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梗阻难题,加快低空物流发展

2024-06-0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王宝义 陈建岭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突出体现,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同比增长33.8%,2026年有望突破万亿元。作为低空经济的先发领域,低空物流是目前最具商业应用价值的场景,有望成为物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然而,低空物流发展也面临一些梗阻难题,亟须出台纾解政策和激励措施。
低空物流发展状况
  低空物流市场广阔。快递业务和即时物流是低空物流应用场景两大关键领域。我国快递业务已超过年千亿件规模,2023年达到1320.72亿件,同比增长19.4%,预计2025年将超过1500亿件。根据顺丰等行业数据推算,至少1%左右的快递业务可以通过无人机配送,据此估算,2025年快递行业低空物流需求量将超过15亿件。同时,即时物流领域也是低空物流的重要场景,2023年美团即时配送订单量已达到219亿笔,同比增长24%,也派生出大量低空物流需求。据第六届世界无人机大会公布的数据,预计2024年无人机快递物流规模将达到300亿元左右。
  产业布局不断加快。从政府到企业纷纷抢滩布局低空物流。一方面,诸多城市将低空物流作为重点产业加快推进。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南京、成都、苏州、昆明等20多个城市陆续开放空域参与城市低空物流试点,赣州、丽水等也作为试点区域探索乡村低空物流解决方案等。如深圳市对开通低空物流配送新航线的低空经济企业,给予每年每家20万元至2000万元不等的奖励。另一方面,诸多企业不断尝试和拓展低空物流赛道。顺丰、美团、京东等企业较早布局低空物流,近年来不断拓展应用场景。顺丰旗下丰翼无人机已在粤港澳大湾区获得无人机低空城市物流网络空域,获批空域超过19万平方公里。
  低空配送显现优势。相比传统物流方式,低空物流在城市配送、短途运输、跨境飞行等场景有明显优势,其突破环境条件限制的同时,还能保障较高的配送效率、较低的人力成本等。如在阳澄湖低空配送场景中,顺丰无人机从湖中心载上大闸蟹起飞,飞到岸边包装中心,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替代快递员绕湖1个半小时的行程,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大闸蟹的保鲜程度。
  总体而言,经过十多年的行业布局,低空物流无论从现状还是前景都呈现出良好态势。2024年是低空经济启动元年,在我国宏观利好政策的风口下,低空物流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低空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低空物流发展受到空域开放与管理、设施技术保障、法规体系规范、商业化运营等因素影响,还面临一系列制约其做大做强的问题。
  空域开放和管理精细化程度不足。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已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明确了我国的空域划设、飞行活动申请等基本要求,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各地方力度不一情况,导致低空物流发展参差不齐,在部分城市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技术设施保障不够。低空物流安全有序运行依赖地面设施设备支撑,如通导设施、起降场地、低空飞行服务中心等,但总体看来,当前除少数城市少数试点地区保障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外,大部分地区尚处于早期起步阶段。同时,低空物流发展还依赖一系列其他要素与技术条件支撑。以无人机物流为例,涉及订单调度、货物装卸投送、地面接驳、空域管控、航线规划、地面起降设施建设、大数据监视、精准航路气象预报等,颇具系统性和复杂性。
  规模效益存在缺失。现有技术条件和物联网能力下,低空物流成本较高且服务区间不足,同时载重和可运输物品受限,单量难以集中规模效应不足,消费场景也有待突破。同时服务体验也受到限制,即使以外卖为特征的即时配送,其收件对象的位置也可能在时间差中发生变化,限制了无人配送精准送达。总体看来,低空物流技术成本投入较高,在缺乏规模化效益的情况下,投入产出严重失衡,大大抑制了企业投入积极性。
  法规制度体系尚不健全。我国在低空物流法规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一方面,与低空物流相关的法规存在缺失,涉及低空飞行器技术标准、应用规范和飞行规则等方面的指导尚不够清晰明确。同时,低空监管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管理机制创新程度不足,限制了低空物流市场主体创新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低空物流的相关标准存在较大缺口,限制了低空物流企业的标准化运营,如配送无人机选型、机库、配送站、航路与导航等。
加快低空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统筹低空保障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低空物流发展的早期阶段宜由政府主导统筹保障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明确政府主导推动低空飞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同时支持社会资本依法参与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建设的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共享。做好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前置规划低空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各企业无序建设造成公共资源浪费和安全水平下降等问题。
  促进空域创新化及精细化管理。一是地方政府与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建立低空飞行协同管理机制,协调解决低空飞行领域空域划设、飞行活动监管等重大问题。二是地方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和公布低空空域划设信息,交通管理部门负责统筹低空空域资源使用需求,协同空中交通管理机构制订低空空域使用方案等。三是政府牵头组织建设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在低空飞行协同管理机制统筹下,依托服务平台提供飞行申报、飞行情报、飞行告警、信息发布等低空飞行服务和协同运行服务。四是引导低空物流企业建立行业协会组织,建立行业操作规范,保障市场秩序。
  加大多层面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开辟低空物流试验区、示范区,根据场景分类推动低空物流试点工作。二是出台系列政策,支持低空物流企业技术创新、引进人才、拓展场景、做大做强。三是完善低空物流投融资服务体系,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对低空物流的支持。四是鼓励科研院所、低空物流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工程化应用,支持低空物流公共平台建设等。五是加强模式创新,鼓励低空物流与其他配送方式融合,推进无人机直送、卡车与无人机联合配送、无人机与无人仓组合配送等模式创新。
  完善低空物流法规制度体系。一是从国家层面弥补上位法规体系的不足,修订与制定上位法,为低空经济、低空物流创设基本法律环境;出台规范低空物流管理、鼓励低空物流创新的行政法规,为低空物流发展提供引导。二是鼓励地方在遵循上位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有助于本地实际发展的法规,推动低空物流区域创新与上位法规交互迭代升级。三是加强低空物流全链条标准体系建设。组织低空物流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研究制定低空物流的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等。四是制定国家层面以及区域特色低空经济专项规划,将低空物流有效融入低空经济专项规划中,实现与其他低空经济业态的协同融合发展。
  (作者简介:王宝义,教授,博士,山东交通学院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岭,教授,博士,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副院长。)
  □ 王宝义 陈建岭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突出体现,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同比增长33.8%,2026年有望突破万亿元。作为低空经济的先发领域,低空物流是目前最具商业应用价值的场景,有望成为物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然而,低空物流发展也面临一些梗阻难题,亟须出台纾解政策和激励措施。
低空物流发展状况
  低空物流市场广阔。快递业务和即时物流是低空物流应用场景两大关键领域。我国快递业务已超过年千亿件规模,2023年达到1320.72亿件,同比增长19.4%,预计2025年将超过1500亿件。根据顺丰等行业数据推算,至少1%左右的快递业务可以通过无人机配送,据此估算,2025年快递行业低空物流需求量将超过15亿件。同时,即时物流领域也是低空物流的重要场景,2023年美团即时配送订单量已达到219亿笔,同比增长24%,也派生出大量低空物流需求。据第六届世界无人机大会公布的数据,预计2024年无人机快递物流规模将达到300亿元左右。
  产业布局不断加快。从政府到企业纷纷抢滩布局低空物流。一方面,诸多城市将低空物流作为重点产业加快推进。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南京、成都、苏州、昆明等20多个城市陆续开放空域参与城市低空物流试点,赣州、丽水等也作为试点区域探索乡村低空物流解决方案等。如深圳市对开通低空物流配送新航线的低空经济企业,给予每年每家20万元至2000万元不等的奖励。另一方面,诸多企业不断尝试和拓展低空物流赛道。顺丰、美团、京东等企业较早布局低空物流,近年来不断拓展应用场景。顺丰旗下丰翼无人机已在粤港澳大湾区获得无人机低空城市物流网络空域,获批空域超过19万平方公里。
  低空配送显现优势。相比传统物流方式,低空物流在城市配送、短途运输、跨境飞行等场景有明显优势,其突破环境条件限制的同时,还能保障较高的配送效率、较低的人力成本等。如在阳澄湖低空配送场景中,顺丰无人机从湖中心载上大闸蟹起飞,飞到岸边包装中心,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替代快递员绕湖1个半小时的行程,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大闸蟹的保鲜程度。
  总体而言,经过十多年的行业布局,低空物流无论从现状还是前景都呈现出良好态势。2024年是低空经济启动元年,在我国宏观利好政策的风口下,低空物流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低空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低空物流发展受到空域开放与管理、设施技术保障、法规体系规范、商业化运营等因素影响,还面临一系列制约其做大做强的问题。
  空域开放和管理精细化程度不足。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已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明确了我国的空域划设、飞行活动申请等基本要求,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各地方力度不一情况,导致低空物流发展参差不齐,在部分城市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技术设施保障不够。低空物流安全有序运行依赖地面设施设备支撑,如通导设施、起降场地、低空飞行服务中心等,但总体看来,当前除少数城市少数试点地区保障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外,大部分地区尚处于早期起步阶段。同时,低空物流发展还依赖一系列其他要素与技术条件支撑。以无人机物流为例,涉及订单调度、货物装卸投送、地面接驳、空域管控、航线规划、地面起降设施建设、大数据监视、精准航路气象预报等,颇具系统性和复杂性。
  规模效益存在缺失。现有技术条件和物联网能力下,低空物流成本较高且服务区间不足,同时载重和可运输物品受限,单量难以集中规模效应不足,消费场景也有待突破。同时服务体验也受到限制,即使以外卖为特征的即时配送,其收件对象的位置也可能在时间差中发生变化,限制了无人配送精准送达。总体看来,低空物流技术成本投入较高,在缺乏规模化效益的情况下,投入产出严重失衡,大大抑制了企业投入积极性。
  法规制度体系尚不健全。我国在低空物流法规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一方面,与低空物流相关的法规存在缺失,涉及低空飞行器技术标准、应用规范和飞行规则等方面的指导尚不够清晰明确。同时,低空监管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管理机制创新程度不足,限制了低空物流市场主体创新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低空物流的相关标准存在较大缺口,限制了低空物流企业的标准化运营,如配送无人机选型、机库、配送站、航路与导航等。
加快低空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统筹低空保障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低空物流发展的早期阶段宜由政府主导统筹保障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明确政府主导推动低空飞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同时支持社会资本依法参与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建设的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共享。做好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前置规划低空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各企业无序建设造成公共资源浪费和安全水平下降等问题。
  促进空域创新化及精细化管理。一是地方政府与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建立低空飞行协同管理机制,协调解决低空飞行领域空域划设、飞行活动监管等重大问题。二是地方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和公布低空空域划设信息,交通管理部门负责统筹低空空域资源使用需求,协同空中交通管理机构制订低空空域使用方案等。三是政府牵头组织建设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在低空飞行协同管理机制统筹下,依托服务平台提供飞行申报、飞行情报、飞行告警、信息发布等低空飞行服务和协同运行服务。四是引导低空物流企业建立行业协会组织,建立行业操作规范,保障市场秩序。
  加大多层面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开辟低空物流试验区、示范区,根据场景分类推动低空物流试点工作。二是出台系列政策,支持低空物流企业技术创新、引进人才、拓展场景、做大做强。三是完善低空物流投融资服务体系,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对低空物流的支持。四是鼓励科研院所、低空物流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工程化应用,支持低空物流公共平台建设等。五是加强模式创新,鼓励低空物流与其他配送方式融合,推进无人机直送、卡车与无人机联合配送、无人机与无人仓组合配送等模式创新。
  完善低空物流法规制度体系。一是从国家层面弥补上位法规体系的不足,修订与制定上位法,为低空经济、低空物流创设基本法律环境;出台规范低空物流管理、鼓励低空物流创新的行政法规,为低空物流发展提供引导。二是鼓励地方在遵循上位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有助于本地实际发展的法规,推动低空物流区域创新与上位法规交互迭代升级。三是加强低空物流全链条标准体系建设。组织低空物流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研究制定低空物流的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等。四是制定国家层面以及区域特色低空经济专项规划,将低空物流有效融入低空经济专项规划中,实现与其他低空经济业态的协同融合发展。
  (作者简介:王宝义,教授,博士,山东交通学院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岭,教授,博士,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