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阿合作迈上新台阶
2024-06-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
|
□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姚锦祥
5月30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巴林、埃及、突尼斯、阿联酋四国元首也同时访华。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全力推动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可以说,在双方高层引领之下,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已取得明显进展,中阿关系也步入了历史最好时期。
今年是中阿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本次论坛可谓成果丰硕,重点通过了三份文件。其一,《北京宣言》在2022年首届中阿峰会基础上,阐明推进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实践路径,重申中阿将继续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深化务实合作,并就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文明对话、全球治理等议题阐述了双方共同立场。其二,《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24年至2026年行动执行计划》就未来两年中阿加强论坛机制建设,推进多双边政治、经贸、基建、人文等各领域合作作出规划,也为2026年即将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阿峰会做好充分准备。其三,《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联合声明》则着眼于当前阿拉伯世界最为紧迫的安全议题,在推动加沙停火止战、确保人道救援、反对强制迁移巴勒斯坦民众、支持“两国方案”等问题上形成了重要共识,也对外释放了强烈的政治信号。总体上看,中阿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展现出了实现更深层次的战略互信、更高质量的互利共赢和更高水平的包容互鉴。
与此同时,本届中阿合作论坛在理念与政策层面也呈现了诸多创新。首先,论坛强调了中阿关系对和平发展、文明互鉴和全球治理的典范意义,这也是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在阿拉伯世界落地生根并被普遍接受的生动体现。其次,论坛还提出构建中阿“五大合作格局”,包括创新驱动格局、投资金融格局、能源合作格局、经贸互惠格局和人文交流格局。中阿合作将在做足存量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增量,丰富合作内涵。未来,中阿有望在双边、地区和多边领域构建立体化的合作格局。在双边层面,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中方将同阿方分享发展振兴红利,深化能源、经贸投资、高新产业等合作,加强治国理政等领域交流。在地区层面,中阿将在包括巴以问题在内的地区热点问题上开展更多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的安全稳定,这符合中阿双方共同利益。在多边层面,当前在联合国、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中,中阿合作的场次与频率显著提升,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协作,共同维护全球治理正确方向,共同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实际上,在2022年底的中阿峰会和中东“和解潮”之后,中阿合作的确进入了一个快车道。但随着2023年下半年巴以冲突的爆发和地区形势的恶化,外界对于中东和平发展的前景产生了一些悲观的判断。这一次中阿论坛的召开,向外界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中东的和平发展大势不会改变,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重视也不会改变。这其实是由两大因素所决定的。第一,阿拉伯国家追求独立自主与和解并不是短期的政策调整,而是长期的战略决定。近百年来,阿拉伯世界深陷地缘政治与大国博弈,始终难逃战争与分裂的恶性循环。而和解是其走出历史宿命,实现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机遇,地区国家不想错过。第二,中国的发展战略与阿拉伯世界的需求高度契合。这不仅是产业互补与相对优势方面的契合,关键在于中国并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于对方的核心利益充分尊重。
展望未来,在中阿双方的政治意志和高层引领之下,中阿合作会向着更加机制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具有更多的全球性意义。一方面,中阿都是发展中国家或者“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员,中阿合作的不断推进不仅有利于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也有助于在全球平台上发出更多的南方声音。可以说,中阿合作为促进全球的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也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阿关系发展不仅造福双方人民,也有利于促进中东地区和平发展,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增添稳定性。另一方面,中阿合作也在努力塑造新的国际共识,那就是追求和平与发展,追求独立自主,力避零和博弈与地缘政治竞争。中阿都拥有重要的古老文明,向世界展示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交往理念,为不同文明体之间的互学互鉴树立了榜样。世界不必也不应走回到集团竞争的老路上去,完全可以找到共存与协调的新模式。
5月30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巴林、埃及、突尼斯、阿联酋四国元首也同时访华。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全力推动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可以说,在双方高层引领之下,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已取得明显进展,中阿关系也步入了历史最好时期。
今年是中阿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本次论坛可谓成果丰硕,重点通过了三份文件。其一,《北京宣言》在2022年首届中阿峰会基础上,阐明推进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实践路径,重申中阿将继续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深化务实合作,并就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文明对话、全球治理等议题阐述了双方共同立场。其二,《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24年至2026年行动执行计划》就未来两年中阿加强论坛机制建设,推进多双边政治、经贸、基建、人文等各领域合作作出规划,也为2026年即将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阿峰会做好充分准备。其三,《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联合声明》则着眼于当前阿拉伯世界最为紧迫的安全议题,在推动加沙停火止战、确保人道救援、反对强制迁移巴勒斯坦民众、支持“两国方案”等问题上形成了重要共识,也对外释放了强烈的政治信号。总体上看,中阿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展现出了实现更深层次的战略互信、更高质量的互利共赢和更高水平的包容互鉴。
与此同时,本届中阿合作论坛在理念与政策层面也呈现了诸多创新。首先,论坛强调了中阿关系对和平发展、文明互鉴和全球治理的典范意义,这也是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在阿拉伯世界落地生根并被普遍接受的生动体现。其次,论坛还提出构建中阿“五大合作格局”,包括创新驱动格局、投资金融格局、能源合作格局、经贸互惠格局和人文交流格局。中阿合作将在做足存量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增量,丰富合作内涵。未来,中阿有望在双边、地区和多边领域构建立体化的合作格局。在双边层面,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中方将同阿方分享发展振兴红利,深化能源、经贸投资、高新产业等合作,加强治国理政等领域交流。在地区层面,中阿将在包括巴以问题在内的地区热点问题上开展更多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的安全稳定,这符合中阿双方共同利益。在多边层面,当前在联合国、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中,中阿合作的场次与频率显著提升,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协作,共同维护全球治理正确方向,共同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实际上,在2022年底的中阿峰会和中东“和解潮”之后,中阿合作的确进入了一个快车道。但随着2023年下半年巴以冲突的爆发和地区形势的恶化,外界对于中东和平发展的前景产生了一些悲观的判断。这一次中阿论坛的召开,向外界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中东的和平发展大势不会改变,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重视也不会改变。这其实是由两大因素所决定的。第一,阿拉伯国家追求独立自主与和解并不是短期的政策调整,而是长期的战略决定。近百年来,阿拉伯世界深陷地缘政治与大国博弈,始终难逃战争与分裂的恶性循环。而和解是其走出历史宿命,实现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机遇,地区国家不想错过。第二,中国的发展战略与阿拉伯世界的需求高度契合。这不仅是产业互补与相对优势方面的契合,关键在于中国并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于对方的核心利益充分尊重。
展望未来,在中阿双方的政治意志和高层引领之下,中阿合作会向着更加机制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具有更多的全球性意义。一方面,中阿都是发展中国家或者“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员,中阿合作的不断推进不仅有利于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也有助于在全球平台上发出更多的南方声音。可以说,中阿合作为促进全球的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也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阿关系发展不仅造福双方人民,也有利于促进中东地区和平发展,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增添稳定性。另一方面,中阿合作也在努力塑造新的国际共识,那就是追求和平与发展,追求独立自主,力避零和博弈与地缘政治竞争。中阿都拥有重要的古老文明,向世界展示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交往理念,为不同文明体之间的互学互鉴树立了榜样。世界不必也不应走回到集团竞争的老路上去,完全可以找到共存与协调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