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新产业革命

2024-05-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谢鲁江

  ■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三大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发生了质变,发生了突破性、革命性的变革,而且这种变革还具有全局性、整体性,是遍及整个社会、涉及各行各业的新的产业革命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并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笔者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的、革命性的生产力,它的形成和发展代表着我们正在迎来一场全方位的产业革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力的三大基本构成要素,是形成社会生产过程的基本物质条件。这三大要素的品质、水平及其基本组合方式,从基础上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就意味着这三大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发生了质变,发生了突破性、革命性的变革,而且这种变革还具有全局性、整体性,是遍及整个社会、涉及各行各业的新的产业革命。
  作为新质生产力最为本质的内核,赋予三大生产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发生质变的根源就是智能化。劳动者被智能化提升和武装,进行智能化的生产活动;劳动资料智能化,或被智能化提升改造;劳动对象本身智能化,或者被以智能化的方式转变为新的生产成果、社会财富。发生智能化质变的生产要素,组合成智能化的生产过程,带来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质的变革。这种质变不断向各行各业渗透、蔓延、改造、提升,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全方位、历史性的质变,引领和推动我国的新产业革命。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迄今为止,已经发生了三次产业革命。这三次产业革命分别以机器化、电气化、信息化为突破中心,对三大生产要素及其组合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推动了社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深刻而全面的转型升级,极大地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当今世界正进入以智能化为突破中心的新一代产业革命时期,大力发展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必将引领和推动我国新产业革命的展开,加快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新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塑造我国发展先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现代化
  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将加速推进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这是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们抓住新产业革命机遇的必须举措,是必须走好的先手棋。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塑造先发发展优势、实现生产力现代化的必然之举。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擘画了我国新的发展蓝图: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摆在现代化建设首位的就是生产力的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推动生产力现代化,塑造我国发展的新优势,即塑造依托先发优势、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方式上有着重大的不同。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依托后发优势推动发展,围绕后发优势形成要素构成、发展动能、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如我国以往依托大量低成本劳动力所形成的人口红利,形成我国的发展优势及发展特色。而发达国家则更多地依靠先发优势来作为发展动能,形成引领式发展。因而,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质上就是要求实现从依托后发优势发展向依托先发优势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只有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先发优势,我国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使得我们找到了培育塑造先发优势的可行路径和方法,找到了激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可靠生产力发展动能和发展模式。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的、前沿性的生产力,是新产业革命所塑造的核心生产力。围绕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产业变革,大力发展前沿产业、新兴产业,强化提升核心产业、基础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落后产业,从而全方位地实现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过渡转化,实现从依托后发优势发展向依托先发优势发展的过渡转化。这种发展转化,既满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也紧紧抓住了世界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从而推动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技术基础。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诉求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的根本宗旨在于人民性,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新质生产力也将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供新的路径和手段。
  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坚决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的理念,让创新发挥主导作用,形成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模式。新质生产力,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如果说,以往的解放生产力,更加注重的是解放已有的、既成的生产力(如传统生产力),那么创新发展所强调的就是充分解放和释放生产力创新的能力,推动生产力实现层次性跃迁、跨越式发展。因此,创新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也是根本举措。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业的积极性,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的通道,优化创新发展的环境生态和内在动力机制,积极塑造创新发展的容错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构建以可持续的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核心的新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体现和实现绿色发展的理念。绿色发展实质上也是高效益的发展,要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在积极推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的同时,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更加强调减量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要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创新绿色化的科技成果,大力培育发展能够更好实现双碳目标的产业及产业链、供应链。要更加强调人力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的投入及优化配置,减少自然资源的投入和环境的损耗,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所实现的效益。新质生产力是优质、高效能的生产力,会有力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优化投入产出关系,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用较少的资源、环境投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指向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实现共享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通过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有效推动我国生产力的现代化,促进我国由传统生产力向先进生产力的跃迁,大幅提升我国社会财富的生产创造能力,从而为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物质保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高质量的需要,是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用新的高质量的供给创造高质量的需求,不断开发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品和服务,在满足社会需求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也不断丰富、提升、优化社会的需求结构、需求方式,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提供更为扎实的物质基础,更加丰富的实现路径,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 谢鲁江

  ■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三大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发生了质变,发生了突破性、革命性的变革,而且这种变革还具有全局性、整体性,是遍及整个社会、涉及各行各业的新的产业革命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并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笔者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的、革命性的生产力,它的形成和发展代表着我们正在迎来一场全方位的产业革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力的三大基本构成要素,是形成社会生产过程的基本物质条件。这三大要素的品质、水平及其基本组合方式,从基础上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就意味着这三大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发生了质变,发生了突破性、革命性的变革,而且这种变革还具有全局性、整体性,是遍及整个社会、涉及各行各业的新的产业革命。
  作为新质生产力最为本质的内核,赋予三大生产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发生质变的根源就是智能化。劳动者被智能化提升和武装,进行智能化的生产活动;劳动资料智能化,或被智能化提升改造;劳动对象本身智能化,或者被以智能化的方式转变为新的生产成果、社会财富。发生智能化质变的生产要素,组合成智能化的生产过程,带来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质的变革。这种质变不断向各行各业渗透、蔓延、改造、提升,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全方位、历史性的质变,引领和推动我国的新产业革命。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迄今为止,已经发生了三次产业革命。这三次产业革命分别以机器化、电气化、信息化为突破中心,对三大生产要素及其组合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推动了社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深刻而全面的转型升级,极大地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当今世界正进入以智能化为突破中心的新一代产业革命时期,大力发展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必将引领和推动我国新产业革命的展开,加快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新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塑造我国发展先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现代化
  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将加速推进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这是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们抓住新产业革命机遇的必须举措,是必须走好的先手棋。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塑造先发发展优势、实现生产力现代化的必然之举。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擘画了我国新的发展蓝图: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摆在现代化建设首位的就是生产力的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推动生产力现代化,塑造我国发展的新优势,即塑造依托先发优势、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方式上有着重大的不同。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依托后发优势推动发展,围绕后发优势形成要素构成、发展动能、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如我国以往依托大量低成本劳动力所形成的人口红利,形成我国的发展优势及发展特色。而发达国家则更多地依靠先发优势来作为发展动能,形成引领式发展。因而,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质上就是要求实现从依托后发优势发展向依托先发优势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只有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先发优势,我国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使得我们找到了培育塑造先发优势的可行路径和方法,找到了激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可靠生产力发展动能和发展模式。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的、前沿性的生产力,是新产业革命所塑造的核心生产力。围绕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产业变革,大力发展前沿产业、新兴产业,强化提升核心产业、基础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落后产业,从而全方位地实现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过渡转化,实现从依托后发优势发展向依托先发优势发展的过渡转化。这种发展转化,既满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也紧紧抓住了世界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从而推动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技术基础。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诉求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的根本宗旨在于人民性,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新质生产力也将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供新的路径和手段。
  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坚决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的理念,让创新发挥主导作用,形成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模式。新质生产力,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如果说,以往的解放生产力,更加注重的是解放已有的、既成的生产力(如传统生产力),那么创新发展所强调的就是充分解放和释放生产力创新的能力,推动生产力实现层次性跃迁、跨越式发展。因此,创新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也是根本举措。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业的积极性,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的通道,优化创新发展的环境生态和内在动力机制,积极塑造创新发展的容错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构建以可持续的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核心的新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体现和实现绿色发展的理念。绿色发展实质上也是高效益的发展,要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在积极推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的同时,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更加强调减量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要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创新绿色化的科技成果,大力培育发展能够更好实现双碳目标的产业及产业链、供应链。要更加强调人力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的投入及优化配置,减少自然资源的投入和环境的损耗,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所实现的效益。新质生产力是优质、高效能的生产力,会有力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优化投入产出关系,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用较少的资源、环境投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指向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实现共享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通过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有效推动我国生产力的现代化,促进我国由传统生产力向先进生产力的跃迁,大幅提升我国社会财富的生产创造能力,从而为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物质保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高质量的需要,是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用新的高质量的供给创造高质量的需求,不断开发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品和服务,在满足社会需求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也不断丰富、提升、优化社会的需求结构、需求方式,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提供更为扎实的物质基础,更加丰富的实现路径,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