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题壁,情何所寄?
2024-04-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翻看古代诗歌,会经常读到题壁诗。按学术界的观点,题壁诗起于两汉,盛于唐宋。像白居易、苏轼、陆游、杨万里等大诗人,都或多或少地写过题壁诗。这种风气延续至后世,至今还偶有为之者。题壁之诗的作品本身有可观之处,而围绕着题诗的缘由,往往会追寻出更多耐人寻味的故事来。
孙猴子也写过题壁“诗”
说到题壁诗,我竟然首先想到了孙悟空。
孙悟空大闹天宫,破坏了蟠桃盛会,最终被二郎神抓住。太上老君把这只泼猴锁到炼丹炉中。出乎意料的是,经过七七四十九天锻炼,猴子不仅没被炼成灰,反而又修炼出了一双火眼金睛。
如来佛前去降伏妖猴,双方斗法。佛祖伸出手掌对猴子说,如果能从上面跳出去就算你赢,就请玉帝把天宫让出来。猴子信心满满一口答应,然后驾起筋斗云,一路云光间,看到五根柱子,以为到了天边。得意之下,猴心大发,扯根毫毛变出笔墨,在中间那根柱子上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五根柱子其实是如来佛的手指,孙猴子最终确实未能跳出如来掌心。
泼猴的题壁“诗”,成为与如来佛“赌”输了的铁证。尽管万般不服,还是被佛祖压到了五行山下。
题壁诗当然并非仅题在墙壁上的才算。那些写在廊柱、屏风、灯笼、石头、树叶乃至山崖上的,都包含在题壁诗范围内。孙悟空所写虽非严格意义的诗,但如果联系一下具体场景的话,称之为题壁诗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孙悟空的题壁诗虽然只有两句,也没多少文学性,但是很有叛逆性,很有挑衅性。现实生活中,能干出这样一类事的,一般都是那些尚处于青春期叛逆的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自作主张,常按捺不住冲动,冲动之前不知深浅,冲动之下不计后果,所以会惹出许多想象不到的麻烦。如果把这时的孙悟空看作青春期的叛逆少年,其所作所为也就特别容易理解了。
这只泼猴受到了很多惩罚,遭遇了许多磨难,最终,跟随唐僧修成正果,成为一个度过青春叛逆期而奋斗成功的典型。写题壁诗一事,在他一生中算不得多大波澜,但如果换个角度看,这堪看作他充满武打动荡一生中的一抹璀璨文采。
刘备被诬写过“反诗”
有意思的是,题壁诗中一部分知名度很高的是那些“反诗”。
大家熟知的故事之一,是宋江在浔阳楼上题“反诗”一事。事发之后,宋江终于断了在官府混下去的念头,前往梁山落草聚义。
宋江斗杀阎婆惜,被脸上刺字,发配江州。在江州的那段日子,其实过得很逍遥。他在江湖上赫赫有名,善于周旋结交天下英雄,再加上仗义疏财,出手阔绰,走到哪里都有人格外照顾。他不仅不用像其他囚徒一样坐牢,还能够经常外出,与新结识的戴宗、李逵、张顺等几位朋友聚会饮酒,不亦乐乎。之所以突起波澜,就因为题了首反诗。
那天,宋江外出访友皆不遇,一个人闲逛到浔阳楼。兴之所至,走上这座名楼,找了一处沿江的座位,边饮酒边赏江景。
一个人喝酒反而容易喝醉。宋江“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栏畅饮,不觉沉醉,猛然蓦上心来”,想到了自己的半生经历,想起了家乡的父母兄弟,“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诗兴大发,胸中有了一首《西江月》,就问酒保要来笔砚,直接写到白粉壁上。
《西江月》写完,又饮了数杯酒后,他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在那首词后面,又添了四句:“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四句,可就是货真价实的反诗了!当然,此情此景,写下这首反诗,也是宋江心中郁积的一次大爆发,是他真实想法的一个大暴露。对于《水浒传》中的这段描述,清金圣叹这样评点:“宋江平生狡狯,却于醉后露出真心,极严极冷之笔。”这个评点特别准确。所以,宋江题反诗,虽因醉酒,实出真心,看似偶然,实属必然。
这是宋江命运的转折点,也是梁山好汉故事向高潮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件事也很有象征意义,标志着“反”的意识在宋江思想里开始占据主流。
宋江是宋代的故事。再往前推至东汉末年,刘备也有过被诬陷写反诗的经历。
按《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刘备被曹操打得大败,只得前往荆州投奔刘表。因刘备亦汉室宗亲,刘表待之甚厚。某日,刘表宴请刘备时,诉说自己的心事:“前妻陈氏所生长子琦,为人虽贤,而柔懦不足立事;后妻蔡氏所生少子琮,颇聪明。吾欲废长立幼,恐碍于礼法;欲立长子,争奈蔡氏族中,皆掌军务,后必生乱:因此委决不下。”对于这件刘表拿不定主意的大事,刘备倒是看得非常透彻,毫不含糊地劝了一句:“自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
想不到,两人这番谈话,被蔡夫人在屏风后偷听到了。蔡夫人见刘备之语对己不利,赶紧找来掌有兵权的弟弟蔡瑁商量。两人密谋,由蔡瑁亲率军士到馆驿中杀掉刘备了事。结果,有人通风报信,刘备逃走。蔡瑁悔恨无及,又生一计,遂题诗一首在壁上,并向刘表诬告刘备题写反诗,阴谋反叛。
刘表不信,亲至馆舍,果见壁上题诗四句:“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刘表见诗大怒,拔剑欲杀刘备为快。没走几步,刘表突然醒悟,与刘备相处多时,从未见他写诗,这必是有人陷害,于是重回馆舍,用剑尖削去此诗。刘备因此躲过了一场大灾难。
《三国志》中评刘表、袁绍,认为二人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就处理刘备被诬题反诗一事来看,刘表确实“多谋”,但并非“无决”,而是迅速作出了正确决断,终究并未因一首无中生有的反诗误杀无辜。
题壁之诗背后有故事
在诗坛上,唐宋间的很多大诗人都写过题壁诗。这些题壁诗,有诗,也有故事。
在唐代,元稹、白居易就写过很多题壁诗。他们两人共同倡导诗歌“新乐府”运动,领袖“元白诗派”,相互之间常相唱和。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前后多以诗章相赠答。”其中,“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按元稹所言,在宫廷、寺观、旅店、墙壁等种种地方,都留下二人互相唱和的许多诗作。显而易见,其中很多正是题壁诗。
最为人熟知的题壁诗中,就有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家喜欢这首诗,一是韵律和协,读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美;二是有哲理,尤其遇到烦心事,读读这首诗,不免豁然开朗。
还有一些题壁诗,既非反诗,亦非唱和,全因诗人一时触景生情,一挥而就。读这一类题壁诗,颇可明了作者之才识,也能领会人情之微妙。
宋张世南《游宦纪闻》中曾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余俦字季伦,号痴斋,吾乡诗人也。章泉先生(赵蕃)雅爱之。作书,使袖访韩仲止(韩淲),及门,候谒甚久。将命者出,扣所由来,久犹未出。余题二诗壁间云:“谒入久不出,兀坐如枯荄。苍头前致词,问我何因来?士节久雕丧,人情易嫌猜。本无性命忧,不去安待哉。”其二云:“名闻由昔者,礼进合欣然。古有不屑教,意令加后鞭。尚书八座贵,吏部一灯传。惊代文章伯,曾容贾浪仙。”已,乃拂袖去。仲止见诗,遣人追之,余竟不返。余有诗集号蛙吹,藏于家云。
从这则故事看,余俦在赵蕃引荐下,前往拜访韩淲,但久候而未获接见,愤而于壁上题诗二首离开。好玩的是,韩淲读诗后,感觉余俦确有才华,赶紧派人去追;余俦倒是一点面子没给,直接扬长而去。
这几个诗人,这两首题壁诗,尤其他们之间围绕题壁诗之一波三折的故事,至今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
在评价题壁诗的意义时,文史专家李学朴表示:“唐宋时代旅店、茶坊、酒楼允许文人学士在店壁上题诗,或专备题诗用的诗牌,其结果一方面使不少诗作得以流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店壁、诗牌上的题诗也变成了店家的广告,无形中为店铺作了宣传。文化与商业在这里有机结合,起到了互相促进的作用。”
翻看古代诗歌,会经常读到题壁诗。按学术界的观点,题壁诗起于两汉,盛于唐宋。像白居易、苏轼、陆游、杨万里等大诗人,都或多或少地写过题壁诗。这种风气延续至后世,至今还偶有为之者。题壁之诗的作品本身有可观之处,而围绕着题诗的缘由,往往会追寻出更多耐人寻味的故事来。
孙猴子也写过题壁“诗”
说到题壁诗,我竟然首先想到了孙悟空。
孙悟空大闹天宫,破坏了蟠桃盛会,最终被二郎神抓住。太上老君把这只泼猴锁到炼丹炉中。出乎意料的是,经过七七四十九天锻炼,猴子不仅没被炼成灰,反而又修炼出了一双火眼金睛。
如来佛前去降伏妖猴,双方斗法。佛祖伸出手掌对猴子说,如果能从上面跳出去就算你赢,就请玉帝把天宫让出来。猴子信心满满一口答应,然后驾起筋斗云,一路云光间,看到五根柱子,以为到了天边。得意之下,猴心大发,扯根毫毛变出笔墨,在中间那根柱子上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五根柱子其实是如来佛的手指,孙猴子最终确实未能跳出如来掌心。
泼猴的题壁“诗”,成为与如来佛“赌”输了的铁证。尽管万般不服,还是被佛祖压到了五行山下。
题壁诗当然并非仅题在墙壁上的才算。那些写在廊柱、屏风、灯笼、石头、树叶乃至山崖上的,都包含在题壁诗范围内。孙悟空所写虽非严格意义的诗,但如果联系一下具体场景的话,称之为题壁诗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孙悟空的题壁诗虽然只有两句,也没多少文学性,但是很有叛逆性,很有挑衅性。现实生活中,能干出这样一类事的,一般都是那些尚处于青春期叛逆的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自作主张,常按捺不住冲动,冲动之前不知深浅,冲动之下不计后果,所以会惹出许多想象不到的麻烦。如果把这时的孙悟空看作青春期的叛逆少年,其所作所为也就特别容易理解了。
这只泼猴受到了很多惩罚,遭遇了许多磨难,最终,跟随唐僧修成正果,成为一个度过青春叛逆期而奋斗成功的典型。写题壁诗一事,在他一生中算不得多大波澜,但如果换个角度看,这堪看作他充满武打动荡一生中的一抹璀璨文采。
刘备被诬写过“反诗”
有意思的是,题壁诗中一部分知名度很高的是那些“反诗”。
大家熟知的故事之一,是宋江在浔阳楼上题“反诗”一事。事发之后,宋江终于断了在官府混下去的念头,前往梁山落草聚义。
宋江斗杀阎婆惜,被脸上刺字,发配江州。在江州的那段日子,其实过得很逍遥。他在江湖上赫赫有名,善于周旋结交天下英雄,再加上仗义疏财,出手阔绰,走到哪里都有人格外照顾。他不仅不用像其他囚徒一样坐牢,还能够经常外出,与新结识的戴宗、李逵、张顺等几位朋友聚会饮酒,不亦乐乎。之所以突起波澜,就因为题了首反诗。
那天,宋江外出访友皆不遇,一个人闲逛到浔阳楼。兴之所至,走上这座名楼,找了一处沿江的座位,边饮酒边赏江景。
一个人喝酒反而容易喝醉。宋江“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栏畅饮,不觉沉醉,猛然蓦上心来”,想到了自己的半生经历,想起了家乡的父母兄弟,“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诗兴大发,胸中有了一首《西江月》,就问酒保要来笔砚,直接写到白粉壁上。
《西江月》写完,又饮了数杯酒后,他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在那首词后面,又添了四句:“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四句,可就是货真价实的反诗了!当然,此情此景,写下这首反诗,也是宋江心中郁积的一次大爆发,是他真实想法的一个大暴露。对于《水浒传》中的这段描述,清金圣叹这样评点:“宋江平生狡狯,却于醉后露出真心,极严极冷之笔。”这个评点特别准确。所以,宋江题反诗,虽因醉酒,实出真心,看似偶然,实属必然。
这是宋江命运的转折点,也是梁山好汉故事向高潮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件事也很有象征意义,标志着“反”的意识在宋江思想里开始占据主流。
宋江是宋代的故事。再往前推至东汉末年,刘备也有过被诬陷写反诗的经历。
按《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刘备被曹操打得大败,只得前往荆州投奔刘表。因刘备亦汉室宗亲,刘表待之甚厚。某日,刘表宴请刘备时,诉说自己的心事:“前妻陈氏所生长子琦,为人虽贤,而柔懦不足立事;后妻蔡氏所生少子琮,颇聪明。吾欲废长立幼,恐碍于礼法;欲立长子,争奈蔡氏族中,皆掌军务,后必生乱:因此委决不下。”对于这件刘表拿不定主意的大事,刘备倒是看得非常透彻,毫不含糊地劝了一句:“自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
想不到,两人这番谈话,被蔡夫人在屏风后偷听到了。蔡夫人见刘备之语对己不利,赶紧找来掌有兵权的弟弟蔡瑁商量。两人密谋,由蔡瑁亲率军士到馆驿中杀掉刘备了事。结果,有人通风报信,刘备逃走。蔡瑁悔恨无及,又生一计,遂题诗一首在壁上,并向刘表诬告刘备题写反诗,阴谋反叛。
刘表不信,亲至馆舍,果见壁上题诗四句:“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刘表见诗大怒,拔剑欲杀刘备为快。没走几步,刘表突然醒悟,与刘备相处多时,从未见他写诗,这必是有人陷害,于是重回馆舍,用剑尖削去此诗。刘备因此躲过了一场大灾难。
《三国志》中评刘表、袁绍,认为二人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就处理刘备被诬题反诗一事来看,刘表确实“多谋”,但并非“无决”,而是迅速作出了正确决断,终究并未因一首无中生有的反诗误杀无辜。
题壁之诗背后有故事
在诗坛上,唐宋间的很多大诗人都写过题壁诗。这些题壁诗,有诗,也有故事。
在唐代,元稹、白居易就写过很多题壁诗。他们两人共同倡导诗歌“新乐府”运动,领袖“元白诗派”,相互之间常相唱和。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前后多以诗章相赠答。”其中,“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按元稹所言,在宫廷、寺观、旅店、墙壁等种种地方,都留下二人互相唱和的许多诗作。显而易见,其中很多正是题壁诗。
最为人熟知的题壁诗中,就有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家喜欢这首诗,一是韵律和协,读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美;二是有哲理,尤其遇到烦心事,读读这首诗,不免豁然开朗。
还有一些题壁诗,既非反诗,亦非唱和,全因诗人一时触景生情,一挥而就。读这一类题壁诗,颇可明了作者之才识,也能领会人情之微妙。
宋张世南《游宦纪闻》中曾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余俦字季伦,号痴斋,吾乡诗人也。章泉先生(赵蕃)雅爱之。作书,使袖访韩仲止(韩淲),及门,候谒甚久。将命者出,扣所由来,久犹未出。余题二诗壁间云:“谒入久不出,兀坐如枯荄。苍头前致词,问我何因来?士节久雕丧,人情易嫌猜。本无性命忧,不去安待哉。”其二云:“名闻由昔者,礼进合欣然。古有不屑教,意令加后鞭。尚书八座贵,吏部一灯传。惊代文章伯,曾容贾浪仙。”已,乃拂袖去。仲止见诗,遣人追之,余竟不返。余有诗集号蛙吹,藏于家云。
从这则故事看,余俦在赵蕃引荐下,前往拜访韩淲,但久候而未获接见,愤而于壁上题诗二首离开。好玩的是,韩淲读诗后,感觉余俦确有才华,赶紧派人去追;余俦倒是一点面子没给,直接扬长而去。
这几个诗人,这两首题壁诗,尤其他们之间围绕题壁诗之一波三折的故事,至今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
在评价题壁诗的意义时,文史专家李学朴表示:“唐宋时代旅店、茶坊、酒楼允许文人学士在店壁上题诗,或专备题诗用的诗牌,其结果一方面使不少诗作得以流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店壁、诗牌上的题诗也变成了店家的广告,无形中为店铺作了宣传。文化与商业在这里有机结合,起到了互相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