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宣讲小剧润物无声

2024-05-23 作者: 刘飞跃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刘飞跃

  “来让我先结一下……”一个年轻人推开收银台前的其他顾客准备插队,一场争吵似乎在所难免,结果其他顾客很默契地表示:“那你来,我们先走了”。收银员误以为这位年轻人和旁边的顾客是一起来消费的,准备一块结账。最后,这位年轻人灰溜溜地去排队了。句句没提不文明排队,但每一帧都在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提倡文明排队,利人利己。
  这是近期济南市市中区特别制作的“我的城市我的家,文明泉城我先行”宣讲小剧的展播画面。近年来,市中区高度重视宣讲工作,始终坚持讲好市中故事、传递市中声音,创新分众式、点单式、互动式、情景式宣讲,不断推进理论宣讲工作开创新局面。
  推进分众化宣讲,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根据不同群体差异性、选择性、多样性需求,精准把握“干部讲政策、专家讲理论、先进讲事迹、百姓讲故事”,协助党的二十大代表张海燕开设“党的声音海燕传”宣讲工作室,开展系列宣讲活动,把党的创新理论传递到基层一线、田间地头,提升了理论宣讲的精准普及度。
  推进点单化宣讲,聚焦提升宣讲实效。围绕广大群众关心关注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宣讲点单群,10余支志愿宣讲队伍通过线上接单、线下宣讲的形式,根据不同宣讲对象制订不同方案,提高了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进互动化宣讲,增强宣讲交互性。改变传统一人讲多人听的“灌输式”宣讲模式,利用“学习强国”线下空间,开展“圆桌讲坛”,专家受众促膝长谈,强化宣讲过程的参与和融入。舜耕街道打造“王速成理论宣讲工作室”,开展庭院宣讲,组织辖区居民围桌而坐,讲红色故事、谈家风传承,增强理论宣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推进情景化宣讲,提高宣讲沉浸感。充分运用红色教育基地、情景剧、曲艺说唱等资源优势,将理论宣讲融入更直观的情景化宣讲,深化宣讲的启发性、引导性。魏家庄街道麟祥街社区将宣讲与情景剧、三句半、歌舞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以“宣讲+文艺”的形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故事,切实增强了理论宣讲吸引力和感染力。
  宣讲应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下一步,市中区将持续深化“理响市中”宣讲品牌建设,积极创新宣讲模式,推动宣讲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
  □ 本报记者 刘飞跃

  “来让我先结一下……”一个年轻人推开收银台前的其他顾客准备插队,一场争吵似乎在所难免,结果其他顾客很默契地表示:“那你来,我们先走了”。收银员误以为这位年轻人和旁边的顾客是一起来消费的,准备一块结账。最后,这位年轻人灰溜溜地去排队了。句句没提不文明排队,但每一帧都在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提倡文明排队,利人利己。
  这是近期济南市市中区特别制作的“我的城市我的家,文明泉城我先行”宣讲小剧的展播画面。近年来,市中区高度重视宣讲工作,始终坚持讲好市中故事、传递市中声音,创新分众式、点单式、互动式、情景式宣讲,不断推进理论宣讲工作开创新局面。
  推进分众化宣讲,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根据不同群体差异性、选择性、多样性需求,精准把握“干部讲政策、专家讲理论、先进讲事迹、百姓讲故事”,协助党的二十大代表张海燕开设“党的声音海燕传”宣讲工作室,开展系列宣讲活动,把党的创新理论传递到基层一线、田间地头,提升了理论宣讲的精准普及度。
  推进点单化宣讲,聚焦提升宣讲实效。围绕广大群众关心关注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宣讲点单群,10余支志愿宣讲队伍通过线上接单、线下宣讲的形式,根据不同宣讲对象制订不同方案,提高了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进互动化宣讲,增强宣讲交互性。改变传统一人讲多人听的“灌输式”宣讲模式,利用“学习强国”线下空间,开展“圆桌讲坛”,专家受众促膝长谈,强化宣讲过程的参与和融入。舜耕街道打造“王速成理论宣讲工作室”,开展庭院宣讲,组织辖区居民围桌而坐,讲红色故事、谈家风传承,增强理论宣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推进情景化宣讲,提高宣讲沉浸感。充分运用红色教育基地、情景剧、曲艺说唱等资源优势,将理论宣讲融入更直观的情景化宣讲,深化宣讲的启发性、引导性。魏家庄街道麟祥街社区将宣讲与情景剧、三句半、歌舞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以“宣讲+文艺”的形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故事,切实增强了理论宣讲吸引力和感染力。
  宣讲应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下一步,市中区将持续深化“理响市中”宣讲品牌建设,积极创新宣讲模式,推动宣讲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