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微工厂”

2024-02-20 作者: 王洪涛 刘涛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洪涛 刘 涛
  本报通讯员 赵 洁 杨民伟

  春节过后,记者走进坐落于新泰市放城镇河北村的泰安万皮思食品有限公司,这是一个利用闲置校址改造的微型工厂。隔着门窗往里望,只见女职工三人一组,围着一台穿串机忙碌着,她们分工明确,一个铺肉,一个拾串,一个绑把,动作麻利,配合熟练。这些肉串将被运往西安、郑州、上海等地,成为华莱士、正新、夸父等食品企业的主打菜品。
  “现在我们厂子里的工人有九成多是女职工,都是来自附近几十个村的家庭妇女。”公司总经理刘文友说。
  “地都不种了,每月都能领工资。”说话人叫刘霞,曾是新泰市放城镇放城一村的农民,自从邻村上了食品厂,她主动放下锄头,换上工装,成了一名靠工资吃饭的产业工人。“以前家里几亩山岭薄地种点花生,一年挣不了几个钱。”她干脆把地全部分给亲戚种。
  其实,早在三年前,她就跟着刘文友干。“那时候工厂在南涝坡村,上下班都是车接车送。”刘霞说,现在建了新厂,走着就能去,甭提有多方便。
  该厂总部在北京,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了2000多家门店,这次之所以选择在农村设厂,看中的正是这里的富足劳动力。
  放城镇工厂少,是典型的农业乡镇,村里绝大多数男青年选择去城市打工,妇女在家中照顾老小。“每次孩子上了学,家里就空落落的,我就想在家门口找个活儿,顾家的同时还能挣钱。”刘霞告诉记者。
  在当地农村,很多妇女都有着与刘霞同样的想法。刘文友就是看到了农村妇女的就业需求,决心将工厂搬到村里。
  厂子对卫生、食材、流程的把控非常严格。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进车间前脚底要先过一遍消毒水。“作为肉串原料的畜禽都是早上屠宰,下午拉来,确保都是当天的鲜肉。”工厂生产经理刘琳告诉记者,肉来以后要经过整形、腌制、滚揉、静置12小时以上等一系列工序之后,才能进车间生产,一个环节都不能省。
  “在这里上班时间比较自由,早上7点半送完孩子过来,下午4点20分我就走,工作家庭一点儿都不耽误。”刘霞说。
  为了方便这些女职工照顾家庭,公司实行计件制,做得越多,拿钱越多。刘霞平时穿大里脊肉串,一天能穿70多筐,按每筐2.28元加工费算,一天能赚160多元,一个月下来能挣将近5000元。
  刘霞丈夫早年去世,家里两个孩子全靠她照顾,平时日子过得紧巴巴。自从她进了厂,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现在老大上高中,老二上小学,我们娘仨平均一个月的生活费将近2000元,我挣的钱够花,还能攒一些。”刘霞很满足。
  如今,刘文友已在放城镇建起了三个微型工厂,带动当地妇女400余人就业。随着工厂用工需求越来越大,连邻近的平邑县几个村的妇女也来报名。
  肉串车间旁边,两座新车间正在建设中。“这是我们的水饺厂和炸串厂,今年全部完工后,还得招四五百名工人。”刘文友说。
  □ 本报记者 王洪涛 刘 涛
  本报通讯员 赵 洁 杨民伟

  春节过后,记者走进坐落于新泰市放城镇河北村的泰安万皮思食品有限公司,这是一个利用闲置校址改造的微型工厂。隔着门窗往里望,只见女职工三人一组,围着一台穿串机忙碌着,她们分工明确,一个铺肉,一个拾串,一个绑把,动作麻利,配合熟练。这些肉串将被运往西安、郑州、上海等地,成为华莱士、正新、夸父等食品企业的主打菜品。
  “现在我们厂子里的工人有九成多是女职工,都是来自附近几十个村的家庭妇女。”公司总经理刘文友说。
  “地都不种了,每月都能领工资。”说话人叫刘霞,曾是新泰市放城镇放城一村的农民,自从邻村上了食品厂,她主动放下锄头,换上工装,成了一名靠工资吃饭的产业工人。“以前家里几亩山岭薄地种点花生,一年挣不了几个钱。”她干脆把地全部分给亲戚种。
  其实,早在三年前,她就跟着刘文友干。“那时候工厂在南涝坡村,上下班都是车接车送。”刘霞说,现在建了新厂,走着就能去,甭提有多方便。
  该厂总部在北京,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了2000多家门店,这次之所以选择在农村设厂,看中的正是这里的富足劳动力。
  放城镇工厂少,是典型的农业乡镇,村里绝大多数男青年选择去城市打工,妇女在家中照顾老小。“每次孩子上了学,家里就空落落的,我就想在家门口找个活儿,顾家的同时还能挣钱。”刘霞告诉记者。
  在当地农村,很多妇女都有着与刘霞同样的想法。刘文友就是看到了农村妇女的就业需求,决心将工厂搬到村里。
  厂子对卫生、食材、流程的把控非常严格。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进车间前脚底要先过一遍消毒水。“作为肉串原料的畜禽都是早上屠宰,下午拉来,确保都是当天的鲜肉。”工厂生产经理刘琳告诉记者,肉来以后要经过整形、腌制、滚揉、静置12小时以上等一系列工序之后,才能进车间生产,一个环节都不能省。
  “在这里上班时间比较自由,早上7点半送完孩子过来,下午4点20分我就走,工作家庭一点儿都不耽误。”刘霞说。
  为了方便这些女职工照顾家庭,公司实行计件制,做得越多,拿钱越多。刘霞平时穿大里脊肉串,一天能穿70多筐,按每筐2.28元加工费算,一天能赚160多元,一个月下来能挣将近5000元。
  刘霞丈夫早年去世,家里两个孩子全靠她照顾,平时日子过得紧巴巴。自从她进了厂,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现在老大上高中,老二上小学,我们娘仨平均一个月的生活费将近2000元,我挣的钱够花,还能攒一些。”刘霞很满足。
  如今,刘文友已在放城镇建起了三个微型工厂,带动当地妇女400余人就业。随着工厂用工需求越来越大,连邻近的平邑县几个村的妇女也来报名。
  肉串车间旁边,两座新车间正在建设中。“这是我们的水饺厂和炸串厂,今年全部完工后,还得招四五百名工人。”刘文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