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张家湾的故事多

2024-04-24 作者: 于国鹏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3月下旬到4月中旬,山东省吕剧院演出一团、二团,带着一批吕剧经典剧目,分赴济南、滨州、东营、临沂、泰安等地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在大好春光里把好戏送到群众家门口。
  作为我省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且一度风靡大江南北,吕剧拥有众多的铁杆戏迷。大家爱听吕剧,一是唱腔好听,乍听好像挺简单,其实腔调细微之处变化极繁复,越咂摸越有滋味;二是生活情趣浓郁,很多都是取材于身边的故事,甚至能找到人物的原型。
  《王定保借当》就是其中之一,戏里的张家湾就是今天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响泉村,剧中人物也大都有真实的原型。如今,当地在制定发展规划的时候,都把这些因素充分考虑在内,作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与这台戏相关的这些地方,变成了有风景也有故事的游客打卡地。
好戏遇上张家湾
  吕剧《王定保借当》《王小赶脚》等好几台戏里都出现了张家湾这个地名。
  在《王定保借当》中,男主角王定保到张家湾借钱。只不过,他没借到钱,只是借到了东西,还得拿到当铺换钱。这是剧名取“借当”之意。
  戏刚刚开场,王定保的一大段唱说清了“借当”的缘由。王定保还是一位正在学堂念书的学生。同学们趁着老师出去踏青,闹着一起赌钱。王定保手气不好,输了八吊钱,怕挨骂不敢回家找父母要钱,就想到张家湾的舅舅家借。
  “张家湾上有亲眷,亲上加亲配姻缘,我有心找他把钱借,碰上表姐无话言,我不免去找二舅张端四,借钱给俺把账还。”王定保一路来到张家湾。他与一个舅舅家的表姐张春兰已经订婚,但是,找未婚妻借钱还赌债,实在有些不好意思,于是转了个心眼,去了二舅张端四家。小表妹张秋兰正好一个人在家。
  如此一来,王定保要借钱的事就瞒不过春兰了。因为春兰和秋兰是亲叔伯姐妹,关系亲密。秋兰当然也知道春兰和王定保定亲一事。秋兰年龄尚小,又没啥积蓄,遇上王定保借钱这事,自然而然首先来找春兰想办法。
  春兰听了秋兰转述后,起初心里很是不快,随即考虑怎样帮未婚夫体面地渡过这个难关。她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我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为难。”
  其实,春兰也没啥积蓄。她能想到的解决办法,只是“有几件衣裳能当钱”。她把这些衣服仔细打包齐全转交秋兰,而且特意叮嘱秋兰转告王定保:“到当坊开张当票交给我,姐姐自己取衣衫,他家的日子他知道,莫耽搁姐姐上轿穿。”
  春兰包衣服时,里面还特别“放上俺娘的八百钱”。可这悄悄放上的八百钱,意想不到地成为“导火索”,惹出一连串祸事。
  王定保拿着包裹去当铺。人家打开清点物品,惊讶地发现里面竟然有八百钱。
  正常来说,哪有拿着钱到当铺里当钱的?
  人家自然认为这包裹来路不正,猜测是偷来的。好巧不巧,当地的一位李姓武举人正在现场,当即诬陷王定保偷了自家财物,并接着到县里告发,把王定保送进牢狱。这两人之间又有何仇怨?原来,这位武举人横行乡里,早就觊觎张春兰的美貌而欲霸占,得知她与王定保定亲正无计可施,有此拆散他们的机会焉肯放过?
  春兰、秋兰听说此事大吃一惊。秋兰虽小但有主意,劝说春兰一起,风尘仆仆从张家湾赶到县衙,为王定保击鼓鸣冤。县官清正,查明事实,开释王定保,惩罚武举人。故事最终有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另一台戏《王小赶脚》也提到了张家湾。所谓“赶脚”,就是给别人“拉脚儿”挣钱的。剧中,王小赶着一头小毛驴给客人“拉脚儿”。某天,王小遇到了“要回娘家住几天”的二姑娘。
  二姑娘自己介绍:“俺婆家住在了二十里堡,俺娘家住在了张家湾。”往张家湾走的一路上,二人逗乐打趣,令人乐不可支。
  此剧主打一个有趣。比如,两人为路费讨价还价、讨论二姑娘的“病情”等情节,趣味横生。二姑娘说自己生的这病:“只是阴阴阳阳地七八天,大口吃姜不觉得辣,大口喝醋不觉得酸。”王小唱:“你这个病,你不说我也知道……”整个故事自然朴实,又活泼生动。
  从艺术性上说,《王小赶脚》和《王定保借当》都是经典作品;从思想性上说,前者突出的是生活情趣,后者主题则更丰富更深沉一些,尤其是对“戒赌”的劝诫,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老故事有新续篇
  不过,《王小赶脚》里的张家湾应是虚指,更似编剧随意编了个地名。
  而《王定保借当》里的张家湾,实有其地,即现在的响泉村;剧中王定保等也都有原型。
  2008年,“王定宝借当传说”被淄博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这个故事有关的张春兰故居、武举楼,作为明代古建筑也被列为淄川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前者在太河镇响泉村,后者则位于太河镇的上端士村。
  查询“王定宝借当传说”申报非遗的资料可以了解到张家湾的历史。明朝初年,王定保的父亲王当与姐夫张窑瓢一家从山西省迁来淄川的峨庄一带。王当留在王家庄,张窑瓢则去了离此不远的张家湾。张家湾多泉,流水淙淙,积水成潭,落瀑有声,村名曾先改为响水湾,后改为响泉村。峨庄乡后并入太河镇。
  剧中的人物也大都实有其人。王定保原名王连凯,生于公元1369年。公元1389年,王定保与表姐张春兰定亲。之后,王定保借当的这个故事,基本与剧中描写一致。
  剧中的张秋兰应该是一个艺术虚构的形象。虚构出这样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形象,倒是给剧情别添了许多曲折和趣味。
  按史料记载,到县衙击鼓、为未婚夫洗清冤屈,其实都是张春兰一人所为。
  位于张家湾也即响泉村的张春兰故居保存至今,目前经常有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剧中另一个主要人物是李姓武举人。从淄川区太河镇上端士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一份公示材料中了解到,戏里的这个角色亦有创作原型。此人生卒年月不详,因排行老五,所以外号叫“李五局”,经常作恶,为害乡里。
  民间同时流传着另一种说法,李姓武举人实有其人,但并非为非作歹之徒,反而为百姓办过不少好事,只是在戏里因为剧情需要才被设计成了负面形象。
  上端士村古民居建筑群的东南部有一座武举楼,与张春兰故居一起被列为区级文保单位。该楼建于明朝,为石砌建筑,分上下两层,楼高7米,原为上端士村解元李德渊居所,亦因《王定保借当》的缘故,改称武举楼。
  吕剧《王定保借当》走上舞台后大受欢迎。省作协原副主席刘玉堂在《戏里戏外》一书中说,曾看过这台戏在20世纪60年代演出的一个版本:“该版本流传甚广,山东地方戏的所有剧种诸如茂腔、五音戏、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琴戏、柳子戏、二夹弦及河南的豫剧等都上演过。”
  随着各剧种戏曲的广泛演出和传播,“王定保借当”的故事也为大家熟知。这种知名度更成为当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独特优势。
  例如,当地在上端士村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中就提到,要结合旅游服务区和重点保护院落,建立专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使吕剧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得以展示;规划结合武举楼院落设立吕剧展演区,结合正在整修中的民俗文化馆作为民俗风情展示区,结合千年古街两侧院落作为写生创作基地、摄影和画作展销区。
  这些规划目标已经陆续落到实处。上端士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画家村”“摄影村”。当地群众在发展特色产业的时候,也特别注重保护村里的古建筑和独特的人文风貌。他们懂得守护发展的根脉。
  在艺术上,张家湾也有新的续篇。青岛市作家协会理事、平度市文联戏曲家协会副秘书长陈希瑞创作了吕剧《<王小赶脚>后传》,故事同样发生在大家熟悉的张家湾:张家湾的二姑娘,去二十里堡婆家回来不久,就生了个漂亮闺女,名字叫张小妮。赶脚的王小,在二姑娘的热心撮合下,与她的邻居九妮喜结良缘,不久,就生了儿子,名字叫王滴滴。转眼间,张小妮和王滴滴都长大成人,都有了各自的事业,一个是樱桃种植户,一个是出租车司机。年轻一代的两人巧遇,续写一段新故事,从这个新故事中也反映了山东省乡村振兴的新面貌和新成果。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3月下旬到4月中旬,山东省吕剧院演出一团、二团,带着一批吕剧经典剧目,分赴济南、滨州、东营、临沂、泰安等地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在大好春光里把好戏送到群众家门口。
  作为我省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且一度风靡大江南北,吕剧拥有众多的铁杆戏迷。大家爱听吕剧,一是唱腔好听,乍听好像挺简单,其实腔调细微之处变化极繁复,越咂摸越有滋味;二是生活情趣浓郁,很多都是取材于身边的故事,甚至能找到人物的原型。
  《王定保借当》就是其中之一,戏里的张家湾就是今天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响泉村,剧中人物也大都有真实的原型。如今,当地在制定发展规划的时候,都把这些因素充分考虑在内,作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与这台戏相关的这些地方,变成了有风景也有故事的游客打卡地。
好戏遇上张家湾
  吕剧《王定保借当》《王小赶脚》等好几台戏里都出现了张家湾这个地名。
  在《王定保借当》中,男主角王定保到张家湾借钱。只不过,他没借到钱,只是借到了东西,还得拿到当铺换钱。这是剧名取“借当”之意。
  戏刚刚开场,王定保的一大段唱说清了“借当”的缘由。王定保还是一位正在学堂念书的学生。同学们趁着老师出去踏青,闹着一起赌钱。王定保手气不好,输了八吊钱,怕挨骂不敢回家找父母要钱,就想到张家湾的舅舅家借。
  “张家湾上有亲眷,亲上加亲配姻缘,我有心找他把钱借,碰上表姐无话言,我不免去找二舅张端四,借钱给俺把账还。”王定保一路来到张家湾。他与一个舅舅家的表姐张春兰已经订婚,但是,找未婚妻借钱还赌债,实在有些不好意思,于是转了个心眼,去了二舅张端四家。小表妹张秋兰正好一个人在家。
  如此一来,王定保要借钱的事就瞒不过春兰了。因为春兰和秋兰是亲叔伯姐妹,关系亲密。秋兰当然也知道春兰和王定保定亲一事。秋兰年龄尚小,又没啥积蓄,遇上王定保借钱这事,自然而然首先来找春兰想办法。
  春兰听了秋兰转述后,起初心里很是不快,随即考虑怎样帮未婚夫体面地渡过这个难关。她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我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为难。”
  其实,春兰也没啥积蓄。她能想到的解决办法,只是“有几件衣裳能当钱”。她把这些衣服仔细打包齐全转交秋兰,而且特意叮嘱秋兰转告王定保:“到当坊开张当票交给我,姐姐自己取衣衫,他家的日子他知道,莫耽搁姐姐上轿穿。”
  春兰包衣服时,里面还特别“放上俺娘的八百钱”。可这悄悄放上的八百钱,意想不到地成为“导火索”,惹出一连串祸事。
  王定保拿着包裹去当铺。人家打开清点物品,惊讶地发现里面竟然有八百钱。
  正常来说,哪有拿着钱到当铺里当钱的?
  人家自然认为这包裹来路不正,猜测是偷来的。好巧不巧,当地的一位李姓武举人正在现场,当即诬陷王定保偷了自家财物,并接着到县里告发,把王定保送进牢狱。这两人之间又有何仇怨?原来,这位武举人横行乡里,早就觊觎张春兰的美貌而欲霸占,得知她与王定保定亲正无计可施,有此拆散他们的机会焉肯放过?
  春兰、秋兰听说此事大吃一惊。秋兰虽小但有主意,劝说春兰一起,风尘仆仆从张家湾赶到县衙,为王定保击鼓鸣冤。县官清正,查明事实,开释王定保,惩罚武举人。故事最终有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另一台戏《王小赶脚》也提到了张家湾。所谓“赶脚”,就是给别人“拉脚儿”挣钱的。剧中,王小赶着一头小毛驴给客人“拉脚儿”。某天,王小遇到了“要回娘家住几天”的二姑娘。
  二姑娘自己介绍:“俺婆家住在了二十里堡,俺娘家住在了张家湾。”往张家湾走的一路上,二人逗乐打趣,令人乐不可支。
  此剧主打一个有趣。比如,两人为路费讨价还价、讨论二姑娘的“病情”等情节,趣味横生。二姑娘说自己生的这病:“只是阴阴阳阳地七八天,大口吃姜不觉得辣,大口喝醋不觉得酸。”王小唱:“你这个病,你不说我也知道……”整个故事自然朴实,又活泼生动。
  从艺术性上说,《王小赶脚》和《王定保借当》都是经典作品;从思想性上说,前者突出的是生活情趣,后者主题则更丰富更深沉一些,尤其是对“戒赌”的劝诫,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老故事有新续篇
  不过,《王小赶脚》里的张家湾应是虚指,更似编剧随意编了个地名。
  而《王定保借当》里的张家湾,实有其地,即现在的响泉村;剧中王定保等也都有原型。
  2008年,“王定宝借当传说”被淄博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这个故事有关的张春兰故居、武举楼,作为明代古建筑也被列为淄川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前者在太河镇响泉村,后者则位于太河镇的上端士村。
  查询“王定宝借当传说”申报非遗的资料可以了解到张家湾的历史。明朝初年,王定保的父亲王当与姐夫张窑瓢一家从山西省迁来淄川的峨庄一带。王当留在王家庄,张窑瓢则去了离此不远的张家湾。张家湾多泉,流水淙淙,积水成潭,落瀑有声,村名曾先改为响水湾,后改为响泉村。峨庄乡后并入太河镇。
  剧中的人物也大都实有其人。王定保原名王连凯,生于公元1369年。公元1389年,王定保与表姐张春兰定亲。之后,王定保借当的这个故事,基本与剧中描写一致。
  剧中的张秋兰应该是一个艺术虚构的形象。虚构出这样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形象,倒是给剧情别添了许多曲折和趣味。
  按史料记载,到县衙击鼓、为未婚夫洗清冤屈,其实都是张春兰一人所为。
  位于张家湾也即响泉村的张春兰故居保存至今,目前经常有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剧中另一个主要人物是李姓武举人。从淄川区太河镇上端士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一份公示材料中了解到,戏里的这个角色亦有创作原型。此人生卒年月不详,因排行老五,所以外号叫“李五局”,经常作恶,为害乡里。
  民间同时流传着另一种说法,李姓武举人实有其人,但并非为非作歹之徒,反而为百姓办过不少好事,只是在戏里因为剧情需要才被设计成了负面形象。
  上端士村古民居建筑群的东南部有一座武举楼,与张春兰故居一起被列为区级文保单位。该楼建于明朝,为石砌建筑,分上下两层,楼高7米,原为上端士村解元李德渊居所,亦因《王定保借当》的缘故,改称武举楼。
  吕剧《王定保借当》走上舞台后大受欢迎。省作协原副主席刘玉堂在《戏里戏外》一书中说,曾看过这台戏在20世纪60年代演出的一个版本:“该版本流传甚广,山东地方戏的所有剧种诸如茂腔、五音戏、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琴戏、柳子戏、二夹弦及河南的豫剧等都上演过。”
  随着各剧种戏曲的广泛演出和传播,“王定保借当”的故事也为大家熟知。这种知名度更成为当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独特优势。
  例如,当地在上端士村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中就提到,要结合旅游服务区和重点保护院落,建立专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使吕剧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得以展示;规划结合武举楼院落设立吕剧展演区,结合正在整修中的民俗文化馆作为民俗风情展示区,结合千年古街两侧院落作为写生创作基地、摄影和画作展销区。
  这些规划目标已经陆续落到实处。上端士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画家村”“摄影村”。当地群众在发展特色产业的时候,也特别注重保护村里的古建筑和独特的人文风貌。他们懂得守护发展的根脉。
  在艺术上,张家湾也有新的续篇。青岛市作家协会理事、平度市文联戏曲家协会副秘书长陈希瑞创作了吕剧《<王小赶脚>后传》,故事同样发生在大家熟悉的张家湾:张家湾的二姑娘,去二十里堡婆家回来不久,就生了个漂亮闺女,名字叫张小妮。赶脚的王小,在二姑娘的热心撮合下,与她的邻居九妮喜结良缘,不久,就生了儿子,名字叫王滴滴。转眼间,张小妮和王滴滴都长大成人,都有了各自的事业,一个是樱桃种植户,一个是出租车司机。年轻一代的两人巧遇,续写一段新故事,从这个新故事中也反映了山东省乡村振兴的新面貌和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