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4-03-07 作者: 李梦馨 来源: 大众日报
直播行业需要门槛吗
  据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最近,“直播行业到底要不要设门槛”这一话题在微博上引发讨论。说起来,在当下直播是一件既容易又复杂的事。点开手机,打开相关软件,动一动手指点一下就能开始自己的直播。直播似乎又很复杂,一场专业的电商直播不仅仅需要主播具备直播技巧和个人魅力,还展示着团队的市场营销、产品管理、团队协作、资源调配等知识和技能,镜头背后的分工和合作像一个庞杂的系统。
  讨论网络直播行业是否需要门槛,一是在讨论能力门槛,即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则是在讨论规则门槛。随着行业发展,直播行业参与主体越发多元,需要明确的法律和政策层面的规则规范,明确规则和底线,保障行业的健康发展。对规则的尊重、对底线的坚守也恰是直播人才专业化职业培养中的重要一环。
  面对庞大的市场规模,直播电商行业的专业化趋势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市场需求、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只有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才能推动直播电商行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文化+旅游”
跳出山河做文章

  据广州日报,如今,旅游行业的发展可谓百花齐放。前有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将行程安排铺满,在高效中玩出性价比;后有“一部影视剧带火一座城”,让云南大理、广东江门等影视剧取景地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随着剧集宣发迎来游客高峰。博物馆游、演唱会游、美食游、反向旅游、盖章式旅游……随着公众个性化出行的需求增加,自定义旅游正在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文化”何以脱颖而出?追本溯源,年轻人心水的“文化味旅行”,本质上是对文化体验需求的提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秀美山河早已成为一些人亲身路过的风景。而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下,通过电视节目、手机短视频等输出端口,诸多壮丽景象都可以通过视频内容呈现在公众面前。当领略风光不再是人们出行的首要目的,山河之外的人文风俗显然更具吸引力。
  在此背景下,如何讲好山河之外的故事,考验着各地文旅的功底。如何打通堵点、化解困境?一方面,要深挖底蕴,突出特色。另一方面,也要数智赋能,增加科技感。此外,必须认识到,在宣发方面,包装只是营销的一种方式。社交平台上的“吆喝”或许能带来流量,但文旅发展的核心还在于服务,想要赢得“留量”,关键是要真诚、用心。
  伴随着“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当继续做好山河之外的文章,以旅游为文化增加阅历,以文化为旅游赋予内涵,让更多人在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双向奔赴”中,品悟文化魅力,提升旅行获得感。
音乐剧
“火”起来更需沉下来

  据人民日报,近年来,戏剧市场持续火热,原创音乐剧表现亮眼,《绽放》《理想之城》《雄狮少年》《东莞东》等一批现实主义题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作品热演,取得市场和口碑的双赢。
  音乐剧是什么?如果说丝丝入扣的剧情是纬线,那么贯穿始终的音乐就是经线。音乐剧作品中的音乐一定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国产音乐剧在创作中,往往会自然而然地结合中国音乐,但我们要认识到,中国音乐不是古乐的简单复刻,而是体现在多样的音乐表达之中。此外,音乐剧还要注重音乐对戏剧人物的精准刻画,音乐与戏剧需要相互交融、互动前行。音乐剧产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建立在艺术风格和音乐创作的精耕细作之上。
  火热市场带来无限期待,也迎来新的考验。音乐剧是用音乐讲故事,音乐性、戏剧性和思想性缺一不可。音乐剧,“火”起来更需沉下来。希望音乐剧从业者尊重艺术创作规律来打磨作品,夯实艺术创作的根基,让中国音乐剧涌现出更多精品力作,推动戏剧舞台艺术蓬勃发展。
科技激发
舞台艺术创新活力

  据中国文化报,科技与舞台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舞台艺术领域广泛应用各类科技手段尤其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拓展着艺术表达的新空间、新形态,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
  据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艺术科技融合创新中心主任肖向荣观察研究,相较于技术手段带来的感官愉悦,中国观众总体上更喜欢有人物、有情感的故事。中国的旅游演艺项目从模仿国外的“大秀”到打造更符合中国人欣赏习惯和需求的叙事性作品进而日益走向繁荣的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纯粹的炫技顶多可以愉悦耳目,不大可能具有营养与深度,形式的营养与深度来自思想内容,必须从内容那里分享价值与意义。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更能带来新的可能性。有理由相信,在对思想意义的努力坚守和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下,将有更多艺术感染力强、思想内涵深刻的舞台艺术作品与观众见面,让观众在剧场中感受视听震撼,也增强精神力量。
        (□记者 李梦馨 整理)
直播行业需要门槛吗
  据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最近,“直播行业到底要不要设门槛”这一话题在微博上引发讨论。说起来,在当下直播是一件既容易又复杂的事。点开手机,打开相关软件,动一动手指点一下就能开始自己的直播。直播似乎又很复杂,一场专业的电商直播不仅仅需要主播具备直播技巧和个人魅力,还展示着团队的市场营销、产品管理、团队协作、资源调配等知识和技能,镜头背后的分工和合作像一个庞杂的系统。
  讨论网络直播行业是否需要门槛,一是在讨论能力门槛,即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则是在讨论规则门槛。随着行业发展,直播行业参与主体越发多元,需要明确的法律和政策层面的规则规范,明确规则和底线,保障行业的健康发展。对规则的尊重、对底线的坚守也恰是直播人才专业化职业培养中的重要一环。
  面对庞大的市场规模,直播电商行业的专业化趋势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市场需求、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只有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才能推动直播电商行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文化+旅游”
跳出山河做文章

  据广州日报,如今,旅游行业的发展可谓百花齐放。前有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将行程安排铺满,在高效中玩出性价比;后有“一部影视剧带火一座城”,让云南大理、广东江门等影视剧取景地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随着剧集宣发迎来游客高峰。博物馆游、演唱会游、美食游、反向旅游、盖章式旅游……随着公众个性化出行的需求增加,自定义旅游正在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文化”何以脱颖而出?追本溯源,年轻人心水的“文化味旅行”,本质上是对文化体验需求的提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秀美山河早已成为一些人亲身路过的风景。而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下,通过电视节目、手机短视频等输出端口,诸多壮丽景象都可以通过视频内容呈现在公众面前。当领略风光不再是人们出行的首要目的,山河之外的人文风俗显然更具吸引力。
  在此背景下,如何讲好山河之外的故事,考验着各地文旅的功底。如何打通堵点、化解困境?一方面,要深挖底蕴,突出特色。另一方面,也要数智赋能,增加科技感。此外,必须认识到,在宣发方面,包装只是营销的一种方式。社交平台上的“吆喝”或许能带来流量,但文旅发展的核心还在于服务,想要赢得“留量”,关键是要真诚、用心。
  伴随着“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当继续做好山河之外的文章,以旅游为文化增加阅历,以文化为旅游赋予内涵,让更多人在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双向奔赴”中,品悟文化魅力,提升旅行获得感。
音乐剧
“火”起来更需沉下来

  据人民日报,近年来,戏剧市场持续火热,原创音乐剧表现亮眼,《绽放》《理想之城》《雄狮少年》《东莞东》等一批现实主义题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作品热演,取得市场和口碑的双赢。
  音乐剧是什么?如果说丝丝入扣的剧情是纬线,那么贯穿始终的音乐就是经线。音乐剧作品中的音乐一定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国产音乐剧在创作中,往往会自然而然地结合中国音乐,但我们要认识到,中国音乐不是古乐的简单复刻,而是体现在多样的音乐表达之中。此外,音乐剧还要注重音乐对戏剧人物的精准刻画,音乐与戏剧需要相互交融、互动前行。音乐剧产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建立在艺术风格和音乐创作的精耕细作之上。
  火热市场带来无限期待,也迎来新的考验。音乐剧是用音乐讲故事,音乐性、戏剧性和思想性缺一不可。音乐剧,“火”起来更需沉下来。希望音乐剧从业者尊重艺术创作规律来打磨作品,夯实艺术创作的根基,让中国音乐剧涌现出更多精品力作,推动戏剧舞台艺术蓬勃发展。
科技激发
舞台艺术创新活力

  据中国文化报,科技与舞台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舞台艺术领域广泛应用各类科技手段尤其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拓展着艺术表达的新空间、新形态,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
  据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艺术科技融合创新中心主任肖向荣观察研究,相较于技术手段带来的感官愉悦,中国观众总体上更喜欢有人物、有情感的故事。中国的旅游演艺项目从模仿国外的“大秀”到打造更符合中国人欣赏习惯和需求的叙事性作品进而日益走向繁荣的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纯粹的炫技顶多可以愉悦耳目,不大可能具有营养与深度,形式的营养与深度来自思想内容,必须从内容那里分享价值与意义。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更能带来新的可能性。有理由相信,在对思想意义的努力坚守和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下,将有更多艺术感染力强、思想内涵深刻的舞台艺术作品与观众见面,让观众在剧场中感受视听震撼,也增强精神力量。
        (□记者 李梦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