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用一种距离拉远的方式,强化人们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追忆

“县城文学”由谁定义?

2024-06-01 作者: 李梦馨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李梦馨

  衰败破旧的建筑,陈旧斑驳的老物件,衣着朴素的人物,忧郁故事感十足的神情,再搭配上泛黄怀旧的复古色调,伴随着BGM里“走不出,看不破”的应景歌词,最近,一种名为“县城文学”的摄影风格在网络上走红。短视频平台上,相关话题播放量接近6亿,其中最热门的一条视频点赞量已超220万。
  然而,在“县城文学”掀起的模仿热潮中,始终有清晰的质疑声:即认为“县城文学”与当下他们所熟悉甚至生活其中的县城相去甚远,被蒙上了一层不真实的滤镜,“县城文学”不能代表全部,甚至有人觉得这是对县城的矮化。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看待这样的“县城文学”呢?
争议中的“县城文学”
  “县城文学”,虽然名为“文学”,却不是一种文学题材,准确地说是一种摄影风格。追溯起来,最早拍摄这类风格作品的是一位名叫乌鸦JEWEY的摄影师,他在抖音上以县城摄影师自居,凭借独到的复古风格收获了大批粉丝。而后在其授课过程中,这类摄影作品得到大范围传播,逐渐被网友赋予了“县城文学”的定义。
  如今,流行的网络热梗或网络文化,大多被冠以“文学”或“学”的名称,给网友留下了足够的创作空间。合理推测,“县城文学”的命名应当是仿照了“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等网络热梗的命名方式,意在演绎而非写实。巧合的是,这种命名有意或无意地吻合了摄影师的创作初衷,即“县城文学”并非具有纪实性的作品,而是带有强烈艺术加工色彩的美学风潮。
  摄影师乌鸦JEWEY曾说,“县城文学”摄影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怀念,服装风格也是还原了20世纪90年代老照片里的样子,并不是表达现在的县城落后的意思。只是风格一旦形成,便造成了千篇一律的表达,凡是“县城文学”,便是清一色陈旧破败的建筑及家具、颓废忧愁的人物和灰暗泛黄的色调,加上“县城文学”这一具有强烈指向性的名称,便愈发强化了人们关于县城的刻板印象。最终结果便是误解的产生,即很多人吐槽的“县城文学”在“矮化县城”,用东方主义式的眼光俯视县城。
  的确,“县城文学”未必是现实的县城,尽管全国各地城市化的步调不尽一致,发展程度各有差异,但只把镜头对准那些落后的破败的街道小巷,并且一律用不加限制词的“县城文学”来形容,那么结果一定是失焦的。“县城文学”中的县城实际上是一种符号,那是很多人记忆中的故乡和想象中的异域,这也就造成了尽管质疑声四起但仍然有人愿意为“县城文学”买单的局面。
向影视效法的“县城文学”
  谈论这个问题,就要放下计较“县城文学”是否写实的讨论,转移到“县城文学”背后真正反映的社会情绪上。
  近年来,随着都市生活压力的剧增,处于乡村和城市缓冲地带的县城逐渐被年轻人投入更多的目光。同时,“县城贵妇”等话题的兴起,也让人们看到了一种衣食无忧、生活安稳、有钱有闲的生活范式的存在。县城,从习以为常的故乡变成向往之地。与县城有关的一切,在互联网上讨论度和存在感都变得愈发强烈。这种讨论环境实际上已经为“县城文学”的走红创造出适宜的土壤。
  只不过,“县城文学”选择的并非写实的呈现方式,而是退回到20世纪90年代,用一种距离拉远的方式,强化人们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追忆。在那个生活节奏还很慢的年代,生活空间往往局限于街坊之间,人们无忧无虑、不急不躁地生活,这种经过回忆滤镜包装而又真正回不去的生活,才点出了县城让人眷恋的本质。
  “县城文学”是过去的县城,更是集体想象中的县城。这里的县城是影视文学共同建构出来的集体记忆。“县城文学”的创作者巧妙地有意靠拢影视文学中的县城形象,让那些无论是否真正亲历那个年代的人,都能够没有任何阻碍地实现精神返乡,促成了“县城文学”的走红。
  在影视文学领域,县城是从未缺席过的备受导演青睐的一种题材,不管是导演贾樟柯等对县城叙事的聚焦,还是近年来《漫长的季节》《我的阿勒泰》等讲述县城故事的热播影视剧的一轮又一轮刷脸,都让县城成为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印记。然而,尽管县城形象已经被影视文学等载体大书特书,但是在短视频创作领域则少有人涉足。尤其相较已成赛道的乡村题材而言,县城的关注度仍然是偏少的。在一片空白中,向已成范式的影视风格效法是最佳捷径,这也造成了“县城文学”怀旧气重而纪实感偏弱的风格。
真实的县城,就在身边
  的确,正如网友所言,“互联网不是生活的全部”,“县城文学”没办法代表真实的县城百态。但在意识到“县城文学”中县城形象表达趋于扁平化之后,讨论不能局限于批评,而是真正思考如何呈现真实的县城。
  “县城文学”之所以能引起大范围争议,还是因为在其他表达尚处于空白的时候,“县城文学”在短视频领域的县城叙事中轻松占据了主流,有以偏概全之嫌,故为人诟病。事实上,短视频并没有切断县城向外展示的路径,“县城文学”所提供的怀旧式表达无可厚非,关键是表达的多元化。
  县城处于乡村与城市的中间地带,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的空间。许多人在反驳“县城文学”时常常以自己所在县城的繁华举例,称与摄影作品中展示的破败县城相比,如今的县城是另一番天地:“高楼大厦,时尚百货一应俱全,现代化程度追赶一二线城市”。也有较为客观的声音,“县城和县城之间有很大差距,发达地区的一些县城堪比大城市,大部分地区的普通小县城就是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已,完全是两个概念。”还有人指出,不管是“县城文学”的刻板塑造还是为了抨击前者而一味渲染县城美好,其实都是有失偏颇的态度,这会让人们回避或忽视县城发展中人才流失、资源有限等现实问题。
  当前,随着县域旅游的爆火,更多流量涌入了此前被忽略的县城空间,许许多多县城拥有被看见的机会。当镜头对准这些县城时,予以更丰富的层面和更精细的分辨率,或许能还原县城真实的样子。
  □ 本报记者 李梦馨

  衰败破旧的建筑,陈旧斑驳的老物件,衣着朴素的人物,忧郁故事感十足的神情,再搭配上泛黄怀旧的复古色调,伴随着BGM里“走不出,看不破”的应景歌词,最近,一种名为“县城文学”的摄影风格在网络上走红。短视频平台上,相关话题播放量接近6亿,其中最热门的一条视频点赞量已超220万。
  然而,在“县城文学”掀起的模仿热潮中,始终有清晰的质疑声:即认为“县城文学”与当下他们所熟悉甚至生活其中的县城相去甚远,被蒙上了一层不真实的滤镜,“县城文学”不能代表全部,甚至有人觉得这是对县城的矮化。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看待这样的“县城文学”呢?
争议中的“县城文学”
  “县城文学”,虽然名为“文学”,却不是一种文学题材,准确地说是一种摄影风格。追溯起来,最早拍摄这类风格作品的是一位名叫乌鸦JEWEY的摄影师,他在抖音上以县城摄影师自居,凭借独到的复古风格收获了大批粉丝。而后在其授课过程中,这类摄影作品得到大范围传播,逐渐被网友赋予了“县城文学”的定义。
  如今,流行的网络热梗或网络文化,大多被冠以“文学”或“学”的名称,给网友留下了足够的创作空间。合理推测,“县城文学”的命名应当是仿照了“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等网络热梗的命名方式,意在演绎而非写实。巧合的是,这种命名有意或无意地吻合了摄影师的创作初衷,即“县城文学”并非具有纪实性的作品,而是带有强烈艺术加工色彩的美学风潮。
  摄影师乌鸦JEWEY曾说,“县城文学”摄影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怀念,服装风格也是还原了20世纪90年代老照片里的样子,并不是表达现在的县城落后的意思。只是风格一旦形成,便造成了千篇一律的表达,凡是“县城文学”,便是清一色陈旧破败的建筑及家具、颓废忧愁的人物和灰暗泛黄的色调,加上“县城文学”这一具有强烈指向性的名称,便愈发强化了人们关于县城的刻板印象。最终结果便是误解的产生,即很多人吐槽的“县城文学”在“矮化县城”,用东方主义式的眼光俯视县城。
  的确,“县城文学”未必是现实的县城,尽管全国各地城市化的步调不尽一致,发展程度各有差异,但只把镜头对准那些落后的破败的街道小巷,并且一律用不加限制词的“县城文学”来形容,那么结果一定是失焦的。“县城文学”中的县城实际上是一种符号,那是很多人记忆中的故乡和想象中的异域,这也就造成了尽管质疑声四起但仍然有人愿意为“县城文学”买单的局面。
向影视效法的“县城文学”
  谈论这个问题,就要放下计较“县城文学”是否写实的讨论,转移到“县城文学”背后真正反映的社会情绪上。
  近年来,随着都市生活压力的剧增,处于乡村和城市缓冲地带的县城逐渐被年轻人投入更多的目光。同时,“县城贵妇”等话题的兴起,也让人们看到了一种衣食无忧、生活安稳、有钱有闲的生活范式的存在。县城,从习以为常的故乡变成向往之地。与县城有关的一切,在互联网上讨论度和存在感都变得愈发强烈。这种讨论环境实际上已经为“县城文学”的走红创造出适宜的土壤。
  只不过,“县城文学”选择的并非写实的呈现方式,而是退回到20世纪90年代,用一种距离拉远的方式,强化人们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追忆。在那个生活节奏还很慢的年代,生活空间往往局限于街坊之间,人们无忧无虑、不急不躁地生活,这种经过回忆滤镜包装而又真正回不去的生活,才点出了县城让人眷恋的本质。
  “县城文学”是过去的县城,更是集体想象中的县城。这里的县城是影视文学共同建构出来的集体记忆。“县城文学”的创作者巧妙地有意靠拢影视文学中的县城形象,让那些无论是否真正亲历那个年代的人,都能够没有任何阻碍地实现精神返乡,促成了“县城文学”的走红。
  在影视文学领域,县城是从未缺席过的备受导演青睐的一种题材,不管是导演贾樟柯等对县城叙事的聚焦,还是近年来《漫长的季节》《我的阿勒泰》等讲述县城故事的热播影视剧的一轮又一轮刷脸,都让县城成为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印记。然而,尽管县城形象已经被影视文学等载体大书特书,但是在短视频创作领域则少有人涉足。尤其相较已成赛道的乡村题材而言,县城的关注度仍然是偏少的。在一片空白中,向已成范式的影视风格效法是最佳捷径,这也造成了“县城文学”怀旧气重而纪实感偏弱的风格。
真实的县城,就在身边
  的确,正如网友所言,“互联网不是生活的全部”,“县城文学”没办法代表真实的县城百态。但在意识到“县城文学”中县城形象表达趋于扁平化之后,讨论不能局限于批评,而是真正思考如何呈现真实的县城。
  “县城文学”之所以能引起大范围争议,还是因为在其他表达尚处于空白的时候,“县城文学”在短视频领域的县城叙事中轻松占据了主流,有以偏概全之嫌,故为人诟病。事实上,短视频并没有切断县城向外展示的路径,“县城文学”所提供的怀旧式表达无可厚非,关键是表达的多元化。
  县城处于乡村与城市的中间地带,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的空间。许多人在反驳“县城文学”时常常以自己所在县城的繁华举例,称与摄影作品中展示的破败县城相比,如今的县城是另一番天地:“高楼大厦,时尚百货一应俱全,现代化程度追赶一二线城市”。也有较为客观的声音,“县城和县城之间有很大差距,发达地区的一些县城堪比大城市,大部分地区的普通小县城就是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已,完全是两个概念。”还有人指出,不管是“县城文学”的刻板塑造还是为了抨击前者而一味渲染县城美好,其实都是有失偏颇的态度,这会让人们回避或忽视县城发展中人才流失、资源有限等现实问题。
  当前,随着县域旅游的爆火,更多流量涌入了此前被忽略的县城空间,许许多多县城拥有被看见的机会。当镜头对准这些县城时,予以更丰富的层面和更精细的分辨率,或许能还原县城真实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