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
2024-05-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逄春阶
俯首代代勤耕耘,汗滴禾下厚土,千百年安贫乐道。其实,只要转身,就能看到海。但是转身难啊。作家方远的长篇小说《大船队》写的就是一群胶东农民转身向海的悲壮故事。
一百年前,掖县(今山东莱州)宏德堂主方英典在祠堂内烧毁了父亲立下的“宏德堂后人不得从事海运”的遗嘱,率领船队下海起航。站在船头,随着“耕读传家”的牌匾渐渐模糊,收回目光的方英典看到了浩渺的大海,一个广阔的未知世界,那是冒险家的乐园。用当下的词语表述,方氏有了“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意识。
小说中有个次要人物顾秋燕(心地善良,后被日本鬼子杀害),她患有“晕海症”,一到海边,风平浪静还能挺住,一旦海水起了波澜,海浪翻滚着涌上沙滩,她就头晕目眩,呕吐不止,好几次都晕倒在沙滩上。其实,匍匐在土地上的农民大都有“晕海症”,也就是对大海的恐惧。小说主人公方英典身上除了“晕海症”外,还有做海上生意就是背叛祖宗的心结。向海,是向着不确定、不稳定的惊涛骇浪迈进,也是放下安宁,进入自由之境。
方英典是农耕文明的典型,坚信善恶有报,他广结善缘、以德报怨,苦心经营,让宏德堂的子孙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有尊严地活着;敏感的他,面对时代之变,不得不变更祖宗之法,在祠堂里烧掉遗嘱(为出海找到一个理由)。可是,他对待自己儿子的婚姻却用祖宗之法压制,忽然换了一副卫道士的面孔。而对待义子刘小虎与恶霸之女宋家宁的婚事,方英典却不顾一切甚至不惜损毁宏德堂的声誉。陆与海纠缠,新与旧交织。他就是带着满腹的心事、委屈和惆怅,带着船队出发的。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海上的风浪和内心的风浪。
方英典弥留之际,巡视了宏德堂的良田与船队,管家潘士光和义子刘小虎为他送上了麦穗和海螺。麦穗与海螺,正是宏德堂从土地走向大海的象征。从这个人物身上能感受到现代中国从农耕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隐喻。方英典活得很难,很委屈,也很疲惫。但忍辱负重的他,向海的气魄没变,他无悔自己的艰难抉择,他活得很真实。
小说中的反面人物宋占山,对外欺行霸市,为害乡里,屡设奸计,处处与宏德堂作对;对内则百般阻挠自己女儿和刘小虎的婚事,致使女儿上吊自杀,不仅如此,他还贩售鸦片,在民族危亡时投靠了日本侵略者。但他也是一个向海者,是最早的觉醒者、开拓者,在这一点上,宋占山向海的举动值得肯定,小说在这方面挖掘不够(不知我的感觉对不对,请教方远先生)。宋占山是个“外来户”,从东北逃至胶东,最终来到掖县,并在外来户聚集的虎头村扎根。一个外来户,能扎下根,如果没有顽强的扎根力,就无法生存。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宋占山的“匪气”表现有一定合理性。宋家和方家的矛盾起因在利益争夺,是海上的较量,方英典矫正了出海的方向,而宋占山则被贪欲蒙蔽了出海的方向。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强调了道德力量能驾驭心海的波浪。
小说结尾,方英典的儿子方兴通带着“牡丹号”货船去大连采购胶东八路军掖县西海地下医院急需的药品,药品安全送到,“牡丹号”却被炸毁,方兴通也人沉大海。国无宁日的危局,打乱了向海进发的节奏。自己的领海被侵略者肆意践踏,让人有剜心之痛!回眸先辈们的身影,殷红的鲜血,宣示着向海的悲壮。保卫领海,就是保卫蓝色国土;经略海洋,就是经略国泰民安。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显得无比重要。穿越动荡的历史迷雾,在民族秘史的皱褶里寻找向海的基因,应该是方远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
读《大船队》,忍不住让我想起苏联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中的一篇随笔,其中说到海边的一个碑铭:“纪念那所有死在海上和将要死在海上的人们”。这碑铭豪迈而雄壮。听从内心的召唤,则义无反顾。
如今,3500多公里(约占全国六分之一)的海岸线,26个大大小小的港口次第展开,拥有一大批重量级的海洋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山东向海的步伐不可阻挡,也无法阻挡。今非昔比,鉴往知今,从这个纬度看《大船队》,意义不同寻常。掩卷感叹,这部小说是一曲挽歌,一曲悲歌,更是一曲壮歌。
俯首代代勤耕耘,汗滴禾下厚土,千百年安贫乐道。其实,只要转身,就能看到海。但是转身难啊。作家方远的长篇小说《大船队》写的就是一群胶东农民转身向海的悲壮故事。
一百年前,掖县(今山东莱州)宏德堂主方英典在祠堂内烧毁了父亲立下的“宏德堂后人不得从事海运”的遗嘱,率领船队下海起航。站在船头,随着“耕读传家”的牌匾渐渐模糊,收回目光的方英典看到了浩渺的大海,一个广阔的未知世界,那是冒险家的乐园。用当下的词语表述,方氏有了“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意识。
小说中有个次要人物顾秋燕(心地善良,后被日本鬼子杀害),她患有“晕海症”,一到海边,风平浪静还能挺住,一旦海水起了波澜,海浪翻滚着涌上沙滩,她就头晕目眩,呕吐不止,好几次都晕倒在沙滩上。其实,匍匐在土地上的农民大都有“晕海症”,也就是对大海的恐惧。小说主人公方英典身上除了“晕海症”外,还有做海上生意就是背叛祖宗的心结。向海,是向着不确定、不稳定的惊涛骇浪迈进,也是放下安宁,进入自由之境。
方英典是农耕文明的典型,坚信善恶有报,他广结善缘、以德报怨,苦心经营,让宏德堂的子孙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有尊严地活着;敏感的他,面对时代之变,不得不变更祖宗之法,在祠堂里烧掉遗嘱(为出海找到一个理由)。可是,他对待自己儿子的婚姻却用祖宗之法压制,忽然换了一副卫道士的面孔。而对待义子刘小虎与恶霸之女宋家宁的婚事,方英典却不顾一切甚至不惜损毁宏德堂的声誉。陆与海纠缠,新与旧交织。他就是带着满腹的心事、委屈和惆怅,带着船队出发的。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海上的风浪和内心的风浪。
方英典弥留之际,巡视了宏德堂的良田与船队,管家潘士光和义子刘小虎为他送上了麦穗和海螺。麦穗与海螺,正是宏德堂从土地走向大海的象征。从这个人物身上能感受到现代中国从农耕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隐喻。方英典活得很难,很委屈,也很疲惫。但忍辱负重的他,向海的气魄没变,他无悔自己的艰难抉择,他活得很真实。
小说中的反面人物宋占山,对外欺行霸市,为害乡里,屡设奸计,处处与宏德堂作对;对内则百般阻挠自己女儿和刘小虎的婚事,致使女儿上吊自杀,不仅如此,他还贩售鸦片,在民族危亡时投靠了日本侵略者。但他也是一个向海者,是最早的觉醒者、开拓者,在这一点上,宋占山向海的举动值得肯定,小说在这方面挖掘不够(不知我的感觉对不对,请教方远先生)。宋占山是个“外来户”,从东北逃至胶东,最终来到掖县,并在外来户聚集的虎头村扎根。一个外来户,能扎下根,如果没有顽强的扎根力,就无法生存。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宋占山的“匪气”表现有一定合理性。宋家和方家的矛盾起因在利益争夺,是海上的较量,方英典矫正了出海的方向,而宋占山则被贪欲蒙蔽了出海的方向。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强调了道德力量能驾驭心海的波浪。
小说结尾,方英典的儿子方兴通带着“牡丹号”货船去大连采购胶东八路军掖县西海地下医院急需的药品,药品安全送到,“牡丹号”却被炸毁,方兴通也人沉大海。国无宁日的危局,打乱了向海进发的节奏。自己的领海被侵略者肆意践踏,让人有剜心之痛!回眸先辈们的身影,殷红的鲜血,宣示着向海的悲壮。保卫领海,就是保卫蓝色国土;经略海洋,就是经略国泰民安。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显得无比重要。穿越动荡的历史迷雾,在民族秘史的皱褶里寻找向海的基因,应该是方远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
读《大船队》,忍不住让我想起苏联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中的一篇随笔,其中说到海边的一个碑铭:“纪念那所有死在海上和将要死在海上的人们”。这碑铭豪迈而雄壮。听从内心的召唤,则义无反顾。
如今,3500多公里(约占全国六分之一)的海岸线,26个大大小小的港口次第展开,拥有一大批重量级的海洋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山东向海的步伐不可阻挡,也无法阻挡。今非昔比,鉴往知今,从这个纬度看《大船队》,意义不同寻常。掩卷感叹,这部小说是一曲挽歌,一曲悲歌,更是一曲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