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的有效策略

2024-03-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胡俊斌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学习质量。基于此,本文就提升小学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学习是持久的、不断的,想要学习得有效果就要保持学习内驱力,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因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内驱力概述
  内驱力指的是学生独立、热情、自觉应用自己所学知识去探索另一种新知识的能力和心理。通常情况下,这种内驱力分为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3种。
  自我提高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指的是学生个体对自己的要求,包括完成某个阶段学习目标或者在学业中获取相应的地位等。这个需求在学生进入学习集体时便会产生,随着时间的积累日益增强。另外,自我提高内驱力指向的是集体,并不是个人自我夸张。在整个集体中,学生在学业中获得一定的成就,就会赢得相应的地位,目标地位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
  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指的是一种理解的需求,是一种对知识掌握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内在能力。认知内驱力还需要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才能够产生这种需求,明白现在所学的任何知识,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是未来在社会活动中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增强学习的信念和毅力,也就是学生在学习中一种潜在的学习动机和力量。而这个内驱力还需要经过学生不断努力和实践,才能够充分展示出来。
  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指的是学生为了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许、认可而产生的一种需求,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他们希望学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或者得到一定地位,得到家长或教师的认可。为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认可和鼓励;家庭中,家长也需要及时赞扬学生,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白不断努力,发奋学习才能够得到长者的赞许。
提升小学生
数学学习内驱力的有效策略

  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的进行,以及自主学习中学生内驱力的激发,首先离不开对课堂氛围的建设和提升。因为课堂氛围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氛围如果过于严肃,就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疏远感并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并且容易影响到学生的自学和学习动力,不利于自主学习的建设;而课堂氛围如果太过松散和跳脱,又会导致学生学习注意力转移,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太过轻松的课堂氛围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更不利于学生内驱力的激发。所以,对于课堂氛围的建设要做到张弛有度,在营造较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同时,还要注意课堂纪律的维持,以便于高效课堂的建设和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言行和表情的管理,要面带微笑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感官上形成对教师的良好印象,而言辞上要注意保持文明用语和教学用语,与学生的交流要注意语气的平和以及用词的平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对课堂纪律进行维持,对于一些课堂上严令禁止的事必须做到严格禁止和控制。总之,具体的实施方法还是需要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和教学情况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构建和谐、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为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创设有利的条件。
  灵活启发数学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主动学习单靠意识无法实现全面发展目标,更难以让学生取得显著学习成果。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还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例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依靠分析、推理的能力来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对符号、数感、量感以及数量关系形成感知,构建灵活的数学思维,从而在不同的问题情景中主动探索,快速提取要点解决问题。就学生个人来讲,主动学习需要会思考、会分析,那么教学就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展开。为了帮助小学生掌握主动思考的技巧和学习方法,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取关键的数学思维,并设计具体的数学教学情景、现实的应用情境,启发学生理解、掌握,选择较为恰当的思维方式,并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为后续主动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以运算能力为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数形结合、等量代换、化圆为方等思维方式,教师可以构建对应的问题情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更为简洁的运算技巧、方法。通过思考、比较、提炼,使学生体会灵活思维模式对运算的意义,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由此开始独立探索,形成更丰富的数学思维认知体系,推动个人提高自主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要创设情境或条件,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思考需求,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教师还应该使所讲授内容生动有趣,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动机,通过附属内驱力和自我发展提高内驱力,使学生专心投入学习,获得成就感,增强获得感,进而研究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方法,体验掌控感,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欲望与动机,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即内在的学习动机,从而为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许巧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内驱力提升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1(13):87.
  [2]马晓琴.在小学数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12):70.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步云小学)
  □胡俊斌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学习质量。基于此,本文就提升小学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学习是持久的、不断的,想要学习得有效果就要保持学习内驱力,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因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内驱力概述
  内驱力指的是学生独立、热情、自觉应用自己所学知识去探索另一种新知识的能力和心理。通常情况下,这种内驱力分为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3种。
  自我提高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指的是学生个体对自己的要求,包括完成某个阶段学习目标或者在学业中获取相应的地位等。这个需求在学生进入学习集体时便会产生,随着时间的积累日益增强。另外,自我提高内驱力指向的是集体,并不是个人自我夸张。在整个集体中,学生在学业中获得一定的成就,就会赢得相应的地位,目标地位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
  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指的是一种理解的需求,是一种对知识掌握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内在能力。认知内驱力还需要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才能够产生这种需求,明白现在所学的任何知识,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是未来在社会活动中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增强学习的信念和毅力,也就是学生在学习中一种潜在的学习动机和力量。而这个内驱力还需要经过学生不断努力和实践,才能够充分展示出来。
  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指的是学生为了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许、认可而产生的一种需求,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他们希望学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或者得到一定地位,得到家长或教师的认可。为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认可和鼓励;家庭中,家长也需要及时赞扬学生,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白不断努力,发奋学习才能够得到长者的赞许。
提升小学生
数学学习内驱力的有效策略

  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的进行,以及自主学习中学生内驱力的激发,首先离不开对课堂氛围的建设和提升。因为课堂氛围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氛围如果过于严肃,就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疏远感并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并且容易影响到学生的自学和学习动力,不利于自主学习的建设;而课堂氛围如果太过松散和跳脱,又会导致学生学习注意力转移,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太过轻松的课堂氛围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更不利于学生内驱力的激发。所以,对于课堂氛围的建设要做到张弛有度,在营造较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同时,还要注意课堂纪律的维持,以便于高效课堂的建设和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言行和表情的管理,要面带微笑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感官上形成对教师的良好印象,而言辞上要注意保持文明用语和教学用语,与学生的交流要注意语气的平和以及用词的平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对课堂纪律进行维持,对于一些课堂上严令禁止的事必须做到严格禁止和控制。总之,具体的实施方法还是需要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和教学情况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构建和谐、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为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创设有利的条件。
  灵活启发数学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主动学习单靠意识无法实现全面发展目标,更难以让学生取得显著学习成果。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还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例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依靠分析、推理的能力来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对符号、数感、量感以及数量关系形成感知,构建灵活的数学思维,从而在不同的问题情景中主动探索,快速提取要点解决问题。就学生个人来讲,主动学习需要会思考、会分析,那么教学就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展开。为了帮助小学生掌握主动思考的技巧和学习方法,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取关键的数学思维,并设计具体的数学教学情景、现实的应用情境,启发学生理解、掌握,选择较为恰当的思维方式,并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为后续主动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以运算能力为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数形结合、等量代换、化圆为方等思维方式,教师可以构建对应的问题情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更为简洁的运算技巧、方法。通过思考、比较、提炼,使学生体会灵活思维模式对运算的意义,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由此开始独立探索,形成更丰富的数学思维认知体系,推动个人提高自主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要创设情境或条件,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思考需求,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教师还应该使所讲授内容生动有趣,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动机,通过附属内驱力和自我发展提高内驱力,使学生专心投入学习,获得成就感,增强获得感,进而研究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方法,体验掌控感,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欲望与动机,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即内在的学习动机,从而为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许巧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内驱力提升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1(13):87.
  [2]马晓琴.在小学数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12):70.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步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