较于歌声的“好听”,观众更看重歌手的真实或者说真诚——希望通过歌声,看到歌手真实的唱功、真诚的情感以及歌声所反映的大众的真实生活。观众对各种假唱行为越来越反感,使用修音手段的音乐综艺节目越来越不受欢迎,原因就在这里。近来,不使用任何修音手段、唱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音乐节目受到广泛关注,同样彰显了观众对“真”的认可。
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修音本无对错,歌唱艺术的发展也需要修音技术提供支撑。但歌手不能将修音技术当成自己唱功不行的“遮羞布”,更不能将其当作包打天下的“万能胶”。
解开“中国旅行”
流量密码
据经济日报,“China Travel”(中国旅行)的流量热潮创造了一句英式中文“city不city”,演绎成为城市化、洋气、新颖、刺激的形容词。同时带来一个问题:我们准备好了吗?与国内网红城市旅游热类似,应对的关键依然是维护市场秩序和创新消费场景。
考虑到消费习惯、语言文化等差异,各地有必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中国的消费文化,让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规则,从而减少消费纠纷的发生,还能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友谊。此外,创新消费场景也很重要。例如可以适应外国游客需求,推出一些有特色的外语定制团,一起包饺子、烙馅饼、做漆扇,体验地道的本地生活,也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入境游能够带来经济收益,但其意义绝不止于经济层面。在流量热潮下,我们更要坚决守护好每一个消费者,持续打造公平、透明、安全的消费环境。也期待来到中国的外国友人都能留下美好回忆,成为中国故事的见证者和传播者。
打着历史名人旗号,
岂能哗众取宠
据中国青年报,最近,一些打着名人旗号的“纪念活动”和“学术会议”引起不少关注和争议。相关部门并非没有意识到这类活动的潜在危害性。2023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中宣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论坛活动规范管理的通知》,特别提到“随意冠以高规格名号,主题交叉重复、内容空泛等问题”,并要求“各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本领域论坛活动的业务指导和行业监管”。
很多地方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一定非要蹭历史名人和“超级大IP”才有市场。比如,新疆喀什、云南西双版纳等地,集中展现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风貌,具有很强的旅游市场竞争力。一些地区虽然缺少秀美山川,却有独特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具备差异化的旅游价值。关键在于相关部门认真梳理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寻找个性化的亮点,创建属于自己的独特卖点。如果只是一味蹭历史文化名人的流量,绝非发展本地文旅事业的上策。
随着国人历史文化素养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轻易辨认一场关于历史文化名人的学术活动到底靠不靠谱。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倒逼那些“专家学者”少些哗众取宠,踏实做学问,才能真正赢得尊重和支持。
(□记者 朱子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