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2024-03-0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邵 帅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此基础上,中央财办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作出解释,将“提前布局未来产业”与“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称为产业层面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工具。由此可见,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支撑,未来产业是带动经济新增长点不断涌现、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引擎。
未来产业一般是指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前沿,由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对未来经济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等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变革性作用的前瞻性新兴产业。这种新兴产业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孕育期或成长期,具备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为支柱性产业的潜力。
当前,未来产业正处于发展萌芽阶段,谁在未来产业上抢占了先机,谁就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赢得了竞争力。从国际到国内、从中央到地方,纷纷抢抓未来产业发展新机遇。2019年,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之后又发布《关于加强美国未来产业领导地位的建议》并制定了《未来产业法案》。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也以不同形式在战略层面发力未来产业。
近年来,我国也加快推进未来产业发展,加紧部署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计划——“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率先对未来产业做出谋划布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2024年重点工作中明确提出了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计划出台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各省区也纷纷在未来产业培育上抢下“先手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2月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级行政区出台了未来产业政策。
山东凭借制造业大省优势,不断探索攀登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实践路径。以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为契机,实施未来产业发展提升专项行动,提出建立未来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全国未来产业发展先行区,推动全省未来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主要目标任务。以集群建设为抓手,山东首批高标准谋划、前瞻性布局了15个未来产业集群,涵盖元宇宙、量子信息、空天信息、新型储能、生命科学等未来科技领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还首次对深入实施未来产业发展行动作出专门部署,明确了全省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标志着山东在未来产业发展上按下了“快进键”。
尽管未来产业发展已经迎来机遇期,但对于这种不确定性大、风险性高的新兴产业,既要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又要科学研判、精准施策,重点要处理好“统与分”“新与旧”“立与破”“快与稳”的辩证关系。
统分结合,以顶层设计引领地方布局。顶层设计要发挥好统筹全局的作用,为地方实践提供方向和指南。为此,省级层面应明确全国定位,立足全省实际,尽快出台相关行动规划,对全省未来产业发展作出整体布局,指导地方根据自身基础、条件与优势合理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未来产业,错位发展。避免各地为追求表面的产业高级化而不切实际“照单全收”式搞大布局,以致顾此失彼,满盘皆输;或一拥而上都集中在个别产业上,导致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新旧兼顾,优化配置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要素资源。按照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处于不同发展周期的产业形态。传统优势产业已经成熟,往往是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高速增长,是准支柱性产业,未来产业则刚开始萌芽,可能是下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三者共同构成了现代产业体系。但是,处在生命周期前端的未来产业,无论规模、体系还是市场应用,距离成熟还有不短的路要走,尚不能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因此,在提前布局未来产业的同时,不能放松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应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需求,科学配置要素资源,使各阶段产业的发展潜能都能得到充分释放。
先立后破,确保产业体系完整性,产业链稳定性。未来产业进入成熟阶段后,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将产生变革性影响,例如,量子通信将极大改变我们的通讯方式,创造出经典物理学无法实现的新型通信;人形机器人将对劳动结构产生巨大冲击,机器人成为未来劳动市场的新宠。但是,这些的实现是在当下大力支持未来产业,使其“立”起来的结果,在此之前,不能将发展成果前置,在现阶段减缓发展或者盲目淘汰未来可能衰退为落后产能的产业,造成产业发展青黄不接,进而影响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和产业链的稳定性。
稳中向快,为加速前行夯实发展根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时机在“快”,但发展的根基在“稳”。未来产业发展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不确定性高,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马步扎牢,下盘站稳,才能脚下生风。要拒绝“短平快”的投资热潮,以久久为功的定力稳扎稳打地推进其可持续发展,用“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智慧和韧劲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以过硬的发展基础助推未来产业跑出“加速度”。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院)副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此基础上,中央财办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作出解释,将“提前布局未来产业”与“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称为产业层面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工具。由此可见,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支撑,未来产业是带动经济新增长点不断涌现、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引擎。
未来产业一般是指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前沿,由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对未来经济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等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变革性作用的前瞻性新兴产业。这种新兴产业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孕育期或成长期,具备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为支柱性产业的潜力。
当前,未来产业正处于发展萌芽阶段,谁在未来产业上抢占了先机,谁就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赢得了竞争力。从国际到国内、从中央到地方,纷纷抢抓未来产业发展新机遇。2019年,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之后又发布《关于加强美国未来产业领导地位的建议》并制定了《未来产业法案》。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也以不同形式在战略层面发力未来产业。
近年来,我国也加快推进未来产业发展,加紧部署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计划——“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率先对未来产业做出谋划布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2024年重点工作中明确提出了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计划出台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各省区也纷纷在未来产业培育上抢下“先手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2月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级行政区出台了未来产业政策。
山东凭借制造业大省优势,不断探索攀登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实践路径。以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为契机,实施未来产业发展提升专项行动,提出建立未来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全国未来产业发展先行区,推动全省未来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主要目标任务。以集群建设为抓手,山东首批高标准谋划、前瞻性布局了15个未来产业集群,涵盖元宇宙、量子信息、空天信息、新型储能、生命科学等未来科技领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还首次对深入实施未来产业发展行动作出专门部署,明确了全省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标志着山东在未来产业发展上按下了“快进键”。
尽管未来产业发展已经迎来机遇期,但对于这种不确定性大、风险性高的新兴产业,既要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又要科学研判、精准施策,重点要处理好“统与分”“新与旧”“立与破”“快与稳”的辩证关系。
统分结合,以顶层设计引领地方布局。顶层设计要发挥好统筹全局的作用,为地方实践提供方向和指南。为此,省级层面应明确全国定位,立足全省实际,尽快出台相关行动规划,对全省未来产业发展作出整体布局,指导地方根据自身基础、条件与优势合理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未来产业,错位发展。避免各地为追求表面的产业高级化而不切实际“照单全收”式搞大布局,以致顾此失彼,满盘皆输;或一拥而上都集中在个别产业上,导致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新旧兼顾,优化配置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要素资源。按照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处于不同发展周期的产业形态。传统优势产业已经成熟,往往是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高速增长,是准支柱性产业,未来产业则刚开始萌芽,可能是下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三者共同构成了现代产业体系。但是,处在生命周期前端的未来产业,无论规模、体系还是市场应用,距离成熟还有不短的路要走,尚不能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因此,在提前布局未来产业的同时,不能放松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应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需求,科学配置要素资源,使各阶段产业的发展潜能都能得到充分释放。
先立后破,确保产业体系完整性,产业链稳定性。未来产业进入成熟阶段后,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将产生变革性影响,例如,量子通信将极大改变我们的通讯方式,创造出经典物理学无法实现的新型通信;人形机器人将对劳动结构产生巨大冲击,机器人成为未来劳动市场的新宠。但是,这些的实现是在当下大力支持未来产业,使其“立”起来的结果,在此之前,不能将发展成果前置,在现阶段减缓发展或者盲目淘汰未来可能衰退为落后产能的产业,造成产业发展青黄不接,进而影响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和产业链的稳定性。
稳中向快,为加速前行夯实发展根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时机在“快”,但发展的根基在“稳”。未来产业发展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不确定性高,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马步扎牢,下盘站稳,才能脚下生风。要拒绝“短平快”的投资热潮,以久久为功的定力稳扎稳打地推进其可持续发展,用“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智慧和韧劲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以过硬的发展基础助推未来产业跑出“加速度”。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