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留守妇女“蝶变”折射乡村振兴文化动能——
工笔画勾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4-07-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赵念东
本报通讯员 蒋晨曦
夏至时节,巨野县田桥镇东祝村绿树掩映,一片葱郁。“学习工笔画要懂得如何运笔,尤其要熟练掌握两支画笔在手中交替使用的技巧。”东祝村500余平方米的村级书画院内,县优秀培训画师、“声动巨野·画室宣讲”金牌宣讲员王桂芹正给前来学习工笔画的村民讲解绘画技巧。而几年前,她还是一名普通农村留守妇女。
“自从结婚后,我就和丈夫一直在外地打工挣钱。随着家中老人年事渐高,孩子上学,我便回家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与其他留守妇女一样,照顾老人和孩子几乎占据了王桂芹生活的全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工笔画,这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
通过当地政府的牵线搭桥,王桂芹进入书画院接受免费培训。在画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她逐渐掌握了工笔画的精髓。从此,“农忙扛锄头,农闲拿画笔”成为她生活的常态。她的画作技艺日益精进,作品价格也水涨船高,从几十元攀升至数千元。更重要的是,工笔画不仅为她带来了经济上的收益,更成为她精神上的寄托。
“长时间接触下来,我愈发感受到工笔画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精神世界的大门,那里没有生活的忙碌和单调,如颜料般五彩斑斓,可以尽情挥洒自己的创意和情感,有一种精神上的富足感。”王桂芹说,在这种氛围下,孩子在她画画时也自觉陪在一旁学习,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家里温馨而又安静,再没有唠叨和呵斥。
王桂芹“蝶变”的故事,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妇女加入工笔画的队伍中,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播者。她们用画笔描绘着家乡的美景,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目前,巨野县已发展绘画专业村50个,绘画专业镇8个,基层画院56家,书画培训机构160余家,实现了镇镇有书画院、村村有书画室。其中,东祝书画院作为村级书画院,自成立以来累计培训了画师150余人,成为巨野县书画文化遍地开花的一个印证。
在巨野,工笔画以其独特的魅力正悄然改变着当地村民的精神面貌,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村民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更为她们的精神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滋养。一个个“王桂芹”经历从田间地头到艺术殿堂的“蝶变”,再到如今传播乡村文化的使者,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她们的故事不仅见证了其个人成长与蜕变,更是菏泽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缩影。
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近年来,菏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积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聚焦系统化、集群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发展策略。通过系统化的规划引领,筑牢乡村文化振兴的坚实基石,从顶层设计层面为文化产业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集群化的发展模式下,菏泽市积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高地,遵循“一县一业”的发展思路,推动各县区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巨野工笔牡丹画、曹县汉服和木雕、鄄城及牡丹区的鲁锦、郓城的酒类包装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群,彰显了菏泽市文化产业的独特魅力。
市场化运营是激活乡村文化振兴活力的关键。菏泽市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通过举办高质量的文化旅游活动、拓展多元化市场、突出数字化引领等方式,充分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活力。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品牌化宣推是提升乡村文化振兴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菏泽市通过打造高规格的交流平台、在高层次媒体上进行宣传推广、参与高水平的文明互鉴等方式,不断提升菏泽市文化产业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增强菏泽市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下一步,菏泽市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传承创新、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挖掘创造等多方面的努力,积极探索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路径,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更多力量。”菏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临说。
本报通讯员 蒋晨曦
夏至时节,巨野县田桥镇东祝村绿树掩映,一片葱郁。“学习工笔画要懂得如何运笔,尤其要熟练掌握两支画笔在手中交替使用的技巧。”东祝村500余平方米的村级书画院内,县优秀培训画师、“声动巨野·画室宣讲”金牌宣讲员王桂芹正给前来学习工笔画的村民讲解绘画技巧。而几年前,她还是一名普通农村留守妇女。
“自从结婚后,我就和丈夫一直在外地打工挣钱。随着家中老人年事渐高,孩子上学,我便回家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与其他留守妇女一样,照顾老人和孩子几乎占据了王桂芹生活的全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工笔画,这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
通过当地政府的牵线搭桥,王桂芹进入书画院接受免费培训。在画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她逐渐掌握了工笔画的精髓。从此,“农忙扛锄头,农闲拿画笔”成为她生活的常态。她的画作技艺日益精进,作品价格也水涨船高,从几十元攀升至数千元。更重要的是,工笔画不仅为她带来了经济上的收益,更成为她精神上的寄托。
“长时间接触下来,我愈发感受到工笔画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精神世界的大门,那里没有生活的忙碌和单调,如颜料般五彩斑斓,可以尽情挥洒自己的创意和情感,有一种精神上的富足感。”王桂芹说,在这种氛围下,孩子在她画画时也自觉陪在一旁学习,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家里温馨而又安静,再没有唠叨和呵斥。
王桂芹“蝶变”的故事,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妇女加入工笔画的队伍中,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播者。她们用画笔描绘着家乡的美景,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目前,巨野县已发展绘画专业村50个,绘画专业镇8个,基层画院56家,书画培训机构160余家,实现了镇镇有书画院、村村有书画室。其中,东祝书画院作为村级书画院,自成立以来累计培训了画师150余人,成为巨野县书画文化遍地开花的一个印证。
在巨野,工笔画以其独特的魅力正悄然改变着当地村民的精神面貌,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村民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更为她们的精神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滋养。一个个“王桂芹”经历从田间地头到艺术殿堂的“蝶变”,再到如今传播乡村文化的使者,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她们的故事不仅见证了其个人成长与蜕变,更是菏泽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缩影。
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近年来,菏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积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聚焦系统化、集群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发展策略。通过系统化的规划引领,筑牢乡村文化振兴的坚实基石,从顶层设计层面为文化产业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集群化的发展模式下,菏泽市积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高地,遵循“一县一业”的发展思路,推动各县区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巨野工笔牡丹画、曹县汉服和木雕、鄄城及牡丹区的鲁锦、郓城的酒类包装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群,彰显了菏泽市文化产业的独特魅力。
市场化运营是激活乡村文化振兴活力的关键。菏泽市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通过举办高质量的文化旅游活动、拓展多元化市场、突出数字化引领等方式,充分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活力。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品牌化宣推是提升乡村文化振兴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菏泽市通过打造高规格的交流平台、在高层次媒体上进行宣传推广、参与高水平的文明互鉴等方式,不断提升菏泽市文化产业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增强菏泽市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下一步,菏泽市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传承创新、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挖掘创造等多方面的努力,积极探索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路径,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更多力量。”菏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