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柴腾虎:追寻楷模足迹
2024-05-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
|
![]() |
|
□ 魏武
编者按:
本文作者魏武是大众日报高级记者、大众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1994年援藏工作期间,结识并多次采访时任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同志。1994年2月17日,《大众日报》刊发魏武采写的长篇通讯《“世界屋脊”上,有这样一个山东人》,这是全国首篇全面宣传孔繁森事迹的报道。孔繁森殉职后,魏武又先后采写了《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难忘的阿里之行》等数十篇报道,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山东新闻奖一等奖等。
其间,魏武还结识了多位孔繁森生前好友和同事,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形式宣传孔繁森事迹,以实际行动践行楷模精神。本文主人公柴腾虎就是其中表现突出的一位。在孔繁森同志因公殉职30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对他们深深的敬意。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这副悼念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挽联,高度概括了孔繁森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清正廉洁的坚强党性和高尚情操,表达了人民对孔繁森的崇敬和哀思之情。挽联本身也对仗巧妙,内涵丰富,感情充沛,很快在全国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这副挽联的作者就是西藏阿里地委原秘书长柴腾虎。
我是1994年援藏期间在阿里地区与柴腾虎相识的,他当时任阿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清瘦黝黑的脸庞,腰板笔直,不苟言笑,但待人接物非常热情。十几天的相处使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对这位在“生命禁区”阿里奋斗奉献的老大哥敬佩有加。从那时至今已整整30年,我们经常见面通话,也有过两次彻夜深谈,他曾经感慨地对我说:“我的一生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有两次‘结缘’,第一次是结缘孔繁森,第二次是结缘进藏先遣英雄连。这两次‘结缘’,既是我对社会的奉献,同时也使自己的后半生更丰富,更有意义。”
下面,我就把这位老友的两次“结缘”讲述给亲爱的读者。
结缘孔繁森
柴腾虎曾与孔繁森在西藏阿里共同工作、生活近两年,对他来说,孔繁森是领导,也是师长、朋友。孔繁森不幸殉职后,柴腾虎在不遗余力宣传弘扬孔繁森精神的同时,还在默默做着一件平凡但常人却难以做到的事:从1996年到2021年,每年的11月29日,也就是孔繁森的忌日,他都专程赶到聊城祭奠英灵,看望孔繁森的亲属,整整26年,从无间断。2022年11月29日,因疫情严重,道路阻断,柴腾虎未能如期赶到聊城,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2023年年初,他立即奔赴聊城,接续上了这段弥足珍贵的奇缘。2023年的11月29日,他的身影又如期出现在了聊城孔繁森纪念馆。
这一切,都源于他对孔繁森精神上的景仰、人格上的推崇和心灵上的契合。
柴腾虎是山西省闻喜县人,1992年,时任闻喜县副县长的他因工作表现优异,被选定为山西省4名援藏干部之一,踏上了西藏的土地。
在拉萨简单休整后,开始分配工作,同行的三位同志,有两人被安排在拉萨市,另一人则到了条件稍好的日喀则地区,而柴腾虎则被分配到阿里地区改则县担任副县长。
当时柴腾虎对改则县的情况一无所知,但当他找来资料一看,不禁出了一身冷汗:改则全县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竟比浙江省还大1万多平方公里,而人口却仅有1.3万人。平均海拔4700米,年平均气温零下0.2℃,全年无霜期只有一个月,每年6级以上大风250天左右,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
柴腾虎自然知道这些数字背后的含义,那就是:极端艰苦!但他没有犹豫,他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儿,别人能在那里工作,我为什么不行?
1992年4月13日,柴腾虎与另外三名援藏干部来到了改则县,他们遇到的困难远比干巴巴的数字更为严酷:严重的高原反应,恶劣的高原气候,难以适应的饮食,反差极大的工作方式……同来的两位援藏干部当年就因身体原因先后回内地治疗,第二年,另一位援藏干部也调到拉萨工作。这样,同时来到改则的四位援藏干部只剩下柴腾虎一人。此时,不能说他心里没有一点儿波动,但很快他就下了决心:既来之则安之,只要身体顶得住,就绝不当逃兵。
坚持下来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开展工作。柴腾虎抓工作雷厉风行,毫不含糊,他牵头完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电站的安装任务,彻底解决了县城用电问题。他提议成立矿业开发公司,大力开发储量丰富的硼镁石矿,并亲自到那曲地区协调解决矿石运输问题,使改则县财政收入实现了当年翻番……出色的工作成绩,使他赢得了县里干部群众的肯定和赞许。
1993年4月10日,柴腾虎终生难忘,这一天,他与孔繁森相识并结缘。当天,孔繁森一行6人离开拉萨前往阿里就任地委书记,晚上9点多到达改则,简单吃过晚饭后,他召集县里四大班子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工作汇报。会议结束已经快12点了,柴腾虎刚要离开,一位工作人员叫住了他,说孔书记要和你单独聊聊。柴腾虎推开房门,惊奇地看到孔繁森光着上身,正在用冷水擦澡,而当时室外气温零下二三十摄氏度,他提醒孔书记小心感冒,孔繁森笑笑说:“没事,习惯了”,接着,他让柴腾虎详细汇报了工作生活情况,尤其是援藏干部的情况,离开招待所时已经快凌晨两点了。柴腾虎当时还不知道,这是孔书记对他的一次考察。
1993年8月,柴腾虎调任阿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主持工作),有同事告诉他,是孔书记亲自点名调他来的。从此,他与孔繁森朝夕相处,工作中配合默契,生活上互相帮助,孔繁森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柴腾虎告诉我,与孔繁森共事,节奏快,要求严,但心情舒畅,如沐春风。
1994年5月中旬的一天黄昏,孔繁森叫上柴腾虎,来到狮泉河烈士陵园,柴腾虎正纳闷,孔繁森告诉他,新入伍的两位武警战士因公殉职,他很痛心,专门来凭吊。此时陵园的大门已经上锁,柴腾虎刚要劝孔书记明天再来,孔繁森已经利索地翻过大门,柴腾虎只能抓紧跟上。两人来到烈士墓前,献上哈达,鞠躬、默哀。回到宿舍,柴腾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曾亲耳听到藏族百姓称孔繁森为“活菩萨”,今天的经历,更让他真切地感受到孔繁森有一颗大爱大善的心。
1994年11月29日中午,孔繁森在新疆考察边贸途中不幸突遇车祸,以身殉职。消息当晚传到狮泉河镇,柴腾虎感觉如五雷轰顶,脑中一片空白,呆呆地坐在宿舍里,泪如泉涌。悲痛之余,他很快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援藏干部中他与孔繁森最熟悉,又是治丧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他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起草悼词、布置悼念大会会场以及宣传报道等任务。
忙到深夜,柴腾虎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想起孔书记在阿里的日日夜夜,想起他留下的两个孤儿,想起他年迈的老母亲和多病的妻子,想起他带自己到北京争取救灾款一起挤公交车吃地摊的情景,想起殉职后他口袋里仅有的8元6角钱……柴腾虎激情难抑,翻身起床,含泪写下了“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弃天伦,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的挽联(第二天,根据贵州援藏干部、普兰县委书记,也是孔繁森好友刘明的提议,将“二弃天伦”改为“二离桑梓”)。之后他又挥笔写下了第二副挽联:“高风亮节,光明磊落如日月行空;抚孤恤贫,爱民胜子似菩萨济世”。
后来,在我参与写作的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中,将第一副挽联收入文中(将“民族事业”改为了“民族团结”),从此这副挽联在全国广为流传,还被镌刻在狮泉河烈士陵园的孔繁森陵墓两旁和聊城万福园孔繁森墓碑上,并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成为人们永远的记忆。
1995年春节过后,柴腾虎参加了西藏孔繁森事迹报告团,到山东作巡回报告。22天时间作报告13场,直接参加报告会人员达6万多人,把山东学习孔繁森精神的活动推向了高潮。
参加完报告团后,柴腾虎又协助《孔繁森》电影、电视剧剧本的撰写及拍摄,并为人民日报、新华社等40余批媒体记者提供素材。特别是全程陪同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摄制组一行,拍摄孔繁森事迹专题片《怀念》,12天时间行程4000多公里,走完阿里地区7个县,采访干部群众数十人。1995年7月1日建党74周年之际,《怀念》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立即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柴腾虎在片中三次出镜,用亲身经历向全国观众讲述了真实的孔繁森。
柴腾虎不止一次跟我说,在孔繁森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是他一生中最忙碌、掉眼泪最多、对人生感悟最深的一个时期。调离西藏后,在工作之余,他应邀到全国各地作孔繁森事迹报告120多场,近10万人聆听了他动情的讲述。不管是机关、部队还是学校,只要有要求,他工作再忙也尽力满足。
二十多年来,柴腾虎饱含深情,写作出版了《永远的孔繁森》(之一、之二)和上百篇纪念文章。他还被聊城孔繁森纪念馆聘为名誉馆长、宣传孔繁森“五老”志愿者之一(“五老”指五位在宣传孔繁森事迹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同志)。柴腾虎曾获得过许多层级很高的荣誉,但他最看重的却是这两个听上去并不起眼的称号,因为在他看来,自己此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宣传孔繁森事迹,把楷模精神传播到四面八方。
柴腾虎深知,对孔繁森最好的纪念就是像他那样去工作,去生活。2017年,柴腾虎在央视录制节目时,偶然认识了一个十五六岁的藏族孤儿次多,看到这个孩子好学上进,柴腾虎非常喜欢,决定长期资助他,从此,他定期不定期地给次多寄钱、买学习用品等。次多高中毕业后,考上了无锡的一所高校,柴腾虎花1万多元为他买了电脑、衣服等日常用品,还发动身边的朋友为他捐款。柴腾虎到聊城开会,特意带上次多参观孔繁森纪念馆,教育他要像孔爷爷那样做人做事。次多毕业后自愿回到拉萨工作,疫情期间,他积极报名当志愿者,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先后两次感染病毒,但一出院,便马上出现在志愿者队伍里。由于表现突出,他被评为拉萨市最美志愿者。看着次多一点点成长进步,柴腾虎内心感到莫大的欣慰。
结缘先遣连
柴腾虎刚到改则县时,发现一个乡的名字很特别——先遣乡,当地干部告诉他,这个乡原来叫扎麻芒堡乡,后来为了纪念“进藏先遣英雄连”在此驻扎,改名为先遣乡。
柴腾虎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特意到先遣乡寻找烈士的足迹,当年的部队营地早已被荒漠覆盖,烈士的坟包也已无法辨认,只能从年长的藏族同胞对先遣连溢于言表的赞美中,感受到这支英雄部队的存在。柴腾虎四处访谈知情人、查找相关资料,这段发生在40多年前的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开始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新疆和平解放后,新疆军区遵照毛泽东主席关于“解放西藏宜早不宜迟”的指示,派出独立骑兵师一团一连为先遣连,全连由汉、回、藏、蒙古、维吾尔、哈萨克、锡伯7个民族,136名指战员和300多匹战马组成,在总指挥兼党代表李狄三、连长曹海林、指导员李子祥率领下,于1950年8月1日从新疆于田县普鲁村誓师出征,挺进藏北。这支先遣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先进入西藏腹地的部队。
先遣连不辱使命,翻越茫茫昆仑山脉,涉冰河,穿峡谷,历经45天,行程近2000公里,终于到达海拔4600米的改则县扎麻芒堡乡。在这里,他们根据上级命令,就地驻扎坚守,等待与大部队会合。在这片不适于人类生存的荒漠冻土上,他们克服高寒缺氧、断粮断盐等难以想象的困难,捕兽果腹,穴地为居,孤军坚守了200多个日日夜夜。通过与藏北反动上层斗智斗勇,终于促使阿里噶本政府与我军达成协议,并在全藏第一个发出表示拥护中央的致敬电,对促进西藏和平协议的签订产生了重大影响。毛泽东主席得知先遣连的英勇事迹后,高兴地连称三声“盖世英雄”。王震代司令员两次亲自起草电报为先遣连全体指战员请功,称“先遣连历我军长征以来最大之艰辛,最重之苦难。”
1951年1月30日,西北军区授予该连“进藏先遣英雄连”称号,授予每人“人民功臣勋章”“解放西北纪念章”各一枚,为全连136名指战员各记大功一次。这是建军以来,我军唯一一支获此殊荣的建制连队。
而这支英雄的部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包括李狄三在内,全连共牺牲57人,伤残4人,平均每4天就有一名战士长眠在这片土地上。李狄三在大部队到达的当天,已进入弥留状态,他挣扎着把两本详细记录进藏资料的日记本交到安志明副团长手中后,便溘然长逝。中央军委追授他“人民英雄”称号。
柴腾虎把先遣连的英勇事迹向孔繁森作了汇报,孔繁森感慨不已,通过各种渠道转告先遣连的老英雄和他们的亲属,阿里就是他们的家,愿意为他们提供一切生活上的帮助。他还和柴腾虎一起来到狮泉河烈士陵园李狄三墓前,向这位解放西藏的大功臣献上深深的敬意。(孔繁森殉职后,他位于狮泉河烈士陵园的陵墓与李狄三的陵墓前后相邻,仿佛寓意着两代楷模的英灵跨越岁月的长河,在高原相聚,他们爱党爱国、忠诚奉献的精神将赓续传承,光耀千秋)。
1993年春节,柴腾虎回老家山西闻喜县探亲,无意中从县民政局得知,下阳乡有位老复转军人曾在阿里工作过。第二天他迫不及待地赶到下阳乡,万万没想到,站在他面前的竟是“进藏先遣英雄连”的指导员李子祥老人。
仿佛是冥冥中的安排,老少两代在不同历史时期为阿里无私奉献的闻喜人,竟在茫茫人海中相遇了,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坐在年逾古稀的李子祥老人身边,握着他当年因冻伤截去5根手指的手,听老人缓慢低沉地诉说自己曲折沉重的经历,柴腾虎眼含热泪,感慨万千。
受左倾思潮影响,李子祥和先遣连许多干部战士受到不公正对待。1956年,李子祥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开除党籍,遣送山西老家劳动改造。逆境中,他始终坚信自己的清白,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先后担任村调解主任、治保主任、村委会主任,带领群众打深水井,修学校,赢得了全村乡亲们的信任和爱戴。他也没有忘记先遣连生死与共的战友们,通过各种方式在全国各地寻找战友和烈士遗属。
1979年,李子祥的冤案在王震将军等老领导的关怀下,得以彻底平反。组织上征求他的意见,他的回答很简单:一、不要补发工资。二、不要恢复职务。三、要求恢复党籍。
柴腾虎被这位刚毅质朴的老英雄深深打动了,回到阿里后,他专门向阿里军分区首长作了汇报,军分区派后勤部长专程到闻喜县看望慰问李子祥。1994年春,柴腾虎代表孔繁森,和阿里军分区副司令员贡布来到李子祥家中,送上祝福和慰问。柴腾虎还送给李子祥一份特殊的礼物:李狄三及57名牺牲战友们的墓碑照片,以及狮泉河镇和改则县城的全景照片,老人摩挲着照片,眼含泪花,双手抖动,久久不愿放下。
柴腾虎根据李子祥的口述,历时近十年,整理出版了他的“阿里三部曲”之一《挺进阿里——我亲身经历解放阿里的难忘岁月》,这本书既是对那段悲壮历史的忠实记录,也是对先遣连全体将士,尤其是长眠在阿里大地上的烈士的最好告慰。2014年,央视纪录频道根据该书制作播出了纪录片《血殇》,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进藏先遣英雄连的关注。
还有一个人,也像李子祥老人一样寻找先遣连烈士遗属,他叫陈永泰,他的父亲是先遣连烈士、一等功臣陈忠义。他尚在襁褓中时,父亲就参军离开了家乡。2010年,当他带着儿女跪拜在狮泉河烈士陵园父亲的墓碑前时,父亲已牺牲了整整60年……当他得知还有30多名先遣连烈士的遗属没有找到时,感到自己有一种责任和使命。刚一退休,他就踏上了寻找烈士遗属的征程,足迹遍布山东、新疆、河南、甘肃等20多个省市县,在现已找到的24名烈士遗属中,陈永泰一人就找到了16名。
柴腾虎认识陈永泰后,就成了他寻找烈士遗属的坚定支持者,他们志趣相投,互相鼓励,越走越近。为了加快寻找进度,柴腾虎突发奇想,向央视《等着我》栏目发去求助信息,很快得到回应。2016年初夏,柴腾虎作为特邀嘉宾,陪同陈永泰参加了由著名主持人倪萍主持的《今世缘·等着我》“寻访解放阿里先遣连烈士遗属”节目的录制,随着陈永泰动情的讲述,再现了66年前先遣连将士英勇悲壮的感人情景,现场一片唏嘘,许多嘉宾和观众泪光闪烁,难以自已。栏目组还派出专业寻人团,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烈士遗属。
柴腾虎与陈永泰约定,只要还有一名烈士遗属没有找到,他们就不会停止寻找的脚步。
1996年年底,柴腾虎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阿里,调回山西,担任运城地区环保局局长、党组书记。在这个陌生的工作岗位上,他善学习,肯钻研,虚心向专家和干部职工请教,凭着一股执着劲儿,很快成为环保工作的行家里手。他处处以孔繁森为榜样,清正廉洁,坚持原则,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受到全区上下一致好评。他所在的环保局党组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他本人荣获地直“十佳党员领导干部”“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2013年,柴腾虎正式退休了,但他根本闲不住,有时甚至比退休前还忙。他做的最多的还是两件事,一件是继续宣传弘扬孔繁森精神,另一件是参加各类环境保护活动。他有很深的环保情结,他最佩服的领导干部中,除了孔繁森,还有一位就是有“中国环保之父”之称的我国首任环保局局长曲格平。退休后,许多单位请柴腾虎担任顾问等,他都婉言谢绝,但当一家以污水处理和新能源推广为主业的环保企业请他担任党总支书记时,他欣然同意,继续为环保事业发光发热。
2023年5月11日,我邀请柴腾虎来到大众报业集团,为青年党员讲了一堂以“弘扬新时代孔繁森精神,践行新征程初心使命”为主题的党课,同时接受了大众日报客户端“会客厅”栏目的专访,引起热烈反响。
第二天一早,因为还要赶回太原作报告,柴腾虎匆匆踏上回程,临别之际,他送给我一套崭新的“阿里三部曲”:《梦回阿里》《同在阿里》《挺进阿里》。三本书捧在手里并不很重,但在我心中却感觉沉甸甸的,因为这其中不仅承载了柴腾虎浓浓的阿里情,更是他一颗赤子之心的真实写照。
编者按:
本文作者魏武是大众日报高级记者、大众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1994年援藏工作期间,结识并多次采访时任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同志。1994年2月17日,《大众日报》刊发魏武采写的长篇通讯《“世界屋脊”上,有这样一个山东人》,这是全国首篇全面宣传孔繁森事迹的报道。孔繁森殉职后,魏武又先后采写了《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难忘的阿里之行》等数十篇报道,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山东新闻奖一等奖等。
其间,魏武还结识了多位孔繁森生前好友和同事,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形式宣传孔繁森事迹,以实际行动践行楷模精神。本文主人公柴腾虎就是其中表现突出的一位。在孔繁森同志因公殉职30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对他们深深的敬意。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这副悼念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挽联,高度概括了孔繁森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清正廉洁的坚强党性和高尚情操,表达了人民对孔繁森的崇敬和哀思之情。挽联本身也对仗巧妙,内涵丰富,感情充沛,很快在全国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这副挽联的作者就是西藏阿里地委原秘书长柴腾虎。
我是1994年援藏期间在阿里地区与柴腾虎相识的,他当时任阿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清瘦黝黑的脸庞,腰板笔直,不苟言笑,但待人接物非常热情。十几天的相处使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对这位在“生命禁区”阿里奋斗奉献的老大哥敬佩有加。从那时至今已整整30年,我们经常见面通话,也有过两次彻夜深谈,他曾经感慨地对我说:“我的一生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有两次‘结缘’,第一次是结缘孔繁森,第二次是结缘进藏先遣英雄连。这两次‘结缘’,既是我对社会的奉献,同时也使自己的后半生更丰富,更有意义。”
下面,我就把这位老友的两次“结缘”讲述给亲爱的读者。
结缘孔繁森
柴腾虎曾与孔繁森在西藏阿里共同工作、生活近两年,对他来说,孔繁森是领导,也是师长、朋友。孔繁森不幸殉职后,柴腾虎在不遗余力宣传弘扬孔繁森精神的同时,还在默默做着一件平凡但常人却难以做到的事:从1996年到2021年,每年的11月29日,也就是孔繁森的忌日,他都专程赶到聊城祭奠英灵,看望孔繁森的亲属,整整26年,从无间断。2022年11月29日,因疫情严重,道路阻断,柴腾虎未能如期赶到聊城,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2023年年初,他立即奔赴聊城,接续上了这段弥足珍贵的奇缘。2023年的11月29日,他的身影又如期出现在了聊城孔繁森纪念馆。
这一切,都源于他对孔繁森精神上的景仰、人格上的推崇和心灵上的契合。
柴腾虎是山西省闻喜县人,1992年,时任闻喜县副县长的他因工作表现优异,被选定为山西省4名援藏干部之一,踏上了西藏的土地。
在拉萨简单休整后,开始分配工作,同行的三位同志,有两人被安排在拉萨市,另一人则到了条件稍好的日喀则地区,而柴腾虎则被分配到阿里地区改则县担任副县长。
当时柴腾虎对改则县的情况一无所知,但当他找来资料一看,不禁出了一身冷汗:改则全县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竟比浙江省还大1万多平方公里,而人口却仅有1.3万人。平均海拔4700米,年平均气温零下0.2℃,全年无霜期只有一个月,每年6级以上大风250天左右,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
柴腾虎自然知道这些数字背后的含义,那就是:极端艰苦!但他没有犹豫,他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儿,别人能在那里工作,我为什么不行?
1992年4月13日,柴腾虎与另外三名援藏干部来到了改则县,他们遇到的困难远比干巴巴的数字更为严酷:严重的高原反应,恶劣的高原气候,难以适应的饮食,反差极大的工作方式……同来的两位援藏干部当年就因身体原因先后回内地治疗,第二年,另一位援藏干部也调到拉萨工作。这样,同时来到改则的四位援藏干部只剩下柴腾虎一人。此时,不能说他心里没有一点儿波动,但很快他就下了决心:既来之则安之,只要身体顶得住,就绝不当逃兵。
坚持下来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开展工作。柴腾虎抓工作雷厉风行,毫不含糊,他牵头完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电站的安装任务,彻底解决了县城用电问题。他提议成立矿业开发公司,大力开发储量丰富的硼镁石矿,并亲自到那曲地区协调解决矿石运输问题,使改则县财政收入实现了当年翻番……出色的工作成绩,使他赢得了县里干部群众的肯定和赞许。
1993年4月10日,柴腾虎终生难忘,这一天,他与孔繁森相识并结缘。当天,孔繁森一行6人离开拉萨前往阿里就任地委书记,晚上9点多到达改则,简单吃过晚饭后,他召集县里四大班子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工作汇报。会议结束已经快12点了,柴腾虎刚要离开,一位工作人员叫住了他,说孔书记要和你单独聊聊。柴腾虎推开房门,惊奇地看到孔繁森光着上身,正在用冷水擦澡,而当时室外气温零下二三十摄氏度,他提醒孔书记小心感冒,孔繁森笑笑说:“没事,习惯了”,接着,他让柴腾虎详细汇报了工作生活情况,尤其是援藏干部的情况,离开招待所时已经快凌晨两点了。柴腾虎当时还不知道,这是孔书记对他的一次考察。
1993年8月,柴腾虎调任阿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主持工作),有同事告诉他,是孔书记亲自点名调他来的。从此,他与孔繁森朝夕相处,工作中配合默契,生活上互相帮助,孔繁森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柴腾虎告诉我,与孔繁森共事,节奏快,要求严,但心情舒畅,如沐春风。
1994年5月中旬的一天黄昏,孔繁森叫上柴腾虎,来到狮泉河烈士陵园,柴腾虎正纳闷,孔繁森告诉他,新入伍的两位武警战士因公殉职,他很痛心,专门来凭吊。此时陵园的大门已经上锁,柴腾虎刚要劝孔书记明天再来,孔繁森已经利索地翻过大门,柴腾虎只能抓紧跟上。两人来到烈士墓前,献上哈达,鞠躬、默哀。回到宿舍,柴腾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曾亲耳听到藏族百姓称孔繁森为“活菩萨”,今天的经历,更让他真切地感受到孔繁森有一颗大爱大善的心。
1994年11月29日中午,孔繁森在新疆考察边贸途中不幸突遇车祸,以身殉职。消息当晚传到狮泉河镇,柴腾虎感觉如五雷轰顶,脑中一片空白,呆呆地坐在宿舍里,泪如泉涌。悲痛之余,他很快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援藏干部中他与孔繁森最熟悉,又是治丧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他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起草悼词、布置悼念大会会场以及宣传报道等任务。
忙到深夜,柴腾虎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想起孔书记在阿里的日日夜夜,想起他留下的两个孤儿,想起他年迈的老母亲和多病的妻子,想起他带自己到北京争取救灾款一起挤公交车吃地摊的情景,想起殉职后他口袋里仅有的8元6角钱……柴腾虎激情难抑,翻身起床,含泪写下了“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弃天伦,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的挽联(第二天,根据贵州援藏干部、普兰县委书记,也是孔繁森好友刘明的提议,将“二弃天伦”改为“二离桑梓”)。之后他又挥笔写下了第二副挽联:“高风亮节,光明磊落如日月行空;抚孤恤贫,爱民胜子似菩萨济世”。
后来,在我参与写作的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中,将第一副挽联收入文中(将“民族事业”改为了“民族团结”),从此这副挽联在全国广为流传,还被镌刻在狮泉河烈士陵园的孔繁森陵墓两旁和聊城万福园孔繁森墓碑上,并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成为人们永远的记忆。
1995年春节过后,柴腾虎参加了西藏孔繁森事迹报告团,到山东作巡回报告。22天时间作报告13场,直接参加报告会人员达6万多人,把山东学习孔繁森精神的活动推向了高潮。
参加完报告团后,柴腾虎又协助《孔繁森》电影、电视剧剧本的撰写及拍摄,并为人民日报、新华社等40余批媒体记者提供素材。特别是全程陪同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摄制组一行,拍摄孔繁森事迹专题片《怀念》,12天时间行程4000多公里,走完阿里地区7个县,采访干部群众数十人。1995年7月1日建党74周年之际,《怀念》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立即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柴腾虎在片中三次出镜,用亲身经历向全国观众讲述了真实的孔繁森。
柴腾虎不止一次跟我说,在孔繁森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是他一生中最忙碌、掉眼泪最多、对人生感悟最深的一个时期。调离西藏后,在工作之余,他应邀到全国各地作孔繁森事迹报告120多场,近10万人聆听了他动情的讲述。不管是机关、部队还是学校,只要有要求,他工作再忙也尽力满足。
二十多年来,柴腾虎饱含深情,写作出版了《永远的孔繁森》(之一、之二)和上百篇纪念文章。他还被聊城孔繁森纪念馆聘为名誉馆长、宣传孔繁森“五老”志愿者之一(“五老”指五位在宣传孔繁森事迹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同志)。柴腾虎曾获得过许多层级很高的荣誉,但他最看重的却是这两个听上去并不起眼的称号,因为在他看来,自己此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宣传孔繁森事迹,把楷模精神传播到四面八方。
柴腾虎深知,对孔繁森最好的纪念就是像他那样去工作,去生活。2017年,柴腾虎在央视录制节目时,偶然认识了一个十五六岁的藏族孤儿次多,看到这个孩子好学上进,柴腾虎非常喜欢,决定长期资助他,从此,他定期不定期地给次多寄钱、买学习用品等。次多高中毕业后,考上了无锡的一所高校,柴腾虎花1万多元为他买了电脑、衣服等日常用品,还发动身边的朋友为他捐款。柴腾虎到聊城开会,特意带上次多参观孔繁森纪念馆,教育他要像孔爷爷那样做人做事。次多毕业后自愿回到拉萨工作,疫情期间,他积极报名当志愿者,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先后两次感染病毒,但一出院,便马上出现在志愿者队伍里。由于表现突出,他被评为拉萨市最美志愿者。看着次多一点点成长进步,柴腾虎内心感到莫大的欣慰。
结缘先遣连
柴腾虎刚到改则县时,发现一个乡的名字很特别——先遣乡,当地干部告诉他,这个乡原来叫扎麻芒堡乡,后来为了纪念“进藏先遣英雄连”在此驻扎,改名为先遣乡。
柴腾虎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特意到先遣乡寻找烈士的足迹,当年的部队营地早已被荒漠覆盖,烈士的坟包也已无法辨认,只能从年长的藏族同胞对先遣连溢于言表的赞美中,感受到这支英雄部队的存在。柴腾虎四处访谈知情人、查找相关资料,这段发生在40多年前的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开始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新疆和平解放后,新疆军区遵照毛泽东主席关于“解放西藏宜早不宜迟”的指示,派出独立骑兵师一团一连为先遣连,全连由汉、回、藏、蒙古、维吾尔、哈萨克、锡伯7个民族,136名指战员和300多匹战马组成,在总指挥兼党代表李狄三、连长曹海林、指导员李子祥率领下,于1950年8月1日从新疆于田县普鲁村誓师出征,挺进藏北。这支先遣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先进入西藏腹地的部队。
先遣连不辱使命,翻越茫茫昆仑山脉,涉冰河,穿峡谷,历经45天,行程近2000公里,终于到达海拔4600米的改则县扎麻芒堡乡。在这里,他们根据上级命令,就地驻扎坚守,等待与大部队会合。在这片不适于人类生存的荒漠冻土上,他们克服高寒缺氧、断粮断盐等难以想象的困难,捕兽果腹,穴地为居,孤军坚守了200多个日日夜夜。通过与藏北反动上层斗智斗勇,终于促使阿里噶本政府与我军达成协议,并在全藏第一个发出表示拥护中央的致敬电,对促进西藏和平协议的签订产生了重大影响。毛泽东主席得知先遣连的英勇事迹后,高兴地连称三声“盖世英雄”。王震代司令员两次亲自起草电报为先遣连全体指战员请功,称“先遣连历我军长征以来最大之艰辛,最重之苦难。”
1951年1月30日,西北军区授予该连“进藏先遣英雄连”称号,授予每人“人民功臣勋章”“解放西北纪念章”各一枚,为全连136名指战员各记大功一次。这是建军以来,我军唯一一支获此殊荣的建制连队。
而这支英雄的部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包括李狄三在内,全连共牺牲57人,伤残4人,平均每4天就有一名战士长眠在这片土地上。李狄三在大部队到达的当天,已进入弥留状态,他挣扎着把两本详细记录进藏资料的日记本交到安志明副团长手中后,便溘然长逝。中央军委追授他“人民英雄”称号。
柴腾虎把先遣连的英勇事迹向孔繁森作了汇报,孔繁森感慨不已,通过各种渠道转告先遣连的老英雄和他们的亲属,阿里就是他们的家,愿意为他们提供一切生活上的帮助。他还和柴腾虎一起来到狮泉河烈士陵园李狄三墓前,向这位解放西藏的大功臣献上深深的敬意。(孔繁森殉职后,他位于狮泉河烈士陵园的陵墓与李狄三的陵墓前后相邻,仿佛寓意着两代楷模的英灵跨越岁月的长河,在高原相聚,他们爱党爱国、忠诚奉献的精神将赓续传承,光耀千秋)。
1993年春节,柴腾虎回老家山西闻喜县探亲,无意中从县民政局得知,下阳乡有位老复转军人曾在阿里工作过。第二天他迫不及待地赶到下阳乡,万万没想到,站在他面前的竟是“进藏先遣英雄连”的指导员李子祥老人。
仿佛是冥冥中的安排,老少两代在不同历史时期为阿里无私奉献的闻喜人,竟在茫茫人海中相遇了,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坐在年逾古稀的李子祥老人身边,握着他当年因冻伤截去5根手指的手,听老人缓慢低沉地诉说自己曲折沉重的经历,柴腾虎眼含热泪,感慨万千。
受左倾思潮影响,李子祥和先遣连许多干部战士受到不公正对待。1956年,李子祥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开除党籍,遣送山西老家劳动改造。逆境中,他始终坚信自己的清白,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先后担任村调解主任、治保主任、村委会主任,带领群众打深水井,修学校,赢得了全村乡亲们的信任和爱戴。他也没有忘记先遣连生死与共的战友们,通过各种方式在全国各地寻找战友和烈士遗属。
1979年,李子祥的冤案在王震将军等老领导的关怀下,得以彻底平反。组织上征求他的意见,他的回答很简单:一、不要补发工资。二、不要恢复职务。三、要求恢复党籍。
柴腾虎被这位刚毅质朴的老英雄深深打动了,回到阿里后,他专门向阿里军分区首长作了汇报,军分区派后勤部长专程到闻喜县看望慰问李子祥。1994年春,柴腾虎代表孔繁森,和阿里军分区副司令员贡布来到李子祥家中,送上祝福和慰问。柴腾虎还送给李子祥一份特殊的礼物:李狄三及57名牺牲战友们的墓碑照片,以及狮泉河镇和改则县城的全景照片,老人摩挲着照片,眼含泪花,双手抖动,久久不愿放下。
柴腾虎根据李子祥的口述,历时近十年,整理出版了他的“阿里三部曲”之一《挺进阿里——我亲身经历解放阿里的难忘岁月》,这本书既是对那段悲壮历史的忠实记录,也是对先遣连全体将士,尤其是长眠在阿里大地上的烈士的最好告慰。2014年,央视纪录频道根据该书制作播出了纪录片《血殇》,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进藏先遣英雄连的关注。
还有一个人,也像李子祥老人一样寻找先遣连烈士遗属,他叫陈永泰,他的父亲是先遣连烈士、一等功臣陈忠义。他尚在襁褓中时,父亲就参军离开了家乡。2010年,当他带着儿女跪拜在狮泉河烈士陵园父亲的墓碑前时,父亲已牺牲了整整60年……当他得知还有30多名先遣连烈士的遗属没有找到时,感到自己有一种责任和使命。刚一退休,他就踏上了寻找烈士遗属的征程,足迹遍布山东、新疆、河南、甘肃等20多个省市县,在现已找到的24名烈士遗属中,陈永泰一人就找到了16名。
柴腾虎认识陈永泰后,就成了他寻找烈士遗属的坚定支持者,他们志趣相投,互相鼓励,越走越近。为了加快寻找进度,柴腾虎突发奇想,向央视《等着我》栏目发去求助信息,很快得到回应。2016年初夏,柴腾虎作为特邀嘉宾,陪同陈永泰参加了由著名主持人倪萍主持的《今世缘·等着我》“寻访解放阿里先遣连烈士遗属”节目的录制,随着陈永泰动情的讲述,再现了66年前先遣连将士英勇悲壮的感人情景,现场一片唏嘘,许多嘉宾和观众泪光闪烁,难以自已。栏目组还派出专业寻人团,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烈士遗属。
柴腾虎与陈永泰约定,只要还有一名烈士遗属没有找到,他们就不会停止寻找的脚步。
1996年年底,柴腾虎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阿里,调回山西,担任运城地区环保局局长、党组书记。在这个陌生的工作岗位上,他善学习,肯钻研,虚心向专家和干部职工请教,凭着一股执着劲儿,很快成为环保工作的行家里手。他处处以孔繁森为榜样,清正廉洁,坚持原则,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受到全区上下一致好评。他所在的环保局党组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他本人荣获地直“十佳党员领导干部”“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2013年,柴腾虎正式退休了,但他根本闲不住,有时甚至比退休前还忙。他做的最多的还是两件事,一件是继续宣传弘扬孔繁森精神,另一件是参加各类环境保护活动。他有很深的环保情结,他最佩服的领导干部中,除了孔繁森,还有一位就是有“中国环保之父”之称的我国首任环保局局长曲格平。退休后,许多单位请柴腾虎担任顾问等,他都婉言谢绝,但当一家以污水处理和新能源推广为主业的环保企业请他担任党总支书记时,他欣然同意,继续为环保事业发光发热。
2023年5月11日,我邀请柴腾虎来到大众报业集团,为青年党员讲了一堂以“弘扬新时代孔繁森精神,践行新征程初心使命”为主题的党课,同时接受了大众日报客户端“会客厅”栏目的专访,引起热烈反响。
第二天一早,因为还要赶回太原作报告,柴腾虎匆匆踏上回程,临别之际,他送给我一套崭新的“阿里三部曲”:《梦回阿里》《同在阿里》《挺进阿里》。三本书捧在手里并不很重,但在我心中却感觉沉甸甸的,因为这其中不仅承载了柴腾虎浓浓的阿里情,更是他一颗赤子之心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