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的他乡年
2024-02-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贺莹莹 本报通讯员 陈兰兰
2月9日上午,年三十,在德州市陵城区边临镇德轩农旅基地的蔬菜大棚里,一串串色泽鲜亮的小西红柿挂满了枝头,“棚主”常承晓正忙着将成串的小西红柿轻轻剪下放进纸箱里。再过2个多小时,这些小西红柿就会出现在天津的一家大型商超,赶上节前的销售旺季。
这是常承晓在德州度过的第2个春节。今年49岁的常承晓曾取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是北京一家医药企业的管理人员。2019年,他通过新闻了解到德州市边临镇蔬菜大棚产业发展迅速,便萌生了承包大棚的想法,从企业高管摇身一变成了职业农民。
钻进他的大棚,入口处设有一个蓄水池。常承晓蹲下捧起一把土说,“看我这大棚土壤是不是很松软?”他解释,由于冬天以浇地下水为主,土壤盐碱度高,“我在两尺深的地方铺了一层10公分厚的沙子,盐碱上不来,然后再铺设底肥增加肥力,对土壤进行改良。”
虽然学历高,但在种地这件事上,常承晓没少犯难。还记得刚到这里时,种出来的西红柿光长个头却不酸不甜,可把他急坏了。常承晓跑寿光、上河北,四处拜师学艺,不断摸索不断试验。他偶然发现鱼粪水中有很多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元素和微生物,而利用火山石的孔隙恰好能给微生物提供很好的生存环境,他便将鱼粪水通过火山石循环过滤作为底肥。在大棚外,他挖了一个直径15米的鱼池养鱼,通过管道,棚外的鱼池和棚内的蓄水池实现了联通。
“化肥用量减少了,果子更甜了。”常承晓在藤上摘下一个果子递给记者,一口咬下鲜嫩多汁,九分甜一分酸,颇有小时候西红柿的味道。常承晓种的蔬菜水果在周边越来越畅销,去年他注册了火山石小番茄品牌,产品打入京津冀市场,年销量达33万斤。
眼见快到中午,棚里的活基本结束了。“想请你们去我家吃团圆饭哩!”此时,姜洪涛掀开大棚厚厚的门帘走了进来,他在边临镇郭庄村干了30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当地最早一批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的,近几年郭庄村和隔壁几个村共同成立了德轩党建联合体抱团发展,新建大棚数量已经达到320个。“我请您可是有‘私心’的,如果我们种植的蔬果价格能和‘火山石’牌一样,就能带动更多老百姓致富了。”姜洪涛笑着说。
常承晓爽快地应了下来:“好啊!我再摘几个番茄,做个番茄炒蛋给你们尝尝。新的一年,希望大家的日子都能像番茄炒蛋一样,红红火火、有滋有味!”
2月9日上午,年三十,在德州市陵城区边临镇德轩农旅基地的蔬菜大棚里,一串串色泽鲜亮的小西红柿挂满了枝头,“棚主”常承晓正忙着将成串的小西红柿轻轻剪下放进纸箱里。再过2个多小时,这些小西红柿就会出现在天津的一家大型商超,赶上节前的销售旺季。
这是常承晓在德州度过的第2个春节。今年49岁的常承晓曾取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是北京一家医药企业的管理人员。2019年,他通过新闻了解到德州市边临镇蔬菜大棚产业发展迅速,便萌生了承包大棚的想法,从企业高管摇身一变成了职业农民。
钻进他的大棚,入口处设有一个蓄水池。常承晓蹲下捧起一把土说,“看我这大棚土壤是不是很松软?”他解释,由于冬天以浇地下水为主,土壤盐碱度高,“我在两尺深的地方铺了一层10公分厚的沙子,盐碱上不来,然后再铺设底肥增加肥力,对土壤进行改良。”
虽然学历高,但在种地这件事上,常承晓没少犯难。还记得刚到这里时,种出来的西红柿光长个头却不酸不甜,可把他急坏了。常承晓跑寿光、上河北,四处拜师学艺,不断摸索不断试验。他偶然发现鱼粪水中有很多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元素和微生物,而利用火山石的孔隙恰好能给微生物提供很好的生存环境,他便将鱼粪水通过火山石循环过滤作为底肥。在大棚外,他挖了一个直径15米的鱼池养鱼,通过管道,棚外的鱼池和棚内的蓄水池实现了联通。
“化肥用量减少了,果子更甜了。”常承晓在藤上摘下一个果子递给记者,一口咬下鲜嫩多汁,九分甜一分酸,颇有小时候西红柿的味道。常承晓种的蔬菜水果在周边越来越畅销,去年他注册了火山石小番茄品牌,产品打入京津冀市场,年销量达33万斤。
眼见快到中午,棚里的活基本结束了。“想请你们去我家吃团圆饭哩!”此时,姜洪涛掀开大棚厚厚的门帘走了进来,他在边临镇郭庄村干了30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当地最早一批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的,近几年郭庄村和隔壁几个村共同成立了德轩党建联合体抱团发展,新建大棚数量已经达到320个。“我请您可是有‘私心’的,如果我们种植的蔬果价格能和‘火山石’牌一样,就能带动更多老百姓致富了。”姜洪涛笑着说。
常承晓爽快地应了下来:“好啊!我再摘几个番茄,做个番茄炒蛋给你们尝尝。新的一年,希望大家的日子都能像番茄炒蛋一样,红红火火、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