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让非遗焕发时代风采

2024-05-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王元兴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非遗资源不应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不应被局限于抢救性保护或展览式传播,而应回归老百姓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回到生活日常。只有根植于齐鲁大地人民群众中的文化和艺术,才能展现出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中华大地几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而生的文化之根,它承载着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的代际传承中不断发展优化,由于其历史悠久、精神内涵深厚,可以看作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山东是文化大省、非遗大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责任重大。
  山东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成果丰硕
  我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非遗资源,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认定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名。我国已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稳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的非遗已经成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漫长的发展中孕育了多样的历史文化。省内非遗资源丰富,四级名录体系健全,保护和传承工作成效显著,山东省的非遗保护工作在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和保护机构设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采用多举措提升保护水平,并致力于丰富完善传承体系,总体取得积极成效。目前,山东省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6项,约占全国总量的5%,位居全国第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73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4名,省级传承人829名。山东尚存各类民间艺术390多种,民间舞蹈140多种,仅秧歌就多达30多种,而且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齐全,涵盖了国家非遗的十个大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山东省许多非遗在技艺水平、独特性、文化内涵等方面在全国独树一帜或名列前茅,这主要表现在山东省国家级非遗数量多,非遗独特性强,非遗技艺高超、内容丰富、内涵深厚。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是全国首批通过验收、正式命名的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另有17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两年一届的国家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永久落户济南市。
  山东省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既积极借鉴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和实践成果,同时也注重结合山东省自身的实际,积极制定相关法规政策进行有效扶持,加强机构、设施、资金与技术的配套建设,大力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和名录体系建设,着力健全完善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生态保护区“五位一体”保护传承体系,取得了保护非遗的巨大突破和成就。比方说,山东省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高度重视发挥文化事业机构的引领作用,努力将其建成传播传统文化精髓的重镇,除了开设高校非遗研究中心、剧院、剧团、企业和教育传承基地研究和传承山东省非遗之外,还重点加强了博物馆、传习所、文化馆、展示馆等文化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力度,建立了科学的非遗保护机构体系。非遗保护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营造了全社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构建山东非遗保护传承新格局
  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此丰富多彩,已经成为山东的文化符号和标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非遗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一些传统戏曲和戏剧存在经费不足、人才断层、曲目锐减、观众流失等问题;传承人传承动力不足,收徒困难,像胶东大鼓、平阴渔鼓、长清落子等表演艺术只有零星的人在坚持,随着某些传承人的离世,一些曲目和技艺也面临着消失的困境,因此,对非遗进行抢救和保护刻不容缓。
  2020年1月《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发布,方案中提出夯实非遗保护工作基础、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实现非遗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等九个重点任务。构建山东非遗保护传承新格局,要坚持创新传承,彰显特色,要创造崭新的非遗形态和表达方式,运用好大数据、文本挖掘等技术重新发掘非遗的文化意蕴。
  例如,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还原山东省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曲艺、杂技和传统手工技艺等类型非遗的活动场景,在机构保护联盟的现实场馆和网络空间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构建3D传承场域,用动态视听技术给受众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还可以通过提炼民间文学和民俗等非遗项目的内在元素,运用科技手段将梁祝、闵子骞、孟母教子等独具山东特色的传说故事和祭孔大典等民俗传统以数字化形式开发。例如,济宁市开发了孔孟文化数字信息系统,把孔府、孟府、孔庙和孔子研究院分别建成数字化展厅,将古老的文化遗产以360度全息影像的形式展示,将非遗祭孔大典以3D立体影像形式创作和展出,为游客带来互动式体验和3D景点漫游,用科技“活化”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山东省发布“泉·民艺”等17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成为好客山东的新招牌。非遗的活化传承使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展现出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
探索新时代非遗传承多赢方式
  非遗资源必须紧随时代发展,适应时代新潮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非遗资源不应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不应被局限于抢救性保护或展览式传播,而应回归老百姓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回到生活日常。只有根植于齐鲁大地人民群众中的文化和艺术,才能展现出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可以看到,在短视频和直播平台,许多人开设自媒体账号,通过展示非遗的制作工艺、教学视频、知识讲解、制作成果等,圈粉无数,这说明非遗资源在飞入寻常百姓家、贴近大众生产生活后,“非遗融入当代生活”会展示出更多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山东应积极探索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方式,仔细甄别符合生产性传承要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各地区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工程、脱贫攻坚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扶持具有非遗特色、传承非遗传统工艺企业的创办。目前已公布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涌现出东阿阿胶、周村烧饼、泰山皮影、德州扒鸡等一大批重点非遗企业。一些非遗企业和老字号企业也积极参加博览会、遗产日、文化月等宣传活动,增强山东省非遗的对外文化交流,并通过现场演示和互动体验等方式充分展现齐鲁特色的非遗文化内涵。目前全省共有各类非遗企业和营业户120多万个,年产值1600多亿元,直接从业人员400多万人。
  新时代的非遗传播需要具有借力意识,借助于社交媒体、短视频App及网络直播等丰富的媒体渠道,实现非遗跨时空、跨地域的传播。通过借力,可以突破传统展演、宣传的单向性局限,增强传播主体与受众的反馈交流,延伸非遗资源传播与服务范围。非遗保护机构也应与时俱进,增强数字技术应用,形成文化产业新业态,将固化在非遗记录中的影像声音、文字内容、文化记忆加以转化,变成“活”的文化,拓宽非遗传承传播的渠道,增强非遗传承的趣味性、互动性和参与性。加强非遗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直播”等模式让民众真正成为非遗保护的主体。
  文脉传承,于斯为盛。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山东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保护状况持续改善。山东越来越多的非遗走上展线、走向群众,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了解历史、汲取知识、欣赏艺术的精神文化需求。山东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依然任重道远,而传承的过程,也正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作者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 王元兴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非遗资源不应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不应被局限于抢救性保护或展览式传播,而应回归老百姓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回到生活日常。只有根植于齐鲁大地人民群众中的文化和艺术,才能展现出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中华大地几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而生的文化之根,它承载着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的代际传承中不断发展优化,由于其历史悠久、精神内涵深厚,可以看作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山东是文化大省、非遗大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责任重大。
  山东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成果丰硕
  我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非遗资源,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认定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名。我国已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稳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的非遗已经成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漫长的发展中孕育了多样的历史文化。省内非遗资源丰富,四级名录体系健全,保护和传承工作成效显著,山东省的非遗保护工作在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和保护机构设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采用多举措提升保护水平,并致力于丰富完善传承体系,总体取得积极成效。目前,山东省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6项,约占全国总量的5%,位居全国第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73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4名,省级传承人829名。山东尚存各类民间艺术390多种,民间舞蹈140多种,仅秧歌就多达30多种,而且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齐全,涵盖了国家非遗的十个大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山东省许多非遗在技艺水平、独特性、文化内涵等方面在全国独树一帜或名列前茅,这主要表现在山东省国家级非遗数量多,非遗独特性强,非遗技艺高超、内容丰富、内涵深厚。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是全国首批通过验收、正式命名的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另有17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两年一届的国家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永久落户济南市。
  山东省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既积极借鉴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和实践成果,同时也注重结合山东省自身的实际,积极制定相关法规政策进行有效扶持,加强机构、设施、资金与技术的配套建设,大力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和名录体系建设,着力健全完善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生态保护区“五位一体”保护传承体系,取得了保护非遗的巨大突破和成就。比方说,山东省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高度重视发挥文化事业机构的引领作用,努力将其建成传播传统文化精髓的重镇,除了开设高校非遗研究中心、剧院、剧团、企业和教育传承基地研究和传承山东省非遗之外,还重点加强了博物馆、传习所、文化馆、展示馆等文化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力度,建立了科学的非遗保护机构体系。非遗保护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营造了全社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构建山东非遗保护传承新格局
  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此丰富多彩,已经成为山东的文化符号和标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非遗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一些传统戏曲和戏剧存在经费不足、人才断层、曲目锐减、观众流失等问题;传承人传承动力不足,收徒困难,像胶东大鼓、平阴渔鼓、长清落子等表演艺术只有零星的人在坚持,随着某些传承人的离世,一些曲目和技艺也面临着消失的困境,因此,对非遗进行抢救和保护刻不容缓。
  2020年1月《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发布,方案中提出夯实非遗保护工作基础、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实现非遗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等九个重点任务。构建山东非遗保护传承新格局,要坚持创新传承,彰显特色,要创造崭新的非遗形态和表达方式,运用好大数据、文本挖掘等技术重新发掘非遗的文化意蕴。
  例如,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还原山东省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曲艺、杂技和传统手工技艺等类型非遗的活动场景,在机构保护联盟的现实场馆和网络空间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构建3D传承场域,用动态视听技术给受众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还可以通过提炼民间文学和民俗等非遗项目的内在元素,运用科技手段将梁祝、闵子骞、孟母教子等独具山东特色的传说故事和祭孔大典等民俗传统以数字化形式开发。例如,济宁市开发了孔孟文化数字信息系统,把孔府、孟府、孔庙和孔子研究院分别建成数字化展厅,将古老的文化遗产以360度全息影像的形式展示,将非遗祭孔大典以3D立体影像形式创作和展出,为游客带来互动式体验和3D景点漫游,用科技“活化”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山东省发布“泉·民艺”等17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成为好客山东的新招牌。非遗的活化传承使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展现出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
探索新时代非遗传承多赢方式
  非遗资源必须紧随时代发展,适应时代新潮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非遗资源不应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不应被局限于抢救性保护或展览式传播,而应回归老百姓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回到生活日常。只有根植于齐鲁大地人民群众中的文化和艺术,才能展现出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可以看到,在短视频和直播平台,许多人开设自媒体账号,通过展示非遗的制作工艺、教学视频、知识讲解、制作成果等,圈粉无数,这说明非遗资源在飞入寻常百姓家、贴近大众生产生活后,“非遗融入当代生活”会展示出更多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山东应积极探索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方式,仔细甄别符合生产性传承要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各地区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工程、脱贫攻坚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扶持具有非遗特色、传承非遗传统工艺企业的创办。目前已公布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涌现出东阿阿胶、周村烧饼、泰山皮影、德州扒鸡等一大批重点非遗企业。一些非遗企业和老字号企业也积极参加博览会、遗产日、文化月等宣传活动,增强山东省非遗的对外文化交流,并通过现场演示和互动体验等方式充分展现齐鲁特色的非遗文化内涵。目前全省共有各类非遗企业和营业户120多万个,年产值1600多亿元,直接从业人员400多万人。
  新时代的非遗传播需要具有借力意识,借助于社交媒体、短视频App及网络直播等丰富的媒体渠道,实现非遗跨时空、跨地域的传播。通过借力,可以突破传统展演、宣传的单向性局限,增强传播主体与受众的反馈交流,延伸非遗资源传播与服务范围。非遗保护机构也应与时俱进,增强数字技术应用,形成文化产业新业态,将固化在非遗记录中的影像声音、文字内容、文化记忆加以转化,变成“活”的文化,拓宽非遗传承传播的渠道,增强非遗传承的趣味性、互动性和参与性。加强非遗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直播”等模式让民众真正成为非遗保护的主体。
  文脉传承,于斯为盛。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山东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保护状况持续改善。山东越来越多的非遗走上展线、走向群众,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了解历史、汲取知识、欣赏艺术的精神文化需求。山东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依然任重道远,而传承的过程,也正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作者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