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建造平台指挥海底隧道掘进,智能巡检机器狗识别安全隐患……
建筑工地能有多“聪明”
2024-05-0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如今,盖大楼不再单靠工人“搬砖头、轧钢筋、浇水泥”,还需要“智慧大脑”调配,各种机器人精准化施工。2022年11月,住建部将24个城市列为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以科技创新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青岛位列其中,成为山东唯一入选的试点城市。
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不少建筑工地长了“眼睛”“耳朵”“鼻子”,能“看”到违规行为、“听”到噪音、“闻”到隐患……
“聪明大脑”指挥项目推进
4月23日,在荣华(青岛)建设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工厂,一批生产好的管片正在装车。记者注意到,每块长2.1米、重达16吨的管片,都贴着带有二维码的小纸片。扫描二维码,管片的型号、重量、强度等参数以及钢筋笼验收时间、浇筑时间、脱模时间等全流程工序呈现在眼前。
这个智慧工厂年产25万立方米的预制构件,可以供应2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施工项目使用,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工程TJ-06标段的1562片管片,就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
记者跟随这批管片,来到40公里外的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工程项目作业现场。在机械轰鸣声中,被称为“钢铁穿山甲”的“深蓝号”盾构机正以每分钟近12毫米的速度行进。每向前掘进2.1米,便会启动管片拼装环节,10块管片拼装形成一个完整的圆环,块与块、环与环间都用螺栓连接固定,环环相扣,形成一条完整隧道。
在“深蓝号”盾构机操控室内,施工现场负责人刘砚鹏与同事坐在操作屏幕前,紧盯着刀盘扭矩、刀盘转速、掘进速度、盾构推力等参数,并通过对讲机实时下达指令。
胶州湾第二隧道工程采用BIM+GIS、5G融合、北斗定位、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了可视化可溯源可复用的数字建造平台。青岛国信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有限公司BIM负责人张涌介绍,这个数字建造平台如同一个“聪明大脑”,指挥项目有序且高效地推进。正式施工前,项目以BIM模型为基础,把整个工程虚拟建造了一遍,协同各环节提前针对施工难点制订解决方案。“5G融合通信网络和北斗定位系统延伸至海平面以下115米的施工一线,指挥中心不仅可以实时掌握作业人员的位置,还可以借助手机App实现现场报验与施工管理数据可信化的高效传递。”
智能巡检机器狗眼神很“毒”
伴随着一阵“嘀嘀”声,青岛银丰玖玺城超高层项目智慧展馆的电子屏幕上显示,工地上有工人未穿反光背心。在这里,“智慧化工地”可自动监测数十种安全隐患场景,工地上的一丝“风吹草动”都逃不过AI视频监控识别设备的“法眼”。
螺母是塔吊上连接塔身标准节的重要部件,虽然小,但因其松动引发的安全问题却不容小觑。以前,200多个螺母的检测至少要耗费两个小时。如今,有了传感器、摄像头等,实时监测不再是难题。“螺母一旦松动,就会发出报警提示,马上通知到安检人员。”青岛银丰玖玺城超高层项目总工宋各说。
航运贸易金融总部大厦项目建设规模11.8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2.6亿元,是青岛市重点项目。“我们在基坑施工安全性方面作了很多探索。”中铁建工项目总工李晓武说,项目充分利用既有基坑支护桩及锚索,节约用地,施工过程为边检测、边设计、边施工、边监测的“四边工程”。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有一只跳来跳去的智能巡检机器狗。它身形小巧,匍匐前进、跳跃、后空翻、后退跑等技能都不在话下。它的眼神也很“毒”:身上配备了高精度激光雷达设备,能够识别火焰、烟雾、人员未佩戴安全帽、未穿反光背心等情况;此外,还能监测有害气体,特别适合运用在地下管廊项目等较窄、较危险区域的有限空间的施工安全检测。
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大有可为
智慧化工地的建设,为建筑工人创造了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在青岛银丰玖玺城超高层项目建设现场,塔吊顺利将钢筋起吊至几十米高的地方,驾驶室内却空无一人。塔吊师傅祁晓峰正在地面的智慧展馆内,盯着四个监控屏幕,远程操控无人塔吊。
“操作方法和在塔吊上一样。视野更好了,监控屏幕能显示大臂右侧、臂根、吊钩等8个视角的画面,并有广角和变焦。”祁晓峰说,传统塔吊驾驶室在百米高空,狭小的驾驶室不到两平方米,一待就是半天。
“这是一道必答题,不是选择题。”山东青建智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化工地负责人王剑阁,对建筑行业智能建造的发展很有信心。5年前,青建集团提早布局智能建造领域,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陆续开发多款建筑机器人、无人塔吊等。
自2021年起,青岛开始推行“智慧化工地”建设,累计近3000个项目接入青岛市智慧化工地管理服务平台,汇聚涵盖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等全建设周期的各类数据近2.4亿条,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智慧化监管支持。
“在启动之初,我们就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了智慧化工地的建设标准、评价标准和接口标准,不同的级别对应不同的智慧化水平。”青岛市建筑工程管理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孙雷介绍,青岛建筑业有着庞大、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前景,数字化转型大有可为。
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节能科技处二级调研员赵炳伟介绍,下一步青岛市将从顶层设计、协同发展、保障激励等方面,加速住房城乡建设与新型建造方式的深度融合,以先行示范标准打造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典范。
如今,盖大楼不再单靠工人“搬砖头、轧钢筋、浇水泥”,还需要“智慧大脑”调配,各种机器人精准化施工。2022年11月,住建部将24个城市列为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以科技创新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青岛位列其中,成为山东唯一入选的试点城市。
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不少建筑工地长了“眼睛”“耳朵”“鼻子”,能“看”到违规行为、“听”到噪音、“闻”到隐患……
“聪明大脑”指挥项目推进
4月23日,在荣华(青岛)建设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工厂,一批生产好的管片正在装车。记者注意到,每块长2.1米、重达16吨的管片,都贴着带有二维码的小纸片。扫描二维码,管片的型号、重量、强度等参数以及钢筋笼验收时间、浇筑时间、脱模时间等全流程工序呈现在眼前。
这个智慧工厂年产25万立方米的预制构件,可以供应2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施工项目使用,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工程TJ-06标段的1562片管片,就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
记者跟随这批管片,来到40公里外的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工程项目作业现场。在机械轰鸣声中,被称为“钢铁穿山甲”的“深蓝号”盾构机正以每分钟近12毫米的速度行进。每向前掘进2.1米,便会启动管片拼装环节,10块管片拼装形成一个完整的圆环,块与块、环与环间都用螺栓连接固定,环环相扣,形成一条完整隧道。
在“深蓝号”盾构机操控室内,施工现场负责人刘砚鹏与同事坐在操作屏幕前,紧盯着刀盘扭矩、刀盘转速、掘进速度、盾构推力等参数,并通过对讲机实时下达指令。
胶州湾第二隧道工程采用BIM+GIS、5G融合、北斗定位、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了可视化可溯源可复用的数字建造平台。青岛国信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有限公司BIM负责人张涌介绍,这个数字建造平台如同一个“聪明大脑”,指挥项目有序且高效地推进。正式施工前,项目以BIM模型为基础,把整个工程虚拟建造了一遍,协同各环节提前针对施工难点制订解决方案。“5G融合通信网络和北斗定位系统延伸至海平面以下115米的施工一线,指挥中心不仅可以实时掌握作业人员的位置,还可以借助手机App实现现场报验与施工管理数据可信化的高效传递。”
智能巡检机器狗眼神很“毒”
伴随着一阵“嘀嘀”声,青岛银丰玖玺城超高层项目智慧展馆的电子屏幕上显示,工地上有工人未穿反光背心。在这里,“智慧化工地”可自动监测数十种安全隐患场景,工地上的一丝“风吹草动”都逃不过AI视频监控识别设备的“法眼”。
螺母是塔吊上连接塔身标准节的重要部件,虽然小,但因其松动引发的安全问题却不容小觑。以前,200多个螺母的检测至少要耗费两个小时。如今,有了传感器、摄像头等,实时监测不再是难题。“螺母一旦松动,就会发出报警提示,马上通知到安检人员。”青岛银丰玖玺城超高层项目总工宋各说。
航运贸易金融总部大厦项目建设规模11.8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2.6亿元,是青岛市重点项目。“我们在基坑施工安全性方面作了很多探索。”中铁建工项目总工李晓武说,项目充分利用既有基坑支护桩及锚索,节约用地,施工过程为边检测、边设计、边施工、边监测的“四边工程”。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有一只跳来跳去的智能巡检机器狗。它身形小巧,匍匐前进、跳跃、后空翻、后退跑等技能都不在话下。它的眼神也很“毒”:身上配备了高精度激光雷达设备,能够识别火焰、烟雾、人员未佩戴安全帽、未穿反光背心等情况;此外,还能监测有害气体,特别适合运用在地下管廊项目等较窄、较危险区域的有限空间的施工安全检测。
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大有可为
智慧化工地的建设,为建筑工人创造了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在青岛银丰玖玺城超高层项目建设现场,塔吊顺利将钢筋起吊至几十米高的地方,驾驶室内却空无一人。塔吊师傅祁晓峰正在地面的智慧展馆内,盯着四个监控屏幕,远程操控无人塔吊。
“操作方法和在塔吊上一样。视野更好了,监控屏幕能显示大臂右侧、臂根、吊钩等8个视角的画面,并有广角和变焦。”祁晓峰说,传统塔吊驾驶室在百米高空,狭小的驾驶室不到两平方米,一待就是半天。
“这是一道必答题,不是选择题。”山东青建智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化工地负责人王剑阁,对建筑行业智能建造的发展很有信心。5年前,青建集团提早布局智能建造领域,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陆续开发多款建筑机器人、无人塔吊等。
自2021年起,青岛开始推行“智慧化工地”建设,累计近3000个项目接入青岛市智慧化工地管理服务平台,汇聚涵盖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等全建设周期的各类数据近2.4亿条,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智慧化监管支持。
“在启动之初,我们就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了智慧化工地的建设标准、评价标准和接口标准,不同的级别对应不同的智慧化水平。”青岛市建筑工程管理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孙雷介绍,青岛建筑业有着庞大、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前景,数字化转型大有可为。
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节能科技处二级调研员赵炳伟介绍,下一步青岛市将从顶层设计、协同发展、保障激励等方面,加速住房城乡建设与新型建造方式的深度融合,以先行示范标准打造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