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全民“向数而行”

2024-04-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石庆芳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工作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3月22日在京发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数字素养成为全民不可或缺的能力。近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该文件部署了6个方面17项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到2024年底,我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体系更加健全。
  数字素养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全面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是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是跟上时代步伐的关键一步,有助于加速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强省建设,有助于将人口数量红利转化为人口质量红利,有助于打破数字鸿沟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数字化转型的阻碍,实现数字技术的普惠性和包容性发展。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加快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推动全民“向数而行”刻不容缓。
  近年来,我省加快提高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积极开展数字经济主题宣传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数字强省宣传月等活动,推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向纵深发展,助力数字强省建设提速。数据显示,山东网民数量达到7700多万,约占总人口的76%,居全国前列,有力带动了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总量达4.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7%,产业数字化指数领跑全国,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全国第一。我省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取得了良好成效,有力夯实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我省数字经济依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数字经济竞争优势有待塑强,数字经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进一步推动我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数字经济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支持,需要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在全面提升全民数字素养进程中,要立足发展实际,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多元力量形成合力、取得实效,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塑强数字产业发展优势。数字产业既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数字素养的重要外在表现和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的重要基础。强化基础研究,进一步打通创新链、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四链”融合堵点,加速数字产业创新突破。固链延链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先进计算、高端软件、数字终端等特色产业。塑强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云计算和大数据、新型电子材料等新兴产业。抢抓未来产业,加快发展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
  全方位培育高水平复合型数字人才。数字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制订数字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充分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构建多层次的“数字工匠”人才培育体系,组建高校、研究机构、企业联合共建培育数字人才的产学研平台体系,建立科技创新导向的激励机制,增强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优化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人才评价体系,更好地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数字化履职能力提升计划,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培训阵地作用,构建系统化数字能力提升体系,充分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和转型规律,开发一批有针对性的通识读本,帮助领导干部扎实掌握系统分析方法。
  加快弥合数字鸿沟。弥合数字鸿沟是促进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千兆网、5G、宽带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数字技术在“三农”领域的广泛应用,完善数字市场的准入规则,降低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企业进入数字市场的门槛,缩小相互间差距。制定和完善数字无障碍环境相关法规和标准,加强数字无障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无障碍化改造,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积极参与数字无障碍环境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加强终身学习、非学历学习培训,开展各类数字技能培训、在线教育项目等活动,增加数字经济领域高质量培训视频供给,增加供给渠道,增强可达性,助力更多人群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生活方式和工作需求。
  增加优质数字资源供给。增加数据供给是打破“数字孤岛”的关键。增加数据资源供给渠道,推动公共数据、企业数据采集汇聚,建立全省数据资源“一本账”,建设省“产业大脑”能力中心和产业数据仓,规范行业数据业务标准,探索产业数据全面采集和高效汇聚的市场化新模式,增强数据源头供给能力。增加数据资源开放流通渠道,探索采用数据银行、数据沙箱等“可用不可见”方式,创新公共数据开放服务模式,探索产业数据确权、流通、交易、使用等制度规则,引导龙头企业、平台企业、中小微企业开展双向公平授权,做大数据产品供应和数据交易服务市场。
  拓展多元数字生活场景。数字场景是形成全民共建共享氛围的关键。聚焦人民群众的高频生活场景,丰富各类智能产品和服务供给,扩大升级数字消费,共同营造良好的数字生态和生活氛围。探索将大数据融入更多实践应用,持续加快民用、政用、商用数字场景融合,打造多元化数字应用场景,强化数据“算、跑、用”,切实改善居民数字化生活体验,增强数字化意识。聚焦政务服务,推动电子签章、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开展政务服务“一”行动,如“一窗办”“一表办”“一网办”等,不断提升服务效率。
  营造积极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营造共建共享社会氛围,加强培训设施投入,组建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培训平台和组织,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打造一批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培训基地与交流合作平台,共同营造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的良好生态。筑牢安全有序的数字环境,探索完善数字安全评估制度,分层分级深度循序推进数字安全技术全面应用,持续提升区域性、规模性数字安全风险的信息获取、分析研判和预警处置能力。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和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持续丰富优质数字资源供给,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优质数字资源传输利用提供“硬”支撑。
  【作者单位: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 石庆芳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工作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3月22日在京发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数字素养成为全民不可或缺的能力。近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该文件部署了6个方面17项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到2024年底,我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体系更加健全。
  数字素养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全面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是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是跟上时代步伐的关键一步,有助于加速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强省建设,有助于将人口数量红利转化为人口质量红利,有助于打破数字鸿沟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数字化转型的阻碍,实现数字技术的普惠性和包容性发展。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加快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推动全民“向数而行”刻不容缓。
  近年来,我省加快提高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积极开展数字经济主题宣传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数字强省宣传月等活动,推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向纵深发展,助力数字强省建设提速。数据显示,山东网民数量达到7700多万,约占总人口的76%,居全国前列,有力带动了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总量达4.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7%,产业数字化指数领跑全国,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全国第一。我省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取得了良好成效,有力夯实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我省数字经济依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数字经济竞争优势有待塑强,数字经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进一步推动我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数字经济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支持,需要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在全面提升全民数字素养进程中,要立足发展实际,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多元力量形成合力、取得实效,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塑强数字产业发展优势。数字产业既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数字素养的重要外在表现和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的重要基础。强化基础研究,进一步打通创新链、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四链”融合堵点,加速数字产业创新突破。固链延链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先进计算、高端软件、数字终端等特色产业。塑强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云计算和大数据、新型电子材料等新兴产业。抢抓未来产业,加快发展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
  全方位培育高水平复合型数字人才。数字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制订数字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充分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构建多层次的“数字工匠”人才培育体系,组建高校、研究机构、企业联合共建培育数字人才的产学研平台体系,建立科技创新导向的激励机制,增强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优化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人才评价体系,更好地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数字化履职能力提升计划,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培训阵地作用,构建系统化数字能力提升体系,充分把握数字经济发展和转型规律,开发一批有针对性的通识读本,帮助领导干部扎实掌握系统分析方法。
  加快弥合数字鸿沟。弥合数字鸿沟是促进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千兆网、5G、宽带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数字技术在“三农”领域的广泛应用,完善数字市场的准入规则,降低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企业进入数字市场的门槛,缩小相互间差距。制定和完善数字无障碍环境相关法规和标准,加强数字无障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无障碍化改造,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积极参与数字无障碍环境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加强终身学习、非学历学习培训,开展各类数字技能培训、在线教育项目等活动,增加数字经济领域高质量培训视频供给,增加供给渠道,增强可达性,助力更多人群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生活方式和工作需求。
  增加优质数字资源供给。增加数据供给是打破“数字孤岛”的关键。增加数据资源供给渠道,推动公共数据、企业数据采集汇聚,建立全省数据资源“一本账”,建设省“产业大脑”能力中心和产业数据仓,规范行业数据业务标准,探索产业数据全面采集和高效汇聚的市场化新模式,增强数据源头供给能力。增加数据资源开放流通渠道,探索采用数据银行、数据沙箱等“可用不可见”方式,创新公共数据开放服务模式,探索产业数据确权、流通、交易、使用等制度规则,引导龙头企业、平台企业、中小微企业开展双向公平授权,做大数据产品供应和数据交易服务市场。
  拓展多元数字生活场景。数字场景是形成全民共建共享氛围的关键。聚焦人民群众的高频生活场景,丰富各类智能产品和服务供给,扩大升级数字消费,共同营造良好的数字生态和生活氛围。探索将大数据融入更多实践应用,持续加快民用、政用、商用数字场景融合,打造多元化数字应用场景,强化数据“算、跑、用”,切实改善居民数字化生活体验,增强数字化意识。聚焦政务服务,推动电子签章、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开展政务服务“一”行动,如“一窗办”“一表办”“一网办”等,不断提升服务效率。
  营造积极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营造共建共享社会氛围,加强培训设施投入,组建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培训平台和组织,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打造一批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培训基地与交流合作平台,共同营造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的良好生态。筑牢安全有序的数字环境,探索完善数字安全评估制度,分层分级深度循序推进数字安全技术全面应用,持续提升区域性、规模性数字安全风险的信息获取、分析研判和预警处置能力。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和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持续丰富优质数字资源供给,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优质数字资源传输利用提供“硬”支撑。
  【作者单位: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