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2024-01-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孙豪 武优勐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正日益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
中国人口超过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已初步形成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市场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其中,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重要内容。
中国消费市场具有消费规模超大、消费潜力巨大、消费增长迅速、消费结构丰富等典型特征。依托巨大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中国已初步形成世界规模超大的消费市场。202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7万亿元,达到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82.5%,提高43.1个百分点,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显著。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从起飞阶段迈入成熟阶段,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成长,消费规模将持续扩大。从消费增速来看,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和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的出台,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态势将继续保持。中国消费市场具有产品体系完整、消费层次丰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等特征。以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群体差异为主导的多元化居民消费,以及覆盖交通、通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综合政府消费,共同构建完整的中国消费市场需求体系。随着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新生代消费群体扩大,发展型、享受型、服务型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消费需求在结构升级中扩容提质。
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带来了五大优势。
一是技术创新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不仅可以为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足够大的市场实现条件,还可以为重大技术革新提供大规模的需求信息,有助于摊薄研发试错成本,形成技术创新的低成本优势、比较优势和大市场优势。
二是规模经济优势。消费者众多、消费力强大的超大规模市场,使消费品生产部门形成规模经济,促进产业间资源配置形成互补,为区域分工、产业分工和劳动分工奠定基础,从而将消费市场规模转化为规模经济优势。
三是稳定发展优势。随着经济发展需求动力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演进,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超大规模市场具有更强的内生增长稳定性,可以缓冲外部不确定性引致的跨地区跨行业冲击,从而增强经济发展韧性。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正在逐步消解,有利于推动形成更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从而形成稳定经济发展的国内需求支撑。
四是安全保障优势。超大规模市场能够增强抵御外部经济波动和危机冲击的能力。当前,受世界政治经济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外需不确定性增加,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作用,支撑企业经营稳定持续发展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五是母国市场优势。基于本地市场效应理论,超大规模市场可以通过集聚效应,增加本地多样化消费机会、降低消费品成本,提高本地实际工资水平,并通过循环累积因果机制促进劳动力流入,进而形成母国市场优势。母国消费市场规模越大,经济内部的要素集聚就更高,资源配置就更优,进而形成需求激励和母国市场规模优势。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动力正逐渐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久动力,需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第一,优化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持续深化改革,加快打破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制度藩篱。要适应不同收入群体消费层次的差异,加快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框架,增加多样化供给。要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满足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要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趋势,全方位优化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加强养老服务消费支撑保障。加快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落实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政策措施。
第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培育强大国内消费市场为重点,加快推动消费市场一体化改革,着力破除消费市场分割和地方产品保护,推动消费资源再整合和消费产业深度合作。健全消费市场动态监测评估体系,推动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建立健全跨区域消费维权协作机制,积极维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构建安全友好的消费环境。同时,要从市场机制中寻找活力,加快一流营商环境和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建设,完善法制建设,推动公平竞争。
第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推动共同富裕有助于改善整体居民消费倾向,进而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充分发挥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及其消费升级对整体消费的拉动作用。完善要素市场分配机制,不断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扩大居民收入来源,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充分利用好三次分配的积极作用,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构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提升边际消费倾向。
第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不足是抑制居民消费增长的关键因素。加快健全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改善社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者信心和消费意愿,提振消费需求。优化政府消费结构,在确保财力可持续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让全体民众共享发展红利。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机制,降低居民生活负担,解决居民后顾之忧,改善居民预期,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安徽工业大学)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正日益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
中国人口超过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已初步形成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市场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其中,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重要内容。
中国消费市场具有消费规模超大、消费潜力巨大、消费增长迅速、消费结构丰富等典型特征。依托巨大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中国已初步形成世界规模超大的消费市场。202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7万亿元,达到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82.5%,提高43.1个百分点,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显著。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从起飞阶段迈入成熟阶段,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成长,消费规模将持续扩大。从消费增速来看,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和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的出台,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态势将继续保持。中国消费市场具有产品体系完整、消费层次丰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等特征。以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群体差异为主导的多元化居民消费,以及覆盖交通、通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综合政府消费,共同构建完整的中国消费市场需求体系。随着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新生代消费群体扩大,发展型、享受型、服务型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消费需求在结构升级中扩容提质。
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带来了五大优势。
一是技术创新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不仅可以为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足够大的市场实现条件,还可以为重大技术革新提供大规模的需求信息,有助于摊薄研发试错成本,形成技术创新的低成本优势、比较优势和大市场优势。
二是规模经济优势。消费者众多、消费力强大的超大规模市场,使消费品生产部门形成规模经济,促进产业间资源配置形成互补,为区域分工、产业分工和劳动分工奠定基础,从而将消费市场规模转化为规模经济优势。
三是稳定发展优势。随着经济发展需求动力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演进,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超大规模市场具有更强的内生增长稳定性,可以缓冲外部不确定性引致的跨地区跨行业冲击,从而增强经济发展韧性。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正在逐步消解,有利于推动形成更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从而形成稳定经济发展的国内需求支撑。
四是安全保障优势。超大规模市场能够增强抵御外部经济波动和危机冲击的能力。当前,受世界政治经济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外需不确定性增加,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作用,支撑企业经营稳定持续发展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五是母国市场优势。基于本地市场效应理论,超大规模市场可以通过集聚效应,增加本地多样化消费机会、降低消费品成本,提高本地实际工资水平,并通过循环累积因果机制促进劳动力流入,进而形成母国市场优势。母国消费市场规模越大,经济内部的要素集聚就更高,资源配置就更优,进而形成需求激励和母国市场规模优势。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动力正逐渐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久动力,需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第一,优化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持续深化改革,加快打破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制度藩篱。要适应不同收入群体消费层次的差异,加快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框架,增加多样化供给。要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满足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要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趋势,全方位优化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加强养老服务消费支撑保障。加快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落实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政策措施。
第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培育强大国内消费市场为重点,加快推动消费市场一体化改革,着力破除消费市场分割和地方产品保护,推动消费资源再整合和消费产业深度合作。健全消费市场动态监测评估体系,推动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建立健全跨区域消费维权协作机制,积极维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构建安全友好的消费环境。同时,要从市场机制中寻找活力,加快一流营商环境和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建设,完善法制建设,推动公平竞争。
第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推动共同富裕有助于改善整体居民消费倾向,进而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充分发挥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及其消费升级对整体消费的拉动作用。完善要素市场分配机制,不断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扩大居民收入来源,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充分利用好三次分配的积极作用,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构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提升边际消费倾向。
第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不足是抑制居民消费增长的关键因素。加快健全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改善社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者信心和消费意愿,提振消费需求。优化政府消费结构,在确保财力可持续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让全体民众共享发展红利。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机制,降低居民生活负担,解决居民后顾之忧,改善居民预期,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安徽工业大学)