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共议、宣传宣讲、走访接访、谈心谈话,莱芜区——

“四项制度”提升服务群众能力水平

2024-07-04 作者: 赵国陆 申红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赵国陆 申红

  今年以来,济南市莱芜区探索推行以共商共议、宣传宣讲、走访接访、谈心谈话为主要内容的“四项制度”,增强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意识,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拉近干群距离,提升群众的满意度、认同感。
  近日,莱芜区牛泉镇西牛泉村的会议室内,镇村干部围绕如何用流量赋能村庄产业展开讨论:“好的产品急需一个新的销路,网络直播我想试试。”“成功的直播离不开专业的活动策划、技术指导和设备支持。”……
  新搭建的“书记直播间”已经直播6次,销售额1万余元,成功迈出了电商助农的第一步。
  机关干部下沉到基层一线,参加议事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了解群众急难愁盼,是莱芜区推行共商共议制度的重要举措,最大限度团结凝聚集体智慧力量,商出新思路、议出新活力,为进一步做强产业、振兴乡村、维护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莱芜区凤城街道石花园社区党员集思广益,针对园丁小区停车难、停车乱的“老大难”,探讨出了制定停车公约、为到访车辆发放亲友车证等新办法。
  依托共商共议制度,对村(社区)内重大事项、难点问题,基层党员干部沉下身子、竖起耳朵,登门征求意见、询问诉求、寻求对策,把话语权交给群众,真正让群众由“旁观者”成为“参与者”。
  口镇街道在谷堆山村入户宣传惠民政策时,了解核实李女士家庭状况后,按政策纳入低保家庭,有力保障了其基本生活。有了这份兜底保障,她一家人心里踏实了不少。镇街机关干部走进田间地头、蔬菜大棚、幸福食堂等,眼勤多看、嘴勤多问、手勤多做、腿勤多跑,把惠民政策送到村民身边,实现了变群众“找上来”为干部“走下去”,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为民服务更加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莱芜区杨庄镇朱屈街村的朱先生因病行动不便,残联部门上门服务,按照标准评定残疾等级,顺利为其办理了残疾证。
  “有困难上门帮助,有纠纷上门调解,有意见上门请教。”莱芜区扎实推进上门走访接访制度,及时走访了解困难群众所需所盼,主动上门办理医保、残疾证等手续证件,将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真正做到居民诉求“速响应”、群众服务“零距离”。
  今年6月初,包户干部在日常走访时,一直联系不上羊里街道辛兴东北村的独居老人韩秀兰,紧急通知村干部,爬墙进屋后,原来老人病倒了,幸亏发现及时,送医治疗后已无大碍。
  为了使干部把群众的“烦心事”当作自己的分内事,莱芜区积极推行走访接访、谈心谈话等制度,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畅通服务群众的渠道,及时高效提供便民服务,做到群众有需求,干部有服务,练就为民服务“百事通”本领,当好群众“暖心人”。
  随着“四项制度”的推进落实,党员干部成为民意收集员、矛盾调解员、生活服务员。同时,建立了问题有效防范、发现、解决、反馈治理的长效机制,截至目前,该区累计解决群众各类困难问题3109个,打通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的最后一环,基层社会治理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本报记者 赵国陆 申红

  今年以来,济南市莱芜区探索推行以共商共议、宣传宣讲、走访接访、谈心谈话为主要内容的“四项制度”,增强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意识,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拉近干群距离,提升群众的满意度、认同感。
  近日,莱芜区牛泉镇西牛泉村的会议室内,镇村干部围绕如何用流量赋能村庄产业展开讨论:“好的产品急需一个新的销路,网络直播我想试试。”“成功的直播离不开专业的活动策划、技术指导和设备支持。”……
  新搭建的“书记直播间”已经直播6次,销售额1万余元,成功迈出了电商助农的第一步。
  机关干部下沉到基层一线,参加议事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了解群众急难愁盼,是莱芜区推行共商共议制度的重要举措,最大限度团结凝聚集体智慧力量,商出新思路、议出新活力,为进一步做强产业、振兴乡村、维护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莱芜区凤城街道石花园社区党员集思广益,针对园丁小区停车难、停车乱的“老大难”,探讨出了制定停车公约、为到访车辆发放亲友车证等新办法。
  依托共商共议制度,对村(社区)内重大事项、难点问题,基层党员干部沉下身子、竖起耳朵,登门征求意见、询问诉求、寻求对策,把话语权交给群众,真正让群众由“旁观者”成为“参与者”。
  口镇街道在谷堆山村入户宣传惠民政策时,了解核实李女士家庭状况后,按政策纳入低保家庭,有力保障了其基本生活。有了这份兜底保障,她一家人心里踏实了不少。镇街机关干部走进田间地头、蔬菜大棚、幸福食堂等,眼勤多看、嘴勤多问、手勤多做、腿勤多跑,把惠民政策送到村民身边,实现了变群众“找上来”为干部“走下去”,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为民服务更加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莱芜区杨庄镇朱屈街村的朱先生因病行动不便,残联部门上门服务,按照标准评定残疾等级,顺利为其办理了残疾证。
  “有困难上门帮助,有纠纷上门调解,有意见上门请教。”莱芜区扎实推进上门走访接访制度,及时走访了解困难群众所需所盼,主动上门办理医保、残疾证等手续证件,将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真正做到居民诉求“速响应”、群众服务“零距离”。
  今年6月初,包户干部在日常走访时,一直联系不上羊里街道辛兴东北村的独居老人韩秀兰,紧急通知村干部,爬墙进屋后,原来老人病倒了,幸亏发现及时,送医治疗后已无大碍。
  为了使干部把群众的“烦心事”当作自己的分内事,莱芜区积极推行走访接访、谈心谈话等制度,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畅通服务群众的渠道,及时高效提供便民服务,做到群众有需求,干部有服务,练就为民服务“百事通”本领,当好群众“暖心人”。
  随着“四项制度”的推进落实,党员干部成为民意收集员、矛盾调解员、生活服务员。同时,建立了问题有效防范、发现、解决、反馈治理的长效机制,截至目前,该区累计解决群众各类困难问题3109个,打通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的最后一环,基层社会治理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