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市场观察
2024-03-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1天、24小时,在中国市场会发生什么?平均超过2.7万家企业诞生,超过8万辆汽车下线,超过350亿元商品在网上售出,超过3亿个包裹快递寄送……
市场,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察势驭势,立足发展实践、顺应发展规律,准确把握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后优势条件的变化,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着眼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系统阐释:“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
历经75年风雨,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一个规模范围更加庞大、市场结构和形态更加优化、市场规则和制度体系更加完备、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更加强劲的中国大市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引擎,为全球经济注入信心和力量。
用好大市场
2023年12月,杭州武林门码头,肯德基的第1万家店——京杭大运河餐厅开业,标志着这家国际餐饮品牌在华踏上新的起点。“投资中国,始终是我们坚定的选择。中国市场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肯德基中国的母公司百胜中国首席执行官屈翠容说。
市场,机遇的代名词。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是经济运行“看不见的手”,巨大市场正是一种巨大的比较优势。
2018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19年经济工作。这次会议首次公开提出“强大国内市场”,明确指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性水平”。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2020年10月举行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谋划“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部署。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指出:“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
用好大市场,这是基于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对发展优势条件的准确把握——
仅看物流,2023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1300多亿件,约占全球快递总量的六成以上。
这是潜力无限的大市场:中国2023年GDP超126万亿元,同比GDP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经济总量,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
这是韧性十足的大市场: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拥有全球最大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
这是充满活力的大市场:中国拥有全球最大银行体系,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超1.8亿户经营主体,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超过1.7亿,拥有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跃居世界第一;
这是造福全球的大市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使其他经济体的产出水平平均提高0.3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习近平总书记以大海为喻纵论中国经济,正是对中国大市场的最佳阐释。
用好大市场,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路径——
历经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市场的内在发展逻辑正在深刻变革:一面,是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优势相对减弱,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强化,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的67%下降到2022年的35%,中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一面,是依托独有的市场规模经济效应,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形成,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表示,在新征程新阶段,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就是将我国经济“量”的优势,转化为“质”的优势。
伴随中国构建市场基础设施的步伐,从3G到5G,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抖音等众多互联网平台相继崛起,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观;无数的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
如今,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近一半在中国;全球新能源汽车一半以上行驶在中国;数字支付规模占全球份额接近一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过全球其他国家总和……依托超大规模市场,新型基础设施、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为中国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生产什么,什么就便宜’,这正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威力的真实例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说,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大幅提升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有效增强了大宗商品议价能力,也有力推动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用好大市场,塑造全球资源要素强引力场,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让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
事实证明,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市场却成为开放包容的大海,为各国带来共赢发展的机遇。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至今已举办六届,来自1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精彩亮相,累计发布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2400余项,累计意向成交额超4200亿美元。多国企业借助进博会平台,推动产供链升级合作。
中国已成为全球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激活大市场
市场、自然界和以创新为导向的摩尔定律三大力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世界——《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这样指出。
从1995年到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从无到有,产量突破1000万辆,历时27年;从2022年2月到2023年7月,第二个1000万辆,只用17个月。这个不等式的背后,彰显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华丽蜕变。
把握主要矛盾,以创新驱动和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激发大市场活力——
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上,规模经济效应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在数字经济时代更是如此。
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在用数据中心超过65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空间站遨游……新时代以来,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抓住关键环节,着力扩大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以需求引领供给,释放大市场潜力——
龙年春节假期,中国消费市场活力绽放: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9%,快递业日均投递量比2023年春节假期增长82.1%,春节档票房突破80亿元,创同档期纪录。
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美国、德国、英国等经济体,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时内需结构均表现出“内需主导、消费引领”的特征。
2015年初创起步;2018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23年11月市值一度超越阿里巴巴;旗下跨境电商Temu在海外发展如火如荼……网友称,“草根”拼多多用了几年便实现“逆袭”。
2023年,中国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11.4%。研究显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增加1.1万亿元消费支出。按近年来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年支出差距计算,城镇化每年直接产生的居民消费增量约为2000亿元。
2021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我常说两个必保,一个是粮食饭碗中国必须端牢,再一个制造业必须筑牢。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靠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能‘一招鲜吃遍天’,缺了哪一项国际市场都保不了我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有人曾生动描述:如果某一类产品,中国要进口,就意味着可能产生全球近20%人口的市场需求。如果某一类产品,中国自给自足,就相当于覆盖全球人口近20%的市场份额,如果还有能力出口,假设出口份额占全球10%,就等于供给全球30%的人口。
构建大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助力“大市场”向“强市场”转变。2月19日,正月初十,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党中央在春节后召开的首个重要会议,释放强烈信号——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主要任务是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回望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伟大实践,党在实践拓展中持续思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党的十四大提出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2022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印发,对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全面部署。
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表示,我国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统一开放的竞争性市场体系,使商品、服务、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都建立在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平等有序的竞争。
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以大市场带动大循环。“不产一滴油”的浙江,把“油气”做成了国际化大生意。2017年浙江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舟山片区油气全产业链按下“快进键”,成为中国油气企业聚集度最高的地方,舟山港跻身全球第四大船加油港。
扩大开放之门,走稳改革之路。自贸试验区提质扩围至22个,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个自贸协定,全面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放眼中华大地,从东北平原到长江沿线,从黄河流域到华南大地,从西部边陲到东部沿海……各地找准自身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协同互补,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形成,撑起中国大市场的筋骨,畅通中国经济大循环的血脉。
中国美国商会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约半数受访企业将保持在华投资规模不变,近四成计划在华增资。
“大”是“强”之基,“强”乃“质”之本。
不断巩固和增强中国大市场这个优势,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雄厚支撑,为高质量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这,正是中国经济不惧风浪的底气所在!
(据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
市场,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察势驭势,立足发展实践、顺应发展规律,准确把握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后优势条件的变化,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着眼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系统阐释:“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
历经75年风雨,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一个规模范围更加庞大、市场结构和形态更加优化、市场规则和制度体系更加完备、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更加强劲的中国大市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引擎,为全球经济注入信心和力量。
用好大市场
2023年12月,杭州武林门码头,肯德基的第1万家店——京杭大运河餐厅开业,标志着这家国际餐饮品牌在华踏上新的起点。“投资中国,始终是我们坚定的选择。中国市场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肯德基中国的母公司百胜中国首席执行官屈翠容说。
市场,机遇的代名词。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是经济运行“看不见的手”,巨大市场正是一种巨大的比较优势。
2018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19年经济工作。这次会议首次公开提出“强大国内市场”,明确指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性水平”。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2020年10月举行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谋划“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部署。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指出:“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
用好大市场,这是基于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对发展优势条件的准确把握——
仅看物流,2023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1300多亿件,约占全球快递总量的六成以上。
这是潜力无限的大市场:中国2023年GDP超126万亿元,同比GDP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经济总量,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
这是韧性十足的大市场: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拥有全球最大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
这是充满活力的大市场:中国拥有全球最大银行体系,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超1.8亿户经营主体,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超过1.7亿,拥有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跃居世界第一;
这是造福全球的大市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使其他经济体的产出水平平均提高0.3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习近平总书记以大海为喻纵论中国经济,正是对中国大市场的最佳阐释。
用好大市场,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路径——
历经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市场的内在发展逻辑正在深刻变革:一面,是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优势相对减弱,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强化,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的67%下降到2022年的35%,中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一面,是依托独有的市场规模经济效应,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形成,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表示,在新征程新阶段,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就是将我国经济“量”的优势,转化为“质”的优势。
伴随中国构建市场基础设施的步伐,从3G到5G,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抖音等众多互联网平台相继崛起,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观;无数的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
如今,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近一半在中国;全球新能源汽车一半以上行驶在中国;数字支付规模占全球份额接近一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过全球其他国家总和……依托超大规模市场,新型基础设施、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为中国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生产什么,什么就便宜’,这正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威力的真实例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说,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大幅提升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有效增强了大宗商品议价能力,也有力推动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用好大市场,塑造全球资源要素强引力场,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让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
事实证明,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市场却成为开放包容的大海,为各国带来共赢发展的机遇。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至今已举办六届,来自1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精彩亮相,累计发布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2400余项,累计意向成交额超4200亿美元。多国企业借助进博会平台,推动产供链升级合作。
中国已成为全球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激活大市场
市场、自然界和以创新为导向的摩尔定律三大力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世界——《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这样指出。
从1995年到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从无到有,产量突破1000万辆,历时27年;从2022年2月到2023年7月,第二个1000万辆,只用17个月。这个不等式的背后,彰显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华丽蜕变。
把握主要矛盾,以创新驱动和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激发大市场活力——
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上,规模经济效应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在数字经济时代更是如此。
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在用数据中心超过65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空间站遨游……新时代以来,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抓住关键环节,着力扩大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以需求引领供给,释放大市场潜力——
龙年春节假期,中国消费市场活力绽放: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9%,快递业日均投递量比2023年春节假期增长82.1%,春节档票房突破80亿元,创同档期纪录。
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美国、德国、英国等经济体,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时内需结构均表现出“内需主导、消费引领”的特征。
2015年初创起步;2018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23年11月市值一度超越阿里巴巴;旗下跨境电商Temu在海外发展如火如荼……网友称,“草根”拼多多用了几年便实现“逆袭”。
2023年,中国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11.4%。研究显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增加1.1万亿元消费支出。按近年来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年支出差距计算,城镇化每年直接产生的居民消费增量约为2000亿元。
2021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我常说两个必保,一个是粮食饭碗中国必须端牢,再一个制造业必须筑牢。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靠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能‘一招鲜吃遍天’,缺了哪一项国际市场都保不了我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有人曾生动描述:如果某一类产品,中国要进口,就意味着可能产生全球近20%人口的市场需求。如果某一类产品,中国自给自足,就相当于覆盖全球人口近20%的市场份额,如果还有能力出口,假设出口份额占全球10%,就等于供给全球30%的人口。
构建大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助力“大市场”向“强市场”转变。2月19日,正月初十,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党中央在春节后召开的首个重要会议,释放强烈信号——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主要任务是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回望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伟大实践,党在实践拓展中持续思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党的十四大提出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2022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印发,对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全面部署。
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表示,我国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统一开放的竞争性市场体系,使商品、服务、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都建立在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平等有序的竞争。
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以大市场带动大循环。“不产一滴油”的浙江,把“油气”做成了国际化大生意。2017年浙江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舟山片区油气全产业链按下“快进键”,成为中国油气企业聚集度最高的地方,舟山港跻身全球第四大船加油港。
扩大开放之门,走稳改革之路。自贸试验区提质扩围至22个,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个自贸协定,全面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放眼中华大地,从东北平原到长江沿线,从黄河流域到华南大地,从西部边陲到东部沿海……各地找准自身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协同互补,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形成,撑起中国大市场的筋骨,畅通中国经济大循环的血脉。
中国美国商会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约半数受访企业将保持在华投资规模不变,近四成计划在华增资。
“大”是“强”之基,“强”乃“质”之本。
不断巩固和增强中国大市场这个优势,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雄厚支撑,为高质量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这,正是中国经济不惧风浪的底气所在!
(据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