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有机嵌入教育教学的方法探索
2024-03-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黄传霞
在省教育厅下发《中小学幼儿园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方案》后,为切实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广大学校、家庭的教育水平,进一步贯彻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要求,沂水县委、县政府立即行动起来,对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县教体局专门成立了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宣讲团,探索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实践经验,作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一环。
积极心理学理论,通俗来讲就是依靠目前心理学已经发展出的相对完善、有效的实验与验证方法,去研究人们生产生活中表现出的各种积极方面的一种思路、途径和工具。将积极心理学有机嵌入教育教学过程,强调借助更加开放、积极以及欣赏的措施,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从而充分挖掘、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促使其在健康轨道上实现良性发展。
由此,笔者所在学校及笔者本人都针对积极心理学如何有机嵌入初中教育教学全流程的应用策略做出了研究并进行了实践探索。以下是探索的经验与方法。
全力构建健康环境
发挥积极心理暗示作用
学校力求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多种方式,创设一个更为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由此,首先要发挥好班主任班级“导师”的作用,常态化组织班级学生围绕“正能量校园”这一主题,开展书法、美术或者是手工制作等形式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围绕主题大胆创作一系列绘画作品或文字作品等。通过充分发挥学生、老师的创造力,广泛征求家长意见,选出最优秀作品,采用轻松可爱的排版形式,张贴在墙报专栏,或在教学楼的走廊,教室内醒目位置进行悬挂。并在楼梯台阶上书写了各个班级、学习小组投票选出的班级座右铭和一系列带有正能量的名言警句,以此在校园、课堂中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学生们充满活力,较之前课堂活跃性、整体学习积极性都有了很大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发挥“激励”效应
提升积极心理传播力
树立榜样属于一种比较传统、有效的积极心理教育方法,可以利用榜样的示范效应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态度。
父母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班主任和父母共同录制了父母为生活拼搏奋进、在工作中克服困难以及为孩子们加油打气的视频,在开展班级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时“闪耀”在了学生的面前。父母们奔波、奋斗的样子和对孩子们的殷殷期盼,对学生们的心理产生了非常大的触动,学生们从此更加积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班主任也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此外,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做到以身作则,切实将自身打造成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时时提醒老师们做到做事不急不躁、有良好的意志力、有耐心、有爱心以及有亲和力等。通过老师的一言一行,长效性地对学生实施积极心理暗示和教育,促进其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以及行为习惯。
发挥主题班会作用
打造积极心理教育主阵地
经长期摸索、总结经验,学校建立了如下的心理教育机制,即教师和班主任,基于仔细观察,总结班级中学生存在的一系列共性心理问题,然后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主动答疑解惑,直面问题,科学施教。通过对共性心理问题的分析、解答,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调适心理,积极面对学习或生活中的挫折。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度较大、综合性强的问题,容易失去信心的现象,笔者开展了一次以“其实我可以的”为主题的交流式班会。让学生们一起分享和交流自己感到困难的原因,产生情感共鸣,发现“找思路难”问题并非个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压力。并适时进行引导,让学生相互分享自己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调整心态的方法和应对策略,又引导学生尝试用头脑风暴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通过交流、引导、共同探索,难点堵点被学生们一一攻破,有学生还大胆地说出自己其实再努力一下完全能够解答这类题目。过程中,对学生们的自信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分类施策
提升积极心理教育精准性
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们,无论兴趣爱好还是身体条件、性格、心理承受力等各个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笔者通过实践,深刻认识到:教师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尽量避免“一刀切”的僵化应用理论,结合学生的差异及其导致的不同的心理状态来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此增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达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教育教学成效的目的。
如针对心理上有一定自卑倾向的学生,笔者会仔细观察,与他深入交流,努力从学生身上“淘宝”,挖掘出闪光点,给予赞扬、鼓励和支持,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发展闪光点,通过引导逐渐实现以点带面,帮助他们塑造积极自信的心态。心理上相对自信的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可以引导他们积极与他人合作,带动班级的其他同学,也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和引导成绩优秀的学生勇于挑战极限,实现自我突破,并将挑战和失败看作是宝贵的成长机会,而不是心理负担,帮助他们不断锐意进取,实现更高层次的心理建设和潜力发掘。
作为一名基层一线教师,笔者会继续探索积极心理学在初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教学成效,助力学生健康、高质量成长。
(作者单位:沂水县沂新中学)
在省教育厅下发《中小学幼儿园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方案》后,为切实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广大学校、家庭的教育水平,进一步贯彻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要求,沂水县委、县政府立即行动起来,对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县教体局专门成立了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宣讲团,探索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实践经验,作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一环。
积极心理学理论,通俗来讲就是依靠目前心理学已经发展出的相对完善、有效的实验与验证方法,去研究人们生产生活中表现出的各种积极方面的一种思路、途径和工具。将积极心理学有机嵌入教育教学过程,强调借助更加开放、积极以及欣赏的措施,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从而充分挖掘、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促使其在健康轨道上实现良性发展。
由此,笔者所在学校及笔者本人都针对积极心理学如何有机嵌入初中教育教学全流程的应用策略做出了研究并进行了实践探索。以下是探索的经验与方法。
全力构建健康环境
发挥积极心理暗示作用
学校力求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多种方式,创设一个更为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由此,首先要发挥好班主任班级“导师”的作用,常态化组织班级学生围绕“正能量校园”这一主题,开展书法、美术或者是手工制作等形式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围绕主题大胆创作一系列绘画作品或文字作品等。通过充分发挥学生、老师的创造力,广泛征求家长意见,选出最优秀作品,采用轻松可爱的排版形式,张贴在墙报专栏,或在教学楼的走廊,教室内醒目位置进行悬挂。并在楼梯台阶上书写了各个班级、学习小组投票选出的班级座右铭和一系列带有正能量的名言警句,以此在校园、课堂中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学生们充满活力,较之前课堂活跃性、整体学习积极性都有了很大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发挥“激励”效应
提升积极心理传播力
树立榜样属于一种比较传统、有效的积极心理教育方法,可以利用榜样的示范效应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态度。
父母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班主任和父母共同录制了父母为生活拼搏奋进、在工作中克服困难以及为孩子们加油打气的视频,在开展班级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时“闪耀”在了学生的面前。父母们奔波、奋斗的样子和对孩子们的殷殷期盼,对学生们的心理产生了非常大的触动,学生们从此更加积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班主任也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此外,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做到以身作则,切实将自身打造成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时时提醒老师们做到做事不急不躁、有良好的意志力、有耐心、有爱心以及有亲和力等。通过老师的一言一行,长效性地对学生实施积极心理暗示和教育,促进其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以及行为习惯。
发挥主题班会作用
打造积极心理教育主阵地
经长期摸索、总结经验,学校建立了如下的心理教育机制,即教师和班主任,基于仔细观察,总结班级中学生存在的一系列共性心理问题,然后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主动答疑解惑,直面问题,科学施教。通过对共性心理问题的分析、解答,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调适心理,积极面对学习或生活中的挫折。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度较大、综合性强的问题,容易失去信心的现象,笔者开展了一次以“其实我可以的”为主题的交流式班会。让学生们一起分享和交流自己感到困难的原因,产生情感共鸣,发现“找思路难”问题并非个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压力。并适时进行引导,让学生相互分享自己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调整心态的方法和应对策略,又引导学生尝试用头脑风暴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通过交流、引导、共同探索,难点堵点被学生们一一攻破,有学生还大胆地说出自己其实再努力一下完全能够解答这类题目。过程中,对学生们的自信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分类施策
提升积极心理教育精准性
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们,无论兴趣爱好还是身体条件、性格、心理承受力等各个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笔者通过实践,深刻认识到:教师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尽量避免“一刀切”的僵化应用理论,结合学生的差异及其导致的不同的心理状态来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此增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达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教育教学成效的目的。
如针对心理上有一定自卑倾向的学生,笔者会仔细观察,与他深入交流,努力从学生身上“淘宝”,挖掘出闪光点,给予赞扬、鼓励和支持,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发展闪光点,通过引导逐渐实现以点带面,帮助他们塑造积极自信的心态。心理上相对自信的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可以引导他们积极与他人合作,带动班级的其他同学,也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和引导成绩优秀的学生勇于挑战极限,实现自我突破,并将挑战和失败看作是宝贵的成长机会,而不是心理负担,帮助他们不断锐意进取,实现更高层次的心理建设和潜力发掘。
作为一名基层一线教师,笔者会继续探索积极心理学在初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教学成效,助力学生健康、高质量成长。
(作者单位:沂水县沂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