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2024-06-0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编者按 5月29日,全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济南召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担当。10位与会代表分别从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沂蒙精神等不同角度作了交流,本报对与会代表交流发言摘登如下。
创新理论研究
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山东省高校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商志晓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东视察时强调,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作为。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是山东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决定的,是党和国家赋予山东的光荣任务。具体到思想文化建设、理论宣传研究、学术学理阐释方面,山东需进一步统筹部署、聚拢资源、调配力量、合力共为。
一是深化文化“两创”资源挖掘和整理研究,集中典籍文献资源整理与传统文化研究力量,尽快拿出有说服力、有参照度的研究成果。二是推进“两个结合”研究持续深入,必须在为什么是“必由之路”“根本途径”上深化理解,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进行深度研究,必须在为什么“结合”、怎么样“结合”和“结合”的方式方法、路径措施等问题上作出有力阐释论证。三是加强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深入思考探析有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要义、形态特征、现实任务、建设路径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四是突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和系统化阐释,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立场、逻辑体系、指导作用、历史地位,力求取得富于创见、充溢智慧的研究阐释成果。五是强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集中力量、重点推进,尽快拿出高质量的研究阐释成果,亮出山东理论品牌和“理论鲁军”风采。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几点初步体会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何中华
“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创造性提出并阐述“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实现了“两个结合”。“两个结合”不仅贯彻和体现在实践层面,变成了一种“实践能力的明证”,而且升华并浓缩为理论的形态,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化和拓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继续推进,只有通过“两个结合”进一步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山东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扮演着特殊角色,承担着特殊使命,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入挖掘齐鲁文化资源优势,整合资源,系统推进,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担当使命、发挥作用。
抓实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
“主体、主导、主场”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 杨朝明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打开了文化创新的空间,我们必须把握文化建设发展规律,明确使命,抓住关键,推动传统文化创新传承。
抓“主体”,旗帜鲜明大力弘扬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像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其主干是儒家文化,在不同时期吸收了不同的文明营养。要主动修道明德,推动传统文化润心入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抓“主导”,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政者,正也”,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以学益智、以学修身,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职责和使命。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落实“四个讲清楚”的要求,把握时代脉搏,聚焦社会现实,深入人民群众,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抓“主场”,润物无声浸润青少年心灵。聚焦传统文化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校园、走进课本、走进课堂,浸润青少年的心灵,进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道德、崇道德、守道德的社会风尚。要活化用好文化遗产和文物,让人们在体验中树立文化自信。
弘扬齐鲁优秀文化
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院长、教授 吕文明
齐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理解齐鲁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理解齐鲁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和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齐鲁文脉的赓续与中华文脉的形成发展始终紧密相连。从后李到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山东史前考古文化序列清晰、连贯,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齐鲁大地诞生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设出世界文化史上蔚为大观的稷下学宫,深刻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华文化的发展。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儒家文化、齐文化、墨子文化、孙子文化、黄河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中医药文化、农耕文化、海洋文化等齐鲁优秀文化资源的优势,深入挖掘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努力推出体现齐鲁文化特色、具有重大显示度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推动齐鲁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承担新时代文化使命
推动海洋文化繁荣振兴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历史文化系主任 马树华
繁荣发展海洋文化、海洋文明,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
一要加强海洋文化的整体规划,包括海洋文化宣传、教育、传播、研究、普及、国际交流等。沿海城市应结合实际,围绕海洋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海洋文旅发展、海洋文化教育传播的硬件建设和软实力建设,建立完善支持体系。二要依托涉海高校和科研单位建设省级海洋文化智库,整合各方力量,推动海洋文化研究、教育和传播。三要研究和阐释海洋文化作为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深刻内涵。四要启动开展山东海洋历史文化遗产调查、整理与研究,这是建设海洋强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全面深化文化“两创”的重大课题。五要推动海洋文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山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用好山东在东亚海域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和地理优势,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进海洋福祉。
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传承发展墨学文化
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庆军
墨子创立的墨学文化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墨家“兴天下之利”的共同体意识、兼爱平等的社会道德观念、“尚贤尚同”的治国理政方略、“强本节用”的经济发展理念、非攻和平的国际关系主张、非命尚力的人生处世态度、“赏贤罚暴”的监督奖惩机制,尤其是爱利百姓的民本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为政之道、利民之策,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具有时代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科圣”墨子创立的墨学文化,其实用、实证、实践的科技传统,道技合一、勇于创新的科技精神,在中华文化中分外耀眼,对我国今天的科技发展、自主创新,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深入挖掘好、大力弘扬好墨学文化,不断推进文化“两创”,做好“两个结合”文章。
加快研究阐发 增强文化担当
山东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 袁红英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这次总书记视察山东,明确提出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作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切期待。山东社会科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增强文化担当,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一是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等结合起来,在强化理论武装上持续加力。二是组织出版学术著作,细化分解研究课题,在学术集刊开辟专栏,储备相关课题,加快研究阐发,在厚植学术底色上持续加力。三是积极参与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世界儒学高峰论坛筹备工作,继续办好中韩儒学交流大会、泰山智库论坛等系列学术活动,在推进文化交流传播上持续加力。四是加快推进文化、历史、哲学、儒学等优势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好各类理论研究基地、博士后工作站、泰山学者团队、文化“两创”研究基地的招才引才育才功能,汇聚一流人才,在锻造高素质学术队伍上持续加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可靠、学识深厚、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的优秀中青年文化研究人才队伍,为山东省深入推动文化“两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贡献社科院力量。
做好齐文化挖掘、传承、弘扬文章
淄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林恒
淄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锚定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目标,纵深推进齐文化六大突破、24项工程,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结合”,为“人好物美心齐、共促城市发展”的生动局面赋予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聚焦以文化人,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延展齐风文脉。实施齐文化当代价值研究、历史文献整理、历史名人研究、文献资料数据库建设四大工程,持续深化阐释交流。深化拓展齐文化“六进”工程,打造“管子说”“晏子说”等文化品牌,让齐文化融入生活。推出更多齐文化文艺精品。
聚焦以文兴业,在坚持守正创新中打造“两创”高地。推进实施春秋战国历史文化展示体验项目及稷下学宫、齐国故城等重大遗址保护研究利用工作。擦亮“山东手造·齐品淄博”品牌,推动手造作品“火起来”。推出一批齐文化经典旅游线路和体验场景,策划实施70个高品质特色文旅项目。
聚焦以文润城,在秉持开放包容中塑造文化标识。借助“淄博烧烤”流量优势,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让文化赋能“好美淄博”。探索打造“里仁为美·齐乐融融”城市文化社区等,让文化助力基层治理。实施“文化悦民”“文化惠民”工程,组织乡村文化旅游节、“四季村晚”等重点文艺活动,让文化点亮品质民生。
弘扬沂蒙精神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临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张晓彬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特别是对宣传文化工作的阐释部署,为我们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临沂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继续发扬光大沂蒙精神、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基层文化生活上创新实践,以一域出新出彩为全局增光添彩。
一是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精神。我们先后出台一系列实施意见,系统谋划了“百名沂蒙好例选树”“沂蒙精神百校行”等“六个一百”工程。我们将继续突出抓好红色资源梳理保护,持续深化内涵研究,扎实做好沂蒙精神进校园、沂蒙精神万里行等活动,高标准打造沂蒙红色文化体验带,推动沂蒙精神不断焕发新的时代生机与活力。
二是围绕核心价值观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深入开展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活动,谋划了“讲案例、学法律”宣讲、小戏小剧创演等10项主题行动。我们将统筹力量,挖掘推广典型做法,不断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感和满意度。
三是突出群众主体丰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我们深入实施沉浸式情景小剧创演工程,创作推出《跟着共产党走》等优秀作品300多部。在全市开展乡村文艺人才海选大赛,选拔1.6万名乡村文艺骨干。我们将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精进剧目排演,扎实开展“沂河之夜”小戏小剧市县巡演活动,组织专场展演,把好作品好故事讲到群众心坎上。
扎实做好“四篇文章”
全面推动泰山文化聚力成势
泰安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
市文明办主任 雷建民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泰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泰山文化的特质内涵,系统谋划、协同推进泰山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扎实做好“四篇文章”。
一是做好保护文章,在守好文脉中赓续传承。深入挖掘泰山文化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时代价值,打造“国泰民安”文化标识,推出系列专著,加强研究阐释。抓好遗产保护,实施泰山古建筑群保护修缮工程等,积极争创泰山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齐长城泰安段保护工程、国际文化大数据产业城等重点项目。
二是做好融入文章,在文化惠民中增强活力。推出大型山东梆子现代戏《徂徕山花》、舞剧《挑山》等主题文艺精品,举办小戏小剧节、黄河大集等活动,构建15分钟阅读圈,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让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群众。
三是做好发展文章,在壮大产业中彰显价值。加快泰山新闻出版小镇、大宋不夜城等文化项目建设,实施“山东手造·礼遇泰安”工程,启动建设“红门—岱庙—通天街”历史文化轴等一批新项目,做大“泰山+”文旅文章。
四是做好宣推文章,在传播交流中扩大影响。组织基层专题宣讲,策划推出大型纪录片《脉动泰山》《大泰山》《大汶口》等,举办泰山国际登山节等活动,提升泰山文化影响力。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担当、细化举措,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泰山文化传承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在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地、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上贡献更多泰安力量。
(□记者 赵琳 整理)
创新理论研究
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山东省高校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商志晓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东视察时强调,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作为。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是山东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决定的,是党和国家赋予山东的光荣任务。具体到思想文化建设、理论宣传研究、学术学理阐释方面,山东需进一步统筹部署、聚拢资源、调配力量、合力共为。
一是深化文化“两创”资源挖掘和整理研究,集中典籍文献资源整理与传统文化研究力量,尽快拿出有说服力、有参照度的研究成果。二是推进“两个结合”研究持续深入,必须在为什么是“必由之路”“根本途径”上深化理解,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进行深度研究,必须在为什么“结合”、怎么样“结合”和“结合”的方式方法、路径措施等问题上作出有力阐释论证。三是加强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深入思考探析有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要义、形态特征、现实任务、建设路径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四是突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和系统化阐释,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立场、逻辑体系、指导作用、历史地位,力求取得富于创见、充溢智慧的研究阐释成果。五是强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集中力量、重点推进,尽快拿出高质量的研究阐释成果,亮出山东理论品牌和“理论鲁军”风采。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几点初步体会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何中华
“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创造性提出并阐述“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实现了“两个结合”。“两个结合”不仅贯彻和体现在实践层面,变成了一种“实践能力的明证”,而且升华并浓缩为理论的形态,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化和拓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继续推进,只有通过“两个结合”进一步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山东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扮演着特殊角色,承担着特殊使命,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入挖掘齐鲁文化资源优势,整合资源,系统推进,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担当使命、发挥作用。
抓实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
“主体、主导、主场”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 杨朝明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打开了文化创新的空间,我们必须把握文化建设发展规律,明确使命,抓住关键,推动传统文化创新传承。
抓“主体”,旗帜鲜明大力弘扬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像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其主干是儒家文化,在不同时期吸收了不同的文明营养。要主动修道明德,推动传统文化润心入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抓“主导”,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政者,正也”,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以学益智、以学修身,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职责和使命。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落实“四个讲清楚”的要求,把握时代脉搏,聚焦社会现实,深入人民群众,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抓“主场”,润物无声浸润青少年心灵。聚焦传统文化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校园、走进课本、走进课堂,浸润青少年的心灵,进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道德、崇道德、守道德的社会风尚。要活化用好文化遗产和文物,让人们在体验中树立文化自信。
弘扬齐鲁优秀文化
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院长、教授 吕文明
齐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理解齐鲁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理解齐鲁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和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齐鲁文脉的赓续与中华文脉的形成发展始终紧密相连。从后李到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山东史前考古文化序列清晰、连贯,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齐鲁大地诞生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设出世界文化史上蔚为大观的稷下学宫,深刻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华文化的发展。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儒家文化、齐文化、墨子文化、孙子文化、黄河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中医药文化、农耕文化、海洋文化等齐鲁优秀文化资源的优势,深入挖掘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努力推出体现齐鲁文化特色、具有重大显示度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推动齐鲁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承担新时代文化使命
推动海洋文化繁荣振兴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历史文化系主任 马树华
繁荣发展海洋文化、海洋文明,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
一要加强海洋文化的整体规划,包括海洋文化宣传、教育、传播、研究、普及、国际交流等。沿海城市应结合实际,围绕海洋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海洋文旅发展、海洋文化教育传播的硬件建设和软实力建设,建立完善支持体系。二要依托涉海高校和科研单位建设省级海洋文化智库,整合各方力量,推动海洋文化研究、教育和传播。三要研究和阐释海洋文化作为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深刻内涵。四要启动开展山东海洋历史文化遗产调查、整理与研究,这是建设海洋强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全面深化文化“两创”的重大课题。五要推动海洋文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山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用好山东在东亚海域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和地理优势,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进海洋福祉。
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传承发展墨学文化
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庆军
墨子创立的墨学文化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墨家“兴天下之利”的共同体意识、兼爱平等的社会道德观念、“尚贤尚同”的治国理政方略、“强本节用”的经济发展理念、非攻和平的国际关系主张、非命尚力的人生处世态度、“赏贤罚暴”的监督奖惩机制,尤其是爱利百姓的民本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为政之道、利民之策,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具有时代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科圣”墨子创立的墨学文化,其实用、实证、实践的科技传统,道技合一、勇于创新的科技精神,在中华文化中分外耀眼,对我国今天的科技发展、自主创新,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深入挖掘好、大力弘扬好墨学文化,不断推进文化“两创”,做好“两个结合”文章。
加快研究阐发 增强文化担当
山东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 袁红英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这次总书记视察山东,明确提出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作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切期待。山东社会科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增强文化担当,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一是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等结合起来,在强化理论武装上持续加力。二是组织出版学术著作,细化分解研究课题,在学术集刊开辟专栏,储备相关课题,加快研究阐发,在厚植学术底色上持续加力。三是积极参与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世界儒学高峰论坛筹备工作,继续办好中韩儒学交流大会、泰山智库论坛等系列学术活动,在推进文化交流传播上持续加力。四是加快推进文化、历史、哲学、儒学等优势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好各类理论研究基地、博士后工作站、泰山学者团队、文化“两创”研究基地的招才引才育才功能,汇聚一流人才,在锻造高素质学术队伍上持续加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可靠、学识深厚、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的优秀中青年文化研究人才队伍,为山东省深入推动文化“两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贡献社科院力量。
做好齐文化挖掘、传承、弘扬文章
淄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林恒
淄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锚定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目标,纵深推进齐文化六大突破、24项工程,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结合”,为“人好物美心齐、共促城市发展”的生动局面赋予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聚焦以文化人,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延展齐风文脉。实施齐文化当代价值研究、历史文献整理、历史名人研究、文献资料数据库建设四大工程,持续深化阐释交流。深化拓展齐文化“六进”工程,打造“管子说”“晏子说”等文化品牌,让齐文化融入生活。推出更多齐文化文艺精品。
聚焦以文兴业,在坚持守正创新中打造“两创”高地。推进实施春秋战国历史文化展示体验项目及稷下学宫、齐国故城等重大遗址保护研究利用工作。擦亮“山东手造·齐品淄博”品牌,推动手造作品“火起来”。推出一批齐文化经典旅游线路和体验场景,策划实施70个高品质特色文旅项目。
聚焦以文润城,在秉持开放包容中塑造文化标识。借助“淄博烧烤”流量优势,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让文化赋能“好美淄博”。探索打造“里仁为美·齐乐融融”城市文化社区等,让文化助力基层治理。实施“文化悦民”“文化惠民”工程,组织乡村文化旅游节、“四季村晚”等重点文艺活动,让文化点亮品质民生。
弘扬沂蒙精神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临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张晓彬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特别是对宣传文化工作的阐释部署,为我们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临沂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继续发扬光大沂蒙精神、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基层文化生活上创新实践,以一域出新出彩为全局增光添彩。
一是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精神。我们先后出台一系列实施意见,系统谋划了“百名沂蒙好例选树”“沂蒙精神百校行”等“六个一百”工程。我们将继续突出抓好红色资源梳理保护,持续深化内涵研究,扎实做好沂蒙精神进校园、沂蒙精神万里行等活动,高标准打造沂蒙红色文化体验带,推动沂蒙精神不断焕发新的时代生机与活力。
二是围绕核心价值观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深入开展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活动,谋划了“讲案例、学法律”宣讲、小戏小剧创演等10项主题行动。我们将统筹力量,挖掘推广典型做法,不断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感和满意度。
三是突出群众主体丰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我们深入实施沉浸式情景小剧创演工程,创作推出《跟着共产党走》等优秀作品300多部。在全市开展乡村文艺人才海选大赛,选拔1.6万名乡村文艺骨干。我们将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精进剧目排演,扎实开展“沂河之夜”小戏小剧市县巡演活动,组织专场展演,把好作品好故事讲到群众心坎上。
扎实做好“四篇文章”
全面推动泰山文化聚力成势
泰安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
市文明办主任 雷建民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泰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泰山文化的特质内涵,系统谋划、协同推进泰山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扎实做好“四篇文章”。
一是做好保护文章,在守好文脉中赓续传承。深入挖掘泰山文化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时代价值,打造“国泰民安”文化标识,推出系列专著,加强研究阐释。抓好遗产保护,实施泰山古建筑群保护修缮工程等,积极争创泰山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齐长城泰安段保护工程、国际文化大数据产业城等重点项目。
二是做好融入文章,在文化惠民中增强活力。推出大型山东梆子现代戏《徂徕山花》、舞剧《挑山》等主题文艺精品,举办小戏小剧节、黄河大集等活动,构建15分钟阅读圈,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让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群众。
三是做好发展文章,在壮大产业中彰显价值。加快泰山新闻出版小镇、大宋不夜城等文化项目建设,实施“山东手造·礼遇泰安”工程,启动建设“红门—岱庙—通天街”历史文化轴等一批新项目,做大“泰山+”文旅文章。
四是做好宣推文章,在传播交流中扩大影响。组织基层专题宣讲,策划推出大型纪录片《脉动泰山》《大泰山》《大汶口》等,举办泰山国际登山节等活动,提升泰山文化影响力。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担当、细化举措,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泰山文化传承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在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地、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上贡献更多泰安力量。
(□记者 赵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