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蒸”出红火好日子
2024-02-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丁兆霞
本报通讯员 宗杰 丁明杰
春节前的一天,刚下过雪的清晨寒气逼人。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张家结庄村的馒头坊内,几位大姐围着一张桌子忙碌。有和面的,有给面团做造型的,有摆红枣的。村民刘凤拿着面团,一搓、一捏、一拽、一剪,一个形态逼真的玉米花馍就“诞生”了。
“快过年了,老百姓都图个喜庆,花馍订单排到了年后。”张家结庄村党支部书记陈花说,从腊月开始,馒头坊的订单就没停下来过。“这是用我们村合作社种的麦子加工成的馒头,比单纯卖小麦面粉收入翻了番。”陈花说。
前几年,张家结庄村还在愁着怎么增加村集体收入。“都是农村人,除了种地我们啥也不会。”陈花回忆,合作社的近百亩农作物,忙忙活活一年,到头来也卖不上个好价钱。
“刘凤的花样馒头做得好,俺们都想跟她学。”在一次与群众的闲聊中,村民们的几句话,让陈花动了开馒头坊的心思。“合作社种的小麦,为何不将其磨成的面粉做成花样馒头,还能解决村里赋闲的妇女劳动力就业问题。”很快,经村民大会通过,依托村养老服务中心的场地和机械设备,馒头坊正式挂牌。如今,馒头坊一天能出200多个馒头,市场价1元1个,一年能给村集体增加收入4万余元。
“原来蒸馒头的手艺没处使,现在一年在这里能挣2万多元。”刘凤说,来到馒头坊工作后,不仅能拿工资,还能跟姐妹们拉拉呱、研究馒头花样,每天充实又开心。值得一提的是,馒头坊“出品”的馒头不仅对外卖,对内还能供应村里70岁以上老人的免费午餐。
如今,馒头坊成了张家结庄村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最近,馒头坊的大姐们正在琢磨今年的新花样,“我们的馍馍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争取做出更多的花样和味道!”
本报通讯员 宗杰 丁明杰
春节前的一天,刚下过雪的清晨寒气逼人。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张家结庄村的馒头坊内,几位大姐围着一张桌子忙碌。有和面的,有给面团做造型的,有摆红枣的。村民刘凤拿着面团,一搓、一捏、一拽、一剪,一个形态逼真的玉米花馍就“诞生”了。
“快过年了,老百姓都图个喜庆,花馍订单排到了年后。”张家结庄村党支部书记陈花说,从腊月开始,馒头坊的订单就没停下来过。“这是用我们村合作社种的麦子加工成的馒头,比单纯卖小麦面粉收入翻了番。”陈花说。
前几年,张家结庄村还在愁着怎么增加村集体收入。“都是农村人,除了种地我们啥也不会。”陈花回忆,合作社的近百亩农作物,忙忙活活一年,到头来也卖不上个好价钱。
“刘凤的花样馒头做得好,俺们都想跟她学。”在一次与群众的闲聊中,村民们的几句话,让陈花动了开馒头坊的心思。“合作社种的小麦,为何不将其磨成的面粉做成花样馒头,还能解决村里赋闲的妇女劳动力就业问题。”很快,经村民大会通过,依托村养老服务中心的场地和机械设备,馒头坊正式挂牌。如今,馒头坊一天能出200多个馒头,市场价1元1个,一年能给村集体增加收入4万余元。
“原来蒸馒头的手艺没处使,现在一年在这里能挣2万多元。”刘凤说,来到馒头坊工作后,不仅能拿工资,还能跟姐妹们拉拉呱、研究馒头花样,每天充实又开心。值得一提的是,馒头坊“出品”的馒头不仅对外卖,对内还能供应村里70岁以上老人的免费午餐。
如今,馒头坊成了张家结庄村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最近,馒头坊的大姐们正在琢磨今年的新花样,“我们的馍馍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争取做出更多的花样和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