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 谱写文化强省新篇章
——省政协提案助力文化“两创”
2024-07-0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齐鲁大地文化底蕴深厚。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以来,广大政协委员和政协各参加单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响应“两创”方针,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创新,积极探索文化繁荣发展新路径,推动山东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打造儒家文化宣传“主阵地”
省政协委员、山东画院青年画院院长孙棋认为,山东应打造儒家文化宣传“主阵地”,创新宣传学习方式,推动儒家文化传承与弘扬。
(一)创新儒家文化传承宣传手段。重新梳理儒家文化标志性资源,加大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等项目的建设力度,做好夫子洞的开发和建设,联动儒家文化地标性资源共同打造儒家文化圣地。发挥节事活动带动效应,提升办节层次水平。
(二)培育山东儒家文脉传承使者。利用大中小学校的现有师资,定期到社区及企事业单位进行儒家文化宣讲,以实际行动提升民众文化素养。鼓励大中小学学生到儒家文化景点做志愿者,培养一批义务宣讲员宣讲儒家文化。加大对儒家文化名家、儒家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儒学研究带头人、儒学传承人。
(三)活化儒家文化传承活动载体。整合社会各类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资源,创新推出以传播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祭孔乐舞、山东地域特色儒家文化吟诵展演、山东快书、山东地方戏剧等演出。发展研学旅游与文博旅游,做好儒家文化产业化链条文章,做大做强儒家文化产业。
加强山东省大遗址保护与活化利用
大遗址是指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库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文物资源。省政协委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孙波建议:
(一)发挥属地职能,压实主体责任。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山东省文物行政执法巡查工作制度》等法律法规,认真落实考古前置制度,结合本区域内文物资源特点,做好文物保护的整体规划,实现大遗址“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二)规划引领前行,推进保用并举。各大遗址保护管理机构可根据大遗址保护发展实际需求,编制遗址公园建设方案。落实“多规合一”,将遗址保护规划接入各级行政区域内的国土空间规划,做好规划与相关区域的城乡规划以及交通建设、环境保护和风景名胜等专项规划的衔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扫除遗址风险,筑牢安全屏障。开展遗址本体保护研究、遗址区植被配置和作物种植研究、土地利用实施对策研究等专项研究。制定规范化的维护制度和具体工作措施,并列入遗址保护规划。健全遗址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防护设施和措施。
(四)激活遗址潜能,活化利用模式。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宣传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扩大大遗址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举办大型会展、特色节庆、品牌赛事、文化演艺等各类活动,打造大遗址文化标识。
振兴山东地方戏曲
山东地方戏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地方戏的本土特色能够让齐鲁文化的独特性更加鲜明,也能够为山东文旅品牌增添更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性魅力和竞争力。省政协委员、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民进山东艺术学院支部主委王伟建议:
(一)策划地方戏名伶培育工程,助力青年戏曲演员成长。可采取老艺术家传授、戏曲院校深造、戏曲大赛等形式,让地方戏青年演员专心练好戏曲基本功,有实力走向全国性展演舞台。
(二)融合古典与现代文化精髓,打造本土精粹剧目。重视挖掘本省传统文化资源,比如,改编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相关故事为舞台演出剧目。借鉴越剧新编剧目《新龙门客栈》《甄嬛传》成功经验,将当代互联网大IP搬演到舞台上。
(三)多渠道拓展地方戏传播路径,培育观剧群体。电视台设立专门的地方戏频道、组织戏曲电视大赛等,报纸等媒体开辟介绍、评论山东地方戏的专栏,各地方戏院团将本剧种经典剧目的录音录像投放到网络平台,文艺评论家通过文艺评论,不断提高观众的戏曲审美。
(四)发挥地方戏在文旅产业中的影响力,打造“软实力”引擎。各地方戏院团发扬老一代戏曲艺术家“跑码头”的传统,让全省城市和农村的观众都有机会看到现场演出。联合省内各地的文化遗产基地、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公园等,共同打造山东文旅品牌特色。
(□通讯员 杜海林 记者 魏然 整理)
打造儒家文化宣传“主阵地”
省政协委员、山东画院青年画院院长孙棋认为,山东应打造儒家文化宣传“主阵地”,创新宣传学习方式,推动儒家文化传承与弘扬。
(一)创新儒家文化传承宣传手段。重新梳理儒家文化标志性资源,加大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等项目的建设力度,做好夫子洞的开发和建设,联动儒家文化地标性资源共同打造儒家文化圣地。发挥节事活动带动效应,提升办节层次水平。
(二)培育山东儒家文脉传承使者。利用大中小学校的现有师资,定期到社区及企事业单位进行儒家文化宣讲,以实际行动提升民众文化素养。鼓励大中小学学生到儒家文化景点做志愿者,培养一批义务宣讲员宣讲儒家文化。加大对儒家文化名家、儒家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儒学研究带头人、儒学传承人。
(三)活化儒家文化传承活动载体。整合社会各类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资源,创新推出以传播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祭孔乐舞、山东地域特色儒家文化吟诵展演、山东快书、山东地方戏剧等演出。发展研学旅游与文博旅游,做好儒家文化产业化链条文章,做大做强儒家文化产业。
加强山东省大遗址保护与活化利用
大遗址是指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库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文物资源。省政协委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孙波建议:
(一)发挥属地职能,压实主体责任。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山东省文物行政执法巡查工作制度》等法律法规,认真落实考古前置制度,结合本区域内文物资源特点,做好文物保护的整体规划,实现大遗址“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二)规划引领前行,推进保用并举。各大遗址保护管理机构可根据大遗址保护发展实际需求,编制遗址公园建设方案。落实“多规合一”,将遗址保护规划接入各级行政区域内的国土空间规划,做好规划与相关区域的城乡规划以及交通建设、环境保护和风景名胜等专项规划的衔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扫除遗址风险,筑牢安全屏障。开展遗址本体保护研究、遗址区植被配置和作物种植研究、土地利用实施对策研究等专项研究。制定规范化的维护制度和具体工作措施,并列入遗址保护规划。健全遗址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防护设施和措施。
(四)激活遗址潜能,活化利用模式。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宣传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扩大大遗址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举办大型会展、特色节庆、品牌赛事、文化演艺等各类活动,打造大遗址文化标识。
振兴山东地方戏曲
山东地方戏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地方戏的本土特色能够让齐鲁文化的独特性更加鲜明,也能够为山东文旅品牌增添更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性魅力和竞争力。省政协委员、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民进山东艺术学院支部主委王伟建议:
(一)策划地方戏名伶培育工程,助力青年戏曲演员成长。可采取老艺术家传授、戏曲院校深造、戏曲大赛等形式,让地方戏青年演员专心练好戏曲基本功,有实力走向全国性展演舞台。
(二)融合古典与现代文化精髓,打造本土精粹剧目。重视挖掘本省传统文化资源,比如,改编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相关故事为舞台演出剧目。借鉴越剧新编剧目《新龙门客栈》《甄嬛传》成功经验,将当代互联网大IP搬演到舞台上。
(三)多渠道拓展地方戏传播路径,培育观剧群体。电视台设立专门的地方戏频道、组织戏曲电视大赛等,报纸等媒体开辟介绍、评论山东地方戏的专栏,各地方戏院团将本剧种经典剧目的录音录像投放到网络平台,文艺评论家通过文艺评论,不断提高观众的戏曲审美。
(四)发挥地方戏在文旅产业中的影响力,打造“软实力”引擎。各地方戏院团发扬老一代戏曲艺术家“跑码头”的传统,让全省城市和农村的观众都有机会看到现场演出。联合省内各地的文化遗产基地、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公园等,共同打造山东文旅品牌特色。
(□通讯员 杜海林 记者 魏然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