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我国首个大西洋载人深潜科考航次凯旋

中国大洋83航次期间,“蛟龙”号创单航次下潜次数最多纪录

2024-05-29 作者: 杨国胜 肖芳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肖芳 报道   5月28日上午,在位于青岛蓝谷的国家深海基地码头,“深海一号”船靠泊母港。
  □记者 杨国胜 肖芳 报道
  本报青岛5月28日讯 今天上午,在位于青岛蓝谷的国家深海基地码头,“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缓缓靠泊母港。这标志着我国首个大西洋载人深潜科考航次——中国大洋83航次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大洋83航次共载有81名科考队员和船员,于去年12月17日自青岛起航,先后在印度洋、南大西洋和北大西洋开展调查作业,历时164天,总航程约5.7万公里。
  “北大西洋在传统意义上是欧美科考的‘后花园’,我们过去很少有机会去到这里。中国大洋83航次将我国载人深潜调查由‘两洋一海’(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拓展到大西洋,实现了中国大洋科考工作布局的新拓展。”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大洋83航次临时党支部书记许学伟介绍。
  本航次是中国载人潜水器首次在大西洋开展下潜作业,也是“蛟龙”号与其支持母船“深海一号”首次在大西洋开展深海调查研究。本航次“蛟龙”号共开展载人深潜作业46次,创造了单航次下潜次数最多和3次“九天九潜”的新纪录,验证了“蛟龙”号在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的精准作业能力以及团队的专业保障能力。
  本航次科考的重点区域是大西洋中脊。“中国大洋83航次获取的数据资料和样品,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大西洋中脊这一深海生境的特殊性,更深入地研究洋中脊热液生物多样性特征及连通性规律,更好地关心、认识和保护深海,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研究员、中国大洋83航次首席科学家孙永福说。
  □记者 杨国胜 肖芳 报道
  本报青岛5月28日讯 今天上午,在位于青岛蓝谷的国家深海基地码头,“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缓缓靠泊母港。这标志着我国首个大西洋载人深潜科考航次——中国大洋83航次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大洋83航次共载有81名科考队员和船员,于去年12月17日自青岛起航,先后在印度洋、南大西洋和北大西洋开展调查作业,历时164天,总航程约5.7万公里。
  “北大西洋在传统意义上是欧美科考的‘后花园’,我们过去很少有机会去到这里。中国大洋83航次将我国载人深潜调查由‘两洋一海’(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拓展到大西洋,实现了中国大洋科考工作布局的新拓展。”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大洋83航次临时党支部书记许学伟介绍。
  本航次是中国载人潜水器首次在大西洋开展下潜作业,也是“蛟龙”号与其支持母船“深海一号”首次在大西洋开展深海调查研究。本航次“蛟龙”号共开展载人深潜作业46次,创造了单航次下潜次数最多和3次“九天九潜”的新纪录,验证了“蛟龙”号在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的精准作业能力以及团队的专业保障能力。
  本航次科考的重点区域是大西洋中脊。“中国大洋83航次获取的数据资料和样品,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大西洋中脊这一深海生境的特殊性,更深入地研究洋中脊热液生物多样性特征及连通性规律,更好地关心、认识和保护深海,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研究员、中国大洋83航次首席科学家孙永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