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
2024-06-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文旅”
在“旅”也在“文”
据《人民日报》,“文旅”在“旅”也在“文”,如何更好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旅行时的选择。
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转变。特别是对年轻人而言,文化体验越来越成为他们注重的旅游内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恰恰构成了各地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目的。比如,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借助新潮的玩法、丰富的民俗、个性的文创出圈。
夜校“编剧课”
火爆背后的刚需
据《解放日报》,今年,上海市民艺术夜校112门课程10秒内被报满。其中,新开的影视剧本创作班大受欢迎。
市民热心听讲“编剧课”,原因至少有三:增添艺术素养的需要,提升互动的必需,满足创作欲望的需要。能否把编剧创作班办好,师资是决定性因素。为此,围绕优化师资,学校既有必要邀请高等院校相关课程的老师参与教学培训,重视挖掘和联系一批有一定知名度并接地气的编剧创作者。编剧课课堂气氛如何,互动氛围是否良好,也是评判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参照。为此,夜校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做好铺垫工作。教师备课要备“两头”——既要备教材,又要提前布置预习材料,让听课者尽可能做好课前准备。
如果将市民艺术夜校面向市民进行开放招生,比作一个陶冶艺术情操、提高艺术素养的孵化器,那么,在帮助参训市民得以增添艺术修养的同时,他们也成了所在城市这片沃土上一颗颗新生的艺术“种子”。随着市民艺术夜校的开办,包括编剧创作班等课程的创设在内,不仅可以与其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丰富的联动与整合,也必然会在不断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的同时,进一步助推城市文明程度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可以“轻社交”
但别成孤岛
据《广州日报》,球有“球友”、吃饭有“饭搭子”、看电影有“票友”……似乎每一项活动的背后,都可以关联到不同的社交群体。调查显示,77.4%的受访青年觉得“轻量化”社交越来越普遍。
探其原因,首先是相处简单,“轻量”二字,意味着不用投入大量精力时间来维系情感。相较于需要定期维系感情的深度关系,“轻量化”社交可以是“已读不回”,也可以是“消息免打扰”。这种“看心情联系”的做法,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更低,精准性更强。其次是边界感较强。亲密且独立的社交关系是很多年轻人的理想图景。无论是参与活动,还是组局吃饭,既不需要有多少深层次的交流,也不必深究对方言行,这种“君子之交”让很多人找到了自己的社交舒适区。
将个人的社交完全轻量化显然也不可取。毕竟,轻量化社交只能满足一定的陪伴需求,无法提供深度的情感支持。当前,异地求学、就业正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切片,不妨把轻量化社交视作是社交关系的一种筛选,在志趣相投的圈层中寻找可以深度社交的伙伴,为自己扩圈。
“网红”
为什么沦为贬义词
据《北京日报》,“很反感这两个字……”在近日一档访谈节目中,董宇辉表示他不喜欢被人称作“网红”,在英语中该词被翻译成“Celebrity”,并不是一个褒义词,通常都是做一些非常蠢的事情,然后去吸引眼球的。
网红这个词在越来越频繁使用的同时也备受争议。在当下大众语境中,网红往往与昙花一现、哗众取宠,甚至群魔乱舞等联系在一起。推原论始,网红乃“网络红人”之简称,是伴随“人人都有麦克风”而来的新词,却何以这么快“臭大街”了?客观来说,网红天然与流量联系在一起。流量本无原罪,但随着流量经济大行其道,利用人性弱点推送碎片化、娱乐化乃至低级趣味的东西,一味往用户的痛点、痒点、爽点上戳,很大程度成为平台算法的底层逻辑。而这也刺激着无数主播疯狂“卷活”、不择手段。传播学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醒,要警惕公共话语的娱乐性和技术垄断带来的困惑。“流量至上”逻辑下,主播们使出浑身解数,甚至踏破底线红线,只为博得点赞打赏,又是否正在营造一种更低趣味的“娱乐至死”?
还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网红面临诸多争议,但“当网红”却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梦想。无论是指向一个群体,还是一个职业,网红都有其复杂性,热潮之下,应有更多对网红生态的冷静反思。
(□ 可新 新越 整理)
在“旅”也在“文”
据《人民日报》,“文旅”在“旅”也在“文”,如何更好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旅行时的选择。
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转变。特别是对年轻人而言,文化体验越来越成为他们注重的旅游内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恰恰构成了各地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目的。比如,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借助新潮的玩法、丰富的民俗、个性的文创出圈。
夜校“编剧课”
火爆背后的刚需
据《解放日报》,今年,上海市民艺术夜校112门课程10秒内被报满。其中,新开的影视剧本创作班大受欢迎。
市民热心听讲“编剧课”,原因至少有三:增添艺术素养的需要,提升互动的必需,满足创作欲望的需要。能否把编剧创作班办好,师资是决定性因素。为此,围绕优化师资,学校既有必要邀请高等院校相关课程的老师参与教学培训,重视挖掘和联系一批有一定知名度并接地气的编剧创作者。编剧课课堂气氛如何,互动氛围是否良好,也是评判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参照。为此,夜校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做好铺垫工作。教师备课要备“两头”——既要备教材,又要提前布置预习材料,让听课者尽可能做好课前准备。
如果将市民艺术夜校面向市民进行开放招生,比作一个陶冶艺术情操、提高艺术素养的孵化器,那么,在帮助参训市民得以增添艺术修养的同时,他们也成了所在城市这片沃土上一颗颗新生的艺术“种子”。随着市民艺术夜校的开办,包括编剧创作班等课程的创设在内,不仅可以与其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丰富的联动与整合,也必然会在不断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的同时,进一步助推城市文明程度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可以“轻社交”
但别成孤岛
据《广州日报》,球有“球友”、吃饭有“饭搭子”、看电影有“票友”……似乎每一项活动的背后,都可以关联到不同的社交群体。调查显示,77.4%的受访青年觉得“轻量化”社交越来越普遍。
探其原因,首先是相处简单,“轻量”二字,意味着不用投入大量精力时间来维系情感。相较于需要定期维系感情的深度关系,“轻量化”社交可以是“已读不回”,也可以是“消息免打扰”。这种“看心情联系”的做法,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更低,精准性更强。其次是边界感较强。亲密且独立的社交关系是很多年轻人的理想图景。无论是参与活动,还是组局吃饭,既不需要有多少深层次的交流,也不必深究对方言行,这种“君子之交”让很多人找到了自己的社交舒适区。
将个人的社交完全轻量化显然也不可取。毕竟,轻量化社交只能满足一定的陪伴需求,无法提供深度的情感支持。当前,异地求学、就业正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切片,不妨把轻量化社交视作是社交关系的一种筛选,在志趣相投的圈层中寻找可以深度社交的伙伴,为自己扩圈。
“网红”
为什么沦为贬义词
据《北京日报》,“很反感这两个字……”在近日一档访谈节目中,董宇辉表示他不喜欢被人称作“网红”,在英语中该词被翻译成“Celebrity”,并不是一个褒义词,通常都是做一些非常蠢的事情,然后去吸引眼球的。
网红这个词在越来越频繁使用的同时也备受争议。在当下大众语境中,网红往往与昙花一现、哗众取宠,甚至群魔乱舞等联系在一起。推原论始,网红乃“网络红人”之简称,是伴随“人人都有麦克风”而来的新词,却何以这么快“臭大街”了?客观来说,网红天然与流量联系在一起。流量本无原罪,但随着流量经济大行其道,利用人性弱点推送碎片化、娱乐化乃至低级趣味的东西,一味往用户的痛点、痒点、爽点上戳,很大程度成为平台算法的底层逻辑。而这也刺激着无数主播疯狂“卷活”、不择手段。传播学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醒,要警惕公共话语的娱乐性和技术垄断带来的困惑。“流量至上”逻辑下,主播们使出浑身解数,甚至踏破底线红线,只为博得点赞打赏,又是否正在营造一种更低趣味的“娱乐至死”?
还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网红面临诸多争议,但“当网红”却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梦想。无论是指向一个群体,还是一个职业,网红都有其复杂性,热潮之下,应有更多对网红生态的冷静反思。
(□ 可新 新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