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东港“融”之道

2024-06-11 作者: 马海燕 吴宝书 来源: 大众日报
  扫码查看大众新闻 客户端专题报道
  □ 本报记者 马海燕 马玉峰
       吴宝书

  黄海滩头千年睡,日照东岸巨港出。
  在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名单中,日照市东港区入选特色发展试点。眼下,这一偏居一隅的枕海小城,正以“融”之道向现代化海滨城市稳步迈进,书写着独特的高质量发展故事。
港产城融合
一座港口“活”起一个城

  “之前墨西哥的客户过来实地考察,惊叹我们公司离码头太近了!”日照恒盛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晓薇站在窗前指向直线距离不过数百米的日照港泊位码头,“那艘停靠的货轮装的就是我们刚从墨西哥进口来的矿石粉。”
  恒盛德所在的日照港国贸中心大楼上,聚集了一大批以煤炭矿石粉等大宗商品运输、综合能源、先进钢铁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为主导的临港产业。
  临港是东港区最大的区位优势,也是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因港而兴,近年来,东港区蹚出了一条港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子。
  港产城融合,简单来讲就是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促港,做好“强港、兴产、活城”三篇文章。立足港口,昌瑞达矿业、同心智行绿色转运等项目在东港落地投产。港口经济对东港全区GDP贡献率突破30%,涉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收120.1亿元,新纳统涉港产业链企业55家。“港口聚集的产业让东港的‘朋友圈’扩容升级,实现了以产兴城。”东港区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锋说。
  现在,东港区正发挥建材资源优势,与港口共同搭建矿产资源平台;布局石臼港区东区流程化工程,帮助港口扩规模、提效能。“除此之外,我们还与港口合作建设住宅区、中小学、医院,让港口职工更好地享受城市资源、消除后顾之忧。”东港区委书记刘祥龙说,城市正加速辐射带动港口扩容提质。
  一子落,满盘活。山东港口日照港2023年完成货物吞吐量5.22亿吨,与日照市共同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五个方面60项重点任务。
数实融合
老树发新枝,云端向地面

  一个“垂垂老矣”的酒店通信设备电子厂,摇身变成“数字化”大厂,难度有多大?
  走进山东比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特智能”),工人正通过数控屏熟练操控着各个生产设备。“每16秒就有一部电话机完成生产。”比特智能智造硬件总工程师王言卓介绍,在比特智能,每一条生产线都有自己的“大脑”,从组装到检测、再到包装覆膜,全程实行电脑控制。
  “以前一小时生产大概150部,需要四十多人,现在一小时能生产近200部,基本上只需五六个人。”行走在SMT车间里,王言卓指向快速运转的生产线,这是由比特智能自主研发、国内首创的全自动电话机生产线。
  “比特智能的数字化不只是机器换人,还正借力酒旅行业数智化进程,进军智慧酒店、智慧旅游细分领域。”东港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宋艳说。
  “东港的‘数’变别具一格,我们既有像比特智能这样实转数的升级,又有数向实的探索,以最大限度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刘祥龙说。
  在聚塑新材料工厂,功能不一的塑料颗粒在各条生产线上似面条般挤出成型。“我们依托资源和数据优势,为下游产业按需生产阻燃、抗静电、高光泽等不同性能的塑料产品。”山东聚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项泽华说。2023年12月,聚塑新材料工厂在空港经济开发区正式投产,服务国内2.3万余家中小微塑化企业的聚塑云平台从“云端”落地。“聚塑新材料工厂建设了50条高端改性塑料生产线,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5亿元。”项泽华告诉记者。
  “落户在日照产业互联网总部基地的不少企业都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宋艳介绍,基地目前已进驻产业互联网项目21个,年交易规模达500亿元。
城乡融合
工业余热进村入户,城乡抱团成长

  “我这三个养虾棚去年收入在三四十万元左右。”涛雒镇大朝阳村村民王劲松扬起一把饲料,养虾池里无数虾苗瞬间扑腾跳跃起来。“养虾池水温要维持在27度左右,之前冬天,我们村的养殖户都是靠自烧锅炉或者用电热棒来维持,今年,这些小虾苗也能住上‘暖气房’了!”王劲松走向门外,一台台挖掘机正在作业,一根根供热管道躺在道路两侧。不久之后,来自山钢集团日照公司的钢工业余热将顺着管道输送到700余户养殖户家中,可供养殖大棚水体加热约120万立方米。
  “现在,涛雒镇8个社区2500余户居民家中也都通过余热采暖,冬天屋里温度能达到23摄氏度。”涛雒镇桥东头村安置区村民王伟成对余热采暖很是满意。
  “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城乡资源的互联互通、互相融合,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幸福。”涛雒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季鹏说。
  为进一步促进城乡资源互联共通,从2022年起,东港创新开展了“四联共促”活动,推动政策、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向乡村聚集、向基层下沉。截至目前,为帮联村新建产业项目71个,投资金额逾1.8亿元,60%的村集体经济超过20万元。
  作为主城区,东港农村地域面积相对其他区县较小,人口少,但小而精、小而特正是东港推动城乡融合的优势所在。
  眼下,正值蓝莓采摘期,陈疃镇蓝莓采摘园里成片饱满的“蓝色宝石”缀满枝头,惹人垂涎。目前陈疃镇全镇蓝莓种植面积达2.5万亩,带动周边镇村1万余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刘祥龙介绍,东港打造形成了后村绿茶、陈疃蓝莓、西湖食用菌、南湖苗木、涛雒渔业等八大特色产业,成功创建了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个省级以上产业强镇。
  一个“融”字,被东港写得苍劲有力。黄海滩头,枕海小城正拔节生长。
  □ 本报记者 马海燕 马玉峰
       吴宝书

  黄海滩头千年睡,日照东岸巨港出。
  在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名单中,日照市东港区入选特色发展试点。眼下,这一偏居一隅的枕海小城,正以“融”之道向现代化海滨城市稳步迈进,书写着独特的高质量发展故事。
港产城融合
一座港口“活”起一个城

  “之前墨西哥的客户过来实地考察,惊叹我们公司离码头太近了!”日照恒盛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晓薇站在窗前指向直线距离不过数百米的日照港泊位码头,“那艘停靠的货轮装的就是我们刚从墨西哥进口来的矿石粉。”
  恒盛德所在的日照港国贸中心大楼上,聚集了一大批以煤炭矿石粉等大宗商品运输、综合能源、先进钢铁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为主导的临港产业。
  临港是东港区最大的区位优势,也是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因港而兴,近年来,东港区蹚出了一条港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子。
  港产城融合,简单来讲就是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促港,做好“强港、兴产、活城”三篇文章。立足港口,昌瑞达矿业、同心智行绿色转运等项目在东港落地投产。港口经济对东港全区GDP贡献率突破30%,涉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收120.1亿元,新纳统涉港产业链企业55家。“港口聚集的产业让东港的‘朋友圈’扩容升级,实现了以产兴城。”东港区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锋说。
  现在,东港区正发挥建材资源优势,与港口共同搭建矿产资源平台;布局石臼港区东区流程化工程,帮助港口扩规模、提效能。“除此之外,我们还与港口合作建设住宅区、中小学、医院,让港口职工更好地享受城市资源、消除后顾之忧。”东港区委书记刘祥龙说,城市正加速辐射带动港口扩容提质。
  一子落,满盘活。山东港口日照港2023年完成货物吞吐量5.22亿吨,与日照市共同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五个方面60项重点任务。
数实融合
老树发新枝,云端向地面

  一个“垂垂老矣”的酒店通信设备电子厂,摇身变成“数字化”大厂,难度有多大?
  走进山东比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特智能”),工人正通过数控屏熟练操控着各个生产设备。“每16秒就有一部电话机完成生产。”比特智能智造硬件总工程师王言卓介绍,在比特智能,每一条生产线都有自己的“大脑”,从组装到检测、再到包装覆膜,全程实行电脑控制。
  “以前一小时生产大概150部,需要四十多人,现在一小时能生产近200部,基本上只需五六个人。”行走在SMT车间里,王言卓指向快速运转的生产线,这是由比特智能自主研发、国内首创的全自动电话机生产线。
  “比特智能的数字化不只是机器换人,还正借力酒旅行业数智化进程,进军智慧酒店、智慧旅游细分领域。”东港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宋艳说。
  “东港的‘数’变别具一格,我们既有像比特智能这样实转数的升级,又有数向实的探索,以最大限度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刘祥龙说。
  在聚塑新材料工厂,功能不一的塑料颗粒在各条生产线上似面条般挤出成型。“我们依托资源和数据优势,为下游产业按需生产阻燃、抗静电、高光泽等不同性能的塑料产品。”山东聚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项泽华说。2023年12月,聚塑新材料工厂在空港经济开发区正式投产,服务国内2.3万余家中小微塑化企业的聚塑云平台从“云端”落地。“聚塑新材料工厂建设了50条高端改性塑料生产线,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5亿元。”项泽华告诉记者。
  “落户在日照产业互联网总部基地的不少企业都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宋艳介绍,基地目前已进驻产业互联网项目21个,年交易规模达500亿元。
城乡融合
工业余热进村入户,城乡抱团成长

  “我这三个养虾棚去年收入在三四十万元左右。”涛雒镇大朝阳村村民王劲松扬起一把饲料,养虾池里无数虾苗瞬间扑腾跳跃起来。“养虾池水温要维持在27度左右,之前冬天,我们村的养殖户都是靠自烧锅炉或者用电热棒来维持,今年,这些小虾苗也能住上‘暖气房’了!”王劲松走向门外,一台台挖掘机正在作业,一根根供热管道躺在道路两侧。不久之后,来自山钢集团日照公司的钢工业余热将顺着管道输送到700余户养殖户家中,可供养殖大棚水体加热约120万立方米。
  “现在,涛雒镇8个社区2500余户居民家中也都通过余热采暖,冬天屋里温度能达到23摄氏度。”涛雒镇桥东头村安置区村民王伟成对余热采暖很是满意。
  “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城乡资源的互联互通、互相融合,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幸福。”涛雒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季鹏说。
  为进一步促进城乡资源互联共通,从2022年起,东港创新开展了“四联共促”活动,推动政策、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向乡村聚集、向基层下沉。截至目前,为帮联村新建产业项目71个,投资金额逾1.8亿元,60%的村集体经济超过20万元。
  作为主城区,东港农村地域面积相对其他区县较小,人口少,但小而精、小而特正是东港推动城乡融合的优势所在。
  眼下,正值蓝莓采摘期,陈疃镇蓝莓采摘园里成片饱满的“蓝色宝石”缀满枝头,惹人垂涎。目前陈疃镇全镇蓝莓种植面积达2.5万亩,带动周边镇村1万余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刘祥龙介绍,东港打造形成了后村绿茶、陈疃蓝莓、西湖食用菌、南湖苗木、涛雒渔业等八大特色产业,成功创建了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个省级以上产业强镇。
  一个“融”字,被东港写得苍劲有力。黄海滩头,枕海小城正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