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低下头对你许诺”
2024-03-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逄春阶
我跟史怀宝相识,是在大概二十年前的孙方杰诗歌朗诵会上,史怀宝拿着啤酒瓶当麦克风站在凳子上,在嘈杂的一个叫“九碗伴”的餐馆朗诵自己的诗《今夜月光是河》。后来就很少看到史怀宝的身影,倒是经常看到他写报告文学的信息,他最近写出了《谷文昌传》。诗人摇身成了报告文学家。诗人写报告文学的,还有张中海,他写出了沉甸甸的《黄河传》。
谷文昌的名字,我是从刘佩琦主演的电视剧《谷文昌》中知道的。作为一个南下干部,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谷文昌在福建省任职期间,铺下身子,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做了“公仆”应该干的事,事迹确实很感人。在东山县,百姓自发将“先祭谷公、后拜祖宗”传承为新的民俗。2019年谷文昌被评为“最美奋斗者”、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6年谷文昌的雕像坐落在了中共中央党校的校园里。
家喻户晓的人物不好写,因为太熟悉,有经验的报告文学家都有将熟悉的信息“陌生化”的本事。史怀宝有一只诗眼,他用诗人的眼睛打量“谷文昌”,下了一番走读功夫。沿着谷文昌的足迹行走,虔诚地拿着镜头去留念,用心去聆听,去记录,眼含泪水去感受。一步步走进了谷文昌的内心。史怀宝把谷文昌当亲人写,有时觉得谷文昌是父亲,有时又觉得是叔叔,是大哥,他触摸到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一个“默默低下头对你许诺”的人,一个不在老百姓的疾苦面前闭上眼睛的人,一个初心不改的人。
报告文学围绕谷文昌求生存,投奔革命,告别家乡南下、初上任、拜母亲、送粮食、请专家、找水源、救兵灾家属、治沙暴、保护非物质遗产、教子女等关键事件展开,叙事线索清晰,情节安排紧凑。既突出了谷文昌在赢得民心、治理环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显著政绩,又细腻描绘了他在家庭与工作、个人情感与公共责任之间的抉择与平衡,使得整部作品层次分明,富有艺术张力。
实事求是,要做到这一点太难了。“台属”是曾经让人听了不寒而栗的词,而由于地理原因,东山县的“台属”特别多。只要是“台属”,你就抬不起头来,不能有尊严地生存。作为县委书记,谷文昌反复调研,发现好多“台属”的亲人是被抓壮丁抓到台湾的。他大胆地把经过仔细辨别的“台属”定为“兵灾家属”,这样的决定,是要担风险的,但是谷文昌就这么做了,他许诺,不能让“兵灾家属”再受二次伤害。受到抚慰的“台属”能不感念他?三年困难时期,日夜奔波,忧心如焚,不让一个人饿死。尝过挨饿滋味的人能不感念他?分管林业,爱树如命,自己的大宗家具,不让用木头做的,包括自己的子女结婚,都不能用木头做家具。自己买还不行?不行。那郁郁葱葱的万亩木麻黄树林能不感念他?走投无路的母亲要把自己的孩子送给他抚养,他咬着牙接下来,一接就是三个。那被抚养的孩子能不感念他?这就是谷文昌,这就是史怀宝笔下的谷文昌。史怀宝赋予谷文昌以血肉之躯,使其既有刚毅果决的一面,又不乏亲民谦逊的气质,实现了人物塑造的返璞归真,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谷文昌这个默默重诺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史怀宝饱含深情地捕捉着一个个温暖细节。有一个细节,我印象深刻。谷文昌晚年的最后一次手术前,要求陪着妻子史英萍去百货大楼,扯了几尺棉布,又找了一家裁缝店,让裁缝比着史英萍的尺寸做了一身衣服。史英萍知道,他在表达爱意和歉意,结婚这么多年,老谷第一次帮她做衣服。为了抚养五个别人的孩子,她一辈子没生过一个自己的孩子。她年轻时有知识有能力,组织上要提拔她当副县级干部,被老谷拒绝。每次领导干部涨工资,老谷总是说:“我俩工资加起来够用的了,还是给那些工资低的同志涨吧。”史英萍一直到参加工作的三十年后退休,工资才依照规定由十八级涨到十七级。老谷也有儿女情长,只是他默默地藏在心里。他是人民公仆,公仆就该有公仆的样子,就该如谷穗一样默默地低下头。
读完《谷文昌传》,我觉得史怀宝是在写一首长诗,这首长诗比以往他写的那些表达个人情感的诗句更朴实、更扎实,也更浑厚。我记得他写的《今夜月光是河》中有这样的句子:“回过头默默对你说/默默低下头对你许诺/……我只是这样在原野上奔走/只是这样面对夜空/寻找/永恒的星座。”
谷文昌,老百姓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作为诗人的史怀宝以足够的耐心、克服了心梗等病痛不停奔波,超越了一己之悲欢,胸襟慢慢打开,以谷文昌精神写谷文昌,他寻到了“永恒的星座”。
我跟史怀宝相识,是在大概二十年前的孙方杰诗歌朗诵会上,史怀宝拿着啤酒瓶当麦克风站在凳子上,在嘈杂的一个叫“九碗伴”的餐馆朗诵自己的诗《今夜月光是河》。后来就很少看到史怀宝的身影,倒是经常看到他写报告文学的信息,他最近写出了《谷文昌传》。诗人摇身成了报告文学家。诗人写报告文学的,还有张中海,他写出了沉甸甸的《黄河传》。
谷文昌的名字,我是从刘佩琦主演的电视剧《谷文昌》中知道的。作为一个南下干部,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谷文昌在福建省任职期间,铺下身子,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做了“公仆”应该干的事,事迹确实很感人。在东山县,百姓自发将“先祭谷公、后拜祖宗”传承为新的民俗。2019年谷文昌被评为“最美奋斗者”、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6年谷文昌的雕像坐落在了中共中央党校的校园里。
家喻户晓的人物不好写,因为太熟悉,有经验的报告文学家都有将熟悉的信息“陌生化”的本事。史怀宝有一只诗眼,他用诗人的眼睛打量“谷文昌”,下了一番走读功夫。沿着谷文昌的足迹行走,虔诚地拿着镜头去留念,用心去聆听,去记录,眼含泪水去感受。一步步走进了谷文昌的内心。史怀宝把谷文昌当亲人写,有时觉得谷文昌是父亲,有时又觉得是叔叔,是大哥,他触摸到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一个“默默低下头对你许诺”的人,一个不在老百姓的疾苦面前闭上眼睛的人,一个初心不改的人。
报告文学围绕谷文昌求生存,投奔革命,告别家乡南下、初上任、拜母亲、送粮食、请专家、找水源、救兵灾家属、治沙暴、保护非物质遗产、教子女等关键事件展开,叙事线索清晰,情节安排紧凑。既突出了谷文昌在赢得民心、治理环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显著政绩,又细腻描绘了他在家庭与工作、个人情感与公共责任之间的抉择与平衡,使得整部作品层次分明,富有艺术张力。
实事求是,要做到这一点太难了。“台属”是曾经让人听了不寒而栗的词,而由于地理原因,东山县的“台属”特别多。只要是“台属”,你就抬不起头来,不能有尊严地生存。作为县委书记,谷文昌反复调研,发现好多“台属”的亲人是被抓壮丁抓到台湾的。他大胆地把经过仔细辨别的“台属”定为“兵灾家属”,这样的决定,是要担风险的,但是谷文昌就这么做了,他许诺,不能让“兵灾家属”再受二次伤害。受到抚慰的“台属”能不感念他?三年困难时期,日夜奔波,忧心如焚,不让一个人饿死。尝过挨饿滋味的人能不感念他?分管林业,爱树如命,自己的大宗家具,不让用木头做的,包括自己的子女结婚,都不能用木头做家具。自己买还不行?不行。那郁郁葱葱的万亩木麻黄树林能不感念他?走投无路的母亲要把自己的孩子送给他抚养,他咬着牙接下来,一接就是三个。那被抚养的孩子能不感念他?这就是谷文昌,这就是史怀宝笔下的谷文昌。史怀宝赋予谷文昌以血肉之躯,使其既有刚毅果决的一面,又不乏亲民谦逊的气质,实现了人物塑造的返璞归真,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谷文昌这个默默重诺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史怀宝饱含深情地捕捉着一个个温暖细节。有一个细节,我印象深刻。谷文昌晚年的最后一次手术前,要求陪着妻子史英萍去百货大楼,扯了几尺棉布,又找了一家裁缝店,让裁缝比着史英萍的尺寸做了一身衣服。史英萍知道,他在表达爱意和歉意,结婚这么多年,老谷第一次帮她做衣服。为了抚养五个别人的孩子,她一辈子没生过一个自己的孩子。她年轻时有知识有能力,组织上要提拔她当副县级干部,被老谷拒绝。每次领导干部涨工资,老谷总是说:“我俩工资加起来够用的了,还是给那些工资低的同志涨吧。”史英萍一直到参加工作的三十年后退休,工资才依照规定由十八级涨到十七级。老谷也有儿女情长,只是他默默地藏在心里。他是人民公仆,公仆就该有公仆的样子,就该如谷穗一样默默地低下头。
读完《谷文昌传》,我觉得史怀宝是在写一首长诗,这首长诗比以往他写的那些表达个人情感的诗句更朴实、更扎实,也更浑厚。我记得他写的《今夜月光是河》中有这样的句子:“回过头默默对你说/默默低下头对你许诺/……我只是这样在原野上奔走/只是这样面对夜空/寻找/永恒的星座。”
谷文昌,老百姓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作为诗人的史怀宝以足够的耐心、克服了心梗等病痛不停奔波,超越了一己之悲欢,胸襟慢慢打开,以谷文昌精神写谷文昌,他寻到了“永恒的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