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螳螂生
2024-06-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滕州市前掌大46号墓出土商代螳螂形玉佩
|
□ 本报记者 卢昱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6月5日,芒种款款降临齐鲁大地。此时节,植物生长之势极盛,动物也在阳光雨露的照拂和一草一木的生长变化中,敏锐地捕捉着时令的变化。
古人将芒种时特有的物候概括为“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三种代表性的现象,勾勒出芒种的轮廓:前一年深秋被产下的螳螂卵逐渐孵化,晶莹剔透的小螳螂从卵中一一爬出,由软变硬,迅速四散。古人对螳螂有着特殊的观察视角。尤其是螳螂文化形象和意义的演变,成为人文社会传承的一个有趣侧面。
同为昆虫界最早进军文艺界的明星,相比“居高声自远”的蝉,螳螂的名声既微弱又不太好。其他昆虫如蚕、蝉等在文献古籍中有诸多记载,关于螳螂的记载则数量较少。《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有20篇提及昆虫,记录了27个昆虫名称,出现频次较高的是贼、蟊、蜩、阜螽、草虫和蚕等,其中并无螳螂的记载。
记载螳螂较早的,比如《尔雅·释虫》有“莫貈,蟷螂,蛑”,另有“不过,蟷蠰,其子蜱蛸”。《礼记·月令》中有:“小暑至,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指出螳螂生长习性与时间气候的关系。值得说明的是,这里的“小暑”是五月节,后与芒种相互交叉,合二为一。
在考古中,也有螳螂的身影。如商周出土玉器中有一种螳螂形玉佩,体量不足10厘米,寥寥数刀即刻画出昆虫的头躯四肢,造型简洁生动。比如在滕州市前掌大46号墓出土的一例商代螳螂形玉佩。玉佩长6.5厘米,宽1.17厘米。玉质淡青,双面雕,头部为三角形,特意刻画出鼓凸的圆眼。细长颈,刀足前伸,腹部肥大,背部刻画出了覆盖的薄翼和七个腹节。
关于螳螂的典故,《庄子·外篇·山木》中有: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在庄子眼里,螳螂捕蝉是“执翳而搏之”,“翳”意为遮蔽、遮掩。螳螂是借绿叶的保护色得以接近蝉,然而一旦它接近蝉,便因前利而不能顾后之害。
《韩诗外传》卷八中有齐庄公出猎的记载,说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齐庄公问其守卫道:“此何虫也?”守卫答:“此螳螂也。其为虫,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庄公曰:“以为人,必为天下勇士矣。”于是回车避之。对此,《庄子内篇·人间世》评价:“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在以上两则典故中,螳螂有捕食和勇武之意,后逐渐演变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和“螳臂当车”之典故。而螳螂形态最主要的是有粗大呈镰刀状的前足一对,腿节与胫节有钩状刺,便于捕捉食物,很早就被古人比喻为斧。《后汉书·袁绍传》:“乃欲运螳螂之斧,御隆车之隧。”
唐代诗人戴叔伦在《画蝉》中咏道“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丝毫没有对螳螂敏捷身手的欣赏,倒是对猎物给予了无限的同情。宋代院画小品中常见鱼虾、蜻蜓、蝴蝶、蝉、螳螂等题材,描摹的则是文人崇尚自然的写生意趣,这种趣味也被其他工艺品制作如金银首饰所借鉴。
虽然斯文的书生无法对骁勇的螳螂给予感同身受的敬佩,但山东人对螳螂勇猛的演绎,可谓淋漓尽致。明末清初,有位叫王郎的武术家在芒种时节的崂山上,堂前偶见螳螂之灵巧而激烈,便开始观察研究它们戏斗时每个细微的神态动作:两个前臂勾、搂、卦、劈,快速灵巧;腰身仰、俯、拧、旋,灵活多变;步法踏实、稳固,闪展腾挪;精神层面则是意念高度集中、刚毅机智。很快,王郎便模仿、编制出“螳螂拳”。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6月5日,芒种款款降临齐鲁大地。此时节,植物生长之势极盛,动物也在阳光雨露的照拂和一草一木的生长变化中,敏锐地捕捉着时令的变化。
古人将芒种时特有的物候概括为“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三种代表性的现象,勾勒出芒种的轮廓:前一年深秋被产下的螳螂卵逐渐孵化,晶莹剔透的小螳螂从卵中一一爬出,由软变硬,迅速四散。古人对螳螂有着特殊的观察视角。尤其是螳螂文化形象和意义的演变,成为人文社会传承的一个有趣侧面。
同为昆虫界最早进军文艺界的明星,相比“居高声自远”的蝉,螳螂的名声既微弱又不太好。其他昆虫如蚕、蝉等在文献古籍中有诸多记载,关于螳螂的记载则数量较少。《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有20篇提及昆虫,记录了27个昆虫名称,出现频次较高的是贼、蟊、蜩、阜螽、草虫和蚕等,其中并无螳螂的记载。
记载螳螂较早的,比如《尔雅·释虫》有“莫貈,蟷螂,蛑”,另有“不过,蟷蠰,其子蜱蛸”。《礼记·月令》中有:“小暑至,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指出螳螂生长习性与时间气候的关系。值得说明的是,这里的“小暑”是五月节,后与芒种相互交叉,合二为一。
在考古中,也有螳螂的身影。如商周出土玉器中有一种螳螂形玉佩,体量不足10厘米,寥寥数刀即刻画出昆虫的头躯四肢,造型简洁生动。比如在滕州市前掌大46号墓出土的一例商代螳螂形玉佩。玉佩长6.5厘米,宽1.17厘米。玉质淡青,双面雕,头部为三角形,特意刻画出鼓凸的圆眼。细长颈,刀足前伸,腹部肥大,背部刻画出了覆盖的薄翼和七个腹节。
关于螳螂的典故,《庄子·外篇·山木》中有: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在庄子眼里,螳螂捕蝉是“执翳而搏之”,“翳”意为遮蔽、遮掩。螳螂是借绿叶的保护色得以接近蝉,然而一旦它接近蝉,便因前利而不能顾后之害。
《韩诗外传》卷八中有齐庄公出猎的记载,说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齐庄公问其守卫道:“此何虫也?”守卫答:“此螳螂也。其为虫,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庄公曰:“以为人,必为天下勇士矣。”于是回车避之。对此,《庄子内篇·人间世》评价:“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在以上两则典故中,螳螂有捕食和勇武之意,后逐渐演变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和“螳臂当车”之典故。而螳螂形态最主要的是有粗大呈镰刀状的前足一对,腿节与胫节有钩状刺,便于捕捉食物,很早就被古人比喻为斧。《后汉书·袁绍传》:“乃欲运螳螂之斧,御隆车之隧。”
唐代诗人戴叔伦在《画蝉》中咏道“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丝毫没有对螳螂敏捷身手的欣赏,倒是对猎物给予了无限的同情。宋代院画小品中常见鱼虾、蜻蜓、蝴蝶、蝉、螳螂等题材,描摹的则是文人崇尚自然的写生意趣,这种趣味也被其他工艺品制作如金银首饰所借鉴。
虽然斯文的书生无法对骁勇的螳螂给予感同身受的敬佩,但山东人对螳螂勇猛的演绎,可谓淋漓尽致。明末清初,有位叫王郎的武术家在芒种时节的崂山上,堂前偶见螳螂之灵巧而激烈,便开始观察研究它们戏斗时每个细微的神态动作:两个前臂勾、搂、卦、劈,快速灵巧;腰身仰、俯、拧、旋,灵活多变;步法踏实、稳固,闪展腾挪;精神层面则是意念高度集中、刚毅机智。很快,王郎便模仿、编制出“螳螂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