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红色课堂
2024-04-1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张庆标
近年来,单县人民路中学充分挖掘地方红色资源,积极开展红色主题研学实践活动,通过探寻红色足迹、聆听红色故事、感受红色文化、传承湖西精神等,走出一条以红色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路径,实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串联红色研学“一条线”。单县是远近闻名的湖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积淀了深厚的红色底蕴。学校用足用活红色资源,延伸服务触角,以红色文化擦亮文明实践底色,积极打造青少年喜爱的文化传承“快车道”。经过多次实地调研,打造了“红色+研学”“红色+演艺”“红色+旅游”等红色文旅研学融合发展新模式,让厚重的红色历史活起来。创新性地推出了红色旅游线路,串联了湖西革命烈士陵园、平原省湖西革命历史纪念馆、红色湖西教育基地、苏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张寨村等红色研学“一条线”。
红色资源的充分利用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丰富体验需要。每逢重大节庆日,学校分级分批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到红色教育基地缅怀革命烈士,聆听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初中二年级一班学生王华建,参观了湖西红色教育基地后,眼中噙满了泪水,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次实地瞻仰革命烈士,让我深刻感受到当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当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
通过红色研学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体验式、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研、研中学,将红色基因融入研学全过程,提高学生对红色研学的认知,加深对红色研学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参与红色研学的实践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
织密红色研学“一张网”。一是以红色教育党课为载体,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学校邀请县委党史红色教育研究员,为全体师生上一堂生动的红色教育党课。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生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艰辛历程。组织全体师生观看革命历史教育专题片《永远的冀鲁豫》,生动展现冀鲁豫边区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良好风貌。二是以红色教育宣讲为载体,激扬青春理想。学校依托山东党建灯塔、学习强国等平台,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开放网络教育宣讲通道,让师生足不出户即可线上接受红色宣讲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三是以红色教育演讲为载体,激发向上力量。学校在全体学生中开展红色文化演讲比赛,经过班级初赛选出最佳演讲者进入学校决赛。在演讲比赛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胆量,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团队意识明显增强。截至目前,学校共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30余场次、红色主题班会600多场次。四是以红色教育征文为载体,传承红色基因。每次红色研学活动结束后,学校都安排学生撰写研学心得、研学征文等。几年来共收到红色研学主题征文6000余篇,其中在市县级以上征文获奖20余篇。
通过撰写红色研学心得和征文比赛唤起了学生的红色记忆,不仅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更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注入了新鲜血液,实现了对革命先烈的英灵告慰,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立志向、有梦想、爱祖国、有作为的良好精神风貌,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打造红色研学“一盘棋”。学校遵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先后制订了《研学旅行活动安全教育管理与实施方案》《研学旅行活动安全应急预案》等,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红色研学小组,形成了上下贯通、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每逢重大节庆日,定期组织学生集中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每年4月至6月,学校推出“红色研学季”品牌活动,设计丰富多彩的研学内容,红色剧目鉴赏、红色故事讲述、红色志愿讲解、红色文艺创作、红色歌曲传唱等不同红色研学项目,聚焦红色研学,满足师生不同层次需求。利用寒暑假,开展“红色立体研学”活动,学生义务承担本土红色教育基地讲解任务,让学生走进“家门口的红色学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通过红色教育研学,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道德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勤俭节约、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热爱劳动等观念深入人心,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验启示。红色研学具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通过教育观念与行为的转变,在研学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新途径,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一是要做好“谋”的文章,创设研学新环境。好的研学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思践悟,只有学生在思考中感悟,才能深深地触及灵魂。要注重创设研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二是要做好“转”的文章,打造研学新体验。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主动转变教学方式,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共鸣,让学生不断获得良好的研学体验。三是要做好“融”的文章,树立研学新标杆。再好的教育方式只有在学生的参与下才能取得效果,教师在利用好研学资源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感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作者单位:单县人民路中学)
近年来,单县人民路中学充分挖掘地方红色资源,积极开展红色主题研学实践活动,通过探寻红色足迹、聆听红色故事、感受红色文化、传承湖西精神等,走出一条以红色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路径,实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串联红色研学“一条线”。单县是远近闻名的湖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积淀了深厚的红色底蕴。学校用足用活红色资源,延伸服务触角,以红色文化擦亮文明实践底色,积极打造青少年喜爱的文化传承“快车道”。经过多次实地调研,打造了“红色+研学”“红色+演艺”“红色+旅游”等红色文旅研学融合发展新模式,让厚重的红色历史活起来。创新性地推出了红色旅游线路,串联了湖西革命烈士陵园、平原省湖西革命历史纪念馆、红色湖西教育基地、苏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张寨村等红色研学“一条线”。
红色资源的充分利用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丰富体验需要。每逢重大节庆日,学校分级分批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到红色教育基地缅怀革命烈士,聆听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初中二年级一班学生王华建,参观了湖西红色教育基地后,眼中噙满了泪水,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次实地瞻仰革命烈士,让我深刻感受到当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当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
通过红色研学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体验式、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研、研中学,将红色基因融入研学全过程,提高学生对红色研学的认知,加深对红色研学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参与红色研学的实践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
织密红色研学“一张网”。一是以红色教育党课为载体,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学校邀请县委党史红色教育研究员,为全体师生上一堂生动的红色教育党课。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生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艰辛历程。组织全体师生观看革命历史教育专题片《永远的冀鲁豫》,生动展现冀鲁豫边区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良好风貌。二是以红色教育宣讲为载体,激扬青春理想。学校依托山东党建灯塔、学习强国等平台,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开放网络教育宣讲通道,让师生足不出户即可线上接受红色宣讲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三是以红色教育演讲为载体,激发向上力量。学校在全体学生中开展红色文化演讲比赛,经过班级初赛选出最佳演讲者进入学校决赛。在演讲比赛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胆量,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团队意识明显增强。截至目前,学校共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30余场次、红色主题班会600多场次。四是以红色教育征文为载体,传承红色基因。每次红色研学活动结束后,学校都安排学生撰写研学心得、研学征文等。几年来共收到红色研学主题征文6000余篇,其中在市县级以上征文获奖20余篇。
通过撰写红色研学心得和征文比赛唤起了学生的红色记忆,不仅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更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注入了新鲜血液,实现了对革命先烈的英灵告慰,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立志向、有梦想、爱祖国、有作为的良好精神风貌,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打造红色研学“一盘棋”。学校遵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先后制订了《研学旅行活动安全教育管理与实施方案》《研学旅行活动安全应急预案》等,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红色研学小组,形成了上下贯通、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每逢重大节庆日,定期组织学生集中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每年4月至6月,学校推出“红色研学季”品牌活动,设计丰富多彩的研学内容,红色剧目鉴赏、红色故事讲述、红色志愿讲解、红色文艺创作、红色歌曲传唱等不同红色研学项目,聚焦红色研学,满足师生不同层次需求。利用寒暑假,开展“红色立体研学”活动,学生义务承担本土红色教育基地讲解任务,让学生走进“家门口的红色学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通过红色教育研学,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道德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勤俭节约、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热爱劳动等观念深入人心,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验启示。红色研学具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通过教育观念与行为的转变,在研学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新途径,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一是要做好“谋”的文章,创设研学新环境。好的研学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思践悟,只有学生在思考中感悟,才能深深地触及灵魂。要注重创设研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二是要做好“转”的文章,打造研学新体验。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主动转变教学方式,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共鸣,让学生不断获得良好的研学体验。三是要做好“融”的文章,树立研学新标杆。再好的教育方式只有在学生的参与下才能取得效果,教师在利用好研学资源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感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作者单位:单县人民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