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做实工作倾力援疆,获受援地干部群众称赞——
援疆越来越实,群众日子越过越滋润
2024-05-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 樊宏 李守臣
又是一年麦垄黄,济宁市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入疆支援英吉沙县已满一年。一年来,济宁援疆指挥部抓实干部人才队伍管理和援疆项目资金管理两大主业,聚焦招商引资、乡村振兴、民生保障三大领域,突出戈壁农业、国学教育、非遗文旅、优质医疗等四项重点,凝心聚力推进产业援疆、智力援疆、民生援疆、文化润疆和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夏日的英吉沙县戈壁日光温室产业园,玫瑰花娇艳欲滴、馥郁芳香,种植户们忙着采摘鲜花,准备新的订单。前不久,他们刚完成了一个40万枝的鲜花订单,赶在5月20日前发往吉尔吉斯斯坦。
产业援疆是对口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济宁援疆指挥部聚焦招商引资,强化产业培育、项目带动,注重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化。指挥部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设运营378座戈壁温室大棚,发展花卉、精品蔬菜等产业,在戈壁荒滩上成功种植郁金香、高原红玫瑰等鲜花,探索拓展鲜切花卉出口新平台,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喀什地区第一个鲜花海外仓。同时,打造集研发、育苗、种植、加工、仓储、配送等为一体的辣椒、生姜等特色产业设施产业链,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援疆工作越做越实,当地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滋润。眼下,英吉沙县城关乡温室大棚里种植的草莓、圣女果已经上市,城关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乡长安恒为群众算起增收账:“草莓100元/公斤、圣女果25元/公斤、甜瓜10元/公斤,一座大棚一年能挣七八万元。”在济宁援疆指挥部的支持下,当地鼓励农业大户就地就近发展设施农业,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不仅如此,济宁援疆指挥部一年来先后在济宁、济南、青岛等地举办“年货节”等助农公益活动,带动销售800余吨英吉沙县农产品,销售额达1000余万元。围绕农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绿色建材等主导产业分别赴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开展专题招商,签约项目25个,推动英吉沙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济宁援疆指挥部突出儒家文化发源地优势,在英吉沙县开展文化“五进”和“国学浸润”项目,一体化打造“一院三馆”国学阵地,一年来,惠及4.7万余人次。
智力援疆是提升受援地内生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济宁援疆指挥部构建“立体组团”队伍,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人才,形成“英才济济”品牌。在教育、医疗等领域选派511名干部人才,发挥示范作用。组织1000余名人员参加能力素质提升培训,实施“青蓝工程”和“工匠计划”,建立师徒结对帮扶机制,培训1800余人次。针对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选派中医医师担任基层卫生院院长,建成中医特色科室,每月接诊1000余人次。
姜瑞玲是第十一批济宁市援疆干部人才队伍中的一员,她在英吉沙实验小学推行爱心赏识教育,用爱心、耐心、热心、诚心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教学成绩连续五个学期居全县第一名。首期援疆期满,学生家长和学校自发签名挽留她。经组织批准,她毅然开启了二次援疆征程。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检验对口支援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济宁援疆指挥部投入3500万元改善学校设施,增加4400个学位,优化师资力量,提升教研和教学水平。成立54个学科中心教研组,实施“县包校、校对科”帮扶机制,建设教育援疆示范班级。同时,指挥部以增进感情认同为目标,深化开展互访互进、结亲共建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本报通讯员 樊宏 李守臣
又是一年麦垄黄,济宁市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入疆支援英吉沙县已满一年。一年来,济宁援疆指挥部抓实干部人才队伍管理和援疆项目资金管理两大主业,聚焦招商引资、乡村振兴、民生保障三大领域,突出戈壁农业、国学教育、非遗文旅、优质医疗等四项重点,凝心聚力推进产业援疆、智力援疆、民生援疆、文化润疆和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夏日的英吉沙县戈壁日光温室产业园,玫瑰花娇艳欲滴、馥郁芳香,种植户们忙着采摘鲜花,准备新的订单。前不久,他们刚完成了一个40万枝的鲜花订单,赶在5月20日前发往吉尔吉斯斯坦。
产业援疆是对口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济宁援疆指挥部聚焦招商引资,强化产业培育、项目带动,注重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化。指挥部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设运营378座戈壁温室大棚,发展花卉、精品蔬菜等产业,在戈壁荒滩上成功种植郁金香、高原红玫瑰等鲜花,探索拓展鲜切花卉出口新平台,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喀什地区第一个鲜花海外仓。同时,打造集研发、育苗、种植、加工、仓储、配送等为一体的辣椒、生姜等特色产业设施产业链,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援疆工作越做越实,当地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滋润。眼下,英吉沙县城关乡温室大棚里种植的草莓、圣女果已经上市,城关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乡长安恒为群众算起增收账:“草莓100元/公斤、圣女果25元/公斤、甜瓜10元/公斤,一座大棚一年能挣七八万元。”在济宁援疆指挥部的支持下,当地鼓励农业大户就地就近发展设施农业,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不仅如此,济宁援疆指挥部一年来先后在济宁、济南、青岛等地举办“年货节”等助农公益活动,带动销售800余吨英吉沙县农产品,销售额达1000余万元。围绕农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绿色建材等主导产业分别赴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开展专题招商,签约项目25个,推动英吉沙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济宁援疆指挥部突出儒家文化发源地优势,在英吉沙县开展文化“五进”和“国学浸润”项目,一体化打造“一院三馆”国学阵地,一年来,惠及4.7万余人次。
智力援疆是提升受援地内生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济宁援疆指挥部构建“立体组团”队伍,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人才,形成“英才济济”品牌。在教育、医疗等领域选派511名干部人才,发挥示范作用。组织1000余名人员参加能力素质提升培训,实施“青蓝工程”和“工匠计划”,建立师徒结对帮扶机制,培训1800余人次。针对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选派中医医师担任基层卫生院院长,建成中医特色科室,每月接诊1000余人次。
姜瑞玲是第十一批济宁市援疆干部人才队伍中的一员,她在英吉沙实验小学推行爱心赏识教育,用爱心、耐心、热心、诚心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教学成绩连续五个学期居全县第一名。首期援疆期满,学生家长和学校自发签名挽留她。经组织批准,她毅然开启了二次援疆征程。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检验对口支援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济宁援疆指挥部投入3500万元改善学校设施,增加4400个学位,优化师资力量,提升教研和教学水平。成立54个学科中心教研组,实施“县包校、校对科”帮扶机制,建设教育援疆示范班级。同时,指挥部以增进感情认同为目标,深化开展互访互进、结亲共建和志愿服务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