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长江路街道擦亮民族工作品牌
“四共” 齐发力 同绘 “石榴红”
2024-05-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杨国胜 张忠德
本报通讯员 陈超伟
长江路街道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核心城区,辖4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6.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42个、人口约1.5万人。近年来,长江路街道以擦亮“情满长江·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为引领,以组织共建、资源共享、载体共联、平台共用“四共”机制为载体,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共同家园。
组织共建汇聚“资源网”
长江路街道以“互嵌式”社区建设为目标,将40个社区打造成“红石榴”家园,积极与162家企事业单位联建共建,借力“两代表一委员”等1.2万名志愿者力量,打造“红石榴”协商议事室、“爱心超市”和“长江公益银行”等服务载体,让社区成为各民族群众共建共享的共同家园。
在此基础上,该街道定期召开联建共创会议,把40个社区居委会、近400家企业,4所大专院校和22所中小学串联起来,汇聚成“资源网”,平均每年组织开展“石榴籽·心贴心”等联建、联学、联创活动400余场次,形成“街道有统筹、社区有阵地、学校有特色、企业有载体”的联动格局。
资源共享铺就“共富路”
“安居”离不开“乐业”。针对辖区少数民族群众中大学生群体约占1/3的现状,长江路街道联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6所高校,建立校外合作实践基地,创设“爱我长江”志愿服务品牌,多方位开展“益动青春·缤纷四季”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让1500余名大学生在参与街道社区工作中实现快速成长。
同时,着力在“创业”上下实功,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体组织优势,积极开展创业培训会、创业者沙龙等活动,资源共享,铺就“共富路”,已累计帮助30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在打造濠洼步行街和金鼎夜巷等夜经济消费新业态过程中,注重引入民族特色美食,吸引20余名少数民族同胞进驻创业。
载体共联绘就“同心圆”
长江路街道突出精神家园建设,在线上创建以“情满长江·石榴红”为主的“石榴红”公众号宣传矩阵,在线下创建集“红石榴”社区、主题公园、口袋公园和商业街区于一体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阵地,载体共联,绘就“同心圆”。其中,占地1400平方米的长江中路社区“情满长江·石榴红”主题馆,已获批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验馆,年均服务各族群众20万余人次。交融式改造占地200余亩的青岛市第一家“红石榴”主题公园——花科子山公园,已累计为周边中小学生提供研学等服务近5万人次。
互动式打造交心交融活动。成立以社区为主体的“40+N”红石榴宣传服务阵地,联合企业、学校常态化开展“民族传统知识课堂”“小学生非遗传承主题研学”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组建3支“红石榴”文艺宣传队,建立“红石榴”文化创作室,每年开展“情满长江·石榴红”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200余场。
平台共用打造“智慧家”
长江路街道在街道、社区开设“红石榴服务示范岗”,全面推行一次办、就近办、马上办、网上办、阳光办“五办”工作法的同时,依托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在沅江路社区和峨眉山路社区开设《代表在线》等栏目,每年协调帮助各族群众生活困难问题3万余件。其中,沅江路社区打造的“一名委员就是一面旗帜”在线直播平台,自开播以来,已为近2万名群众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等服务。该社区也成功获评“青岛市民族界别委员会工作室”。
平台共用,打造“智慧家”。深化“网格+民族”工作模式,邀请少数民族代表担任议事室召集人,创设“爱在紫金山”“理·平”等工作室,形成具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心理疏导+社会救助+志愿服务”鲜明特色的工作品牌,年均提供政策咨询、权益维护等服务5万余人次,助推该街道获评青岛市唯一的“2023年度全国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有效提升了社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本报通讯员 陈超伟
长江路街道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核心城区,辖4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6.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42个、人口约1.5万人。近年来,长江路街道以擦亮“情满长江·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为引领,以组织共建、资源共享、载体共联、平台共用“四共”机制为载体,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共同家园。
组织共建汇聚“资源网”
长江路街道以“互嵌式”社区建设为目标,将40个社区打造成“红石榴”家园,积极与162家企事业单位联建共建,借力“两代表一委员”等1.2万名志愿者力量,打造“红石榴”协商议事室、“爱心超市”和“长江公益银行”等服务载体,让社区成为各民族群众共建共享的共同家园。
在此基础上,该街道定期召开联建共创会议,把40个社区居委会、近400家企业,4所大专院校和22所中小学串联起来,汇聚成“资源网”,平均每年组织开展“石榴籽·心贴心”等联建、联学、联创活动400余场次,形成“街道有统筹、社区有阵地、学校有特色、企业有载体”的联动格局。
资源共享铺就“共富路”
“安居”离不开“乐业”。针对辖区少数民族群众中大学生群体约占1/3的现状,长江路街道联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6所高校,建立校外合作实践基地,创设“爱我长江”志愿服务品牌,多方位开展“益动青春·缤纷四季”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让1500余名大学生在参与街道社区工作中实现快速成长。
同时,着力在“创业”上下实功,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体组织优势,积极开展创业培训会、创业者沙龙等活动,资源共享,铺就“共富路”,已累计帮助30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在打造濠洼步行街和金鼎夜巷等夜经济消费新业态过程中,注重引入民族特色美食,吸引20余名少数民族同胞进驻创业。
载体共联绘就“同心圆”
长江路街道突出精神家园建设,在线上创建以“情满长江·石榴红”为主的“石榴红”公众号宣传矩阵,在线下创建集“红石榴”社区、主题公园、口袋公园和商业街区于一体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阵地,载体共联,绘就“同心圆”。其中,占地1400平方米的长江中路社区“情满长江·石榴红”主题馆,已获批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验馆,年均服务各族群众20万余人次。交融式改造占地200余亩的青岛市第一家“红石榴”主题公园——花科子山公园,已累计为周边中小学生提供研学等服务近5万人次。
互动式打造交心交融活动。成立以社区为主体的“40+N”红石榴宣传服务阵地,联合企业、学校常态化开展“民族传统知识课堂”“小学生非遗传承主题研学”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组建3支“红石榴”文艺宣传队,建立“红石榴”文化创作室,每年开展“情满长江·石榴红”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200余场。
平台共用打造“智慧家”
长江路街道在街道、社区开设“红石榴服务示范岗”,全面推行一次办、就近办、马上办、网上办、阳光办“五办”工作法的同时,依托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在沅江路社区和峨眉山路社区开设《代表在线》等栏目,每年协调帮助各族群众生活困难问题3万余件。其中,沅江路社区打造的“一名委员就是一面旗帜”在线直播平台,自开播以来,已为近2万名群众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等服务。该社区也成功获评“青岛市民族界别委员会工作室”。
平台共用,打造“智慧家”。深化“网格+民族”工作模式,邀请少数民族代表担任议事室召集人,创设“爱在紫金山”“理·平”等工作室,形成具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心理疏导+社会救助+志愿服务”鲜明特色的工作品牌,年均提供政策咨询、权益维护等服务5万余人次,助推该街道获评青岛市唯一的“2023年度全国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有效提升了社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